三种工人的定义和管理方法

我把制造企业得一线操作工人分为三种。
1: 技术工人:中专以上学历,掌握一技之长,并把工作当作职业的人
技术工人,由于有一定的学校训练,而且把工作当作长期的职业,这样的人,通过一段时间的一线操作的锻炼,有潜力的人可以提拔到领班或者组长的位置上。最好是兼职管理,也就是他们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给予一定的组长津贴,完成组长(一个组不要超过10个人)的工作(比如现场管理,5S检查等),部分员工可以经过培训胜任更高一些的管理工作,比如基层主管。对于一个主要卖员工技能的行业,这样的技术工人应该为主体,我国的制造业需要升级,现在遇到的主要问题就是“技术工人”的培训质量和数量都不够,第二个问题是薪酬制度设计不合理,技术工人的收入偏低。合理的薪酬制度是:技术工人的收入应该和一般本科毕业分白领一样。也就是这些人主要卖的是技术,而不是体力。一个收入不错的职业,和有升值潜力的工作,可以让他们长期甚至一辈子从事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锻炼和总结,提升自己的同时提升公司的效益。

2: 职业工人:初中以上学历,没有经过学校的专业训练,但在本职工作已经工作3年以上,并把工作当作职业的人。
一个制造企业里,这些人也会比较好用,最少他们经过其他工厂的锤炼,已经适应了工厂的工作,对于基本的工人的要求已经有了认识,比如:上下班打卡,听指挥,上班不能玩手机等。对于大规模生产制造企业,这些人是主力。对于这些人的管理,我的办法是:长期一贯,每天如一的做一种工作,比如车工。而且最好实行某种以合格的产出为标准的薪酬制度,让他们自己在长期大量的重复工作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操作”水平。这也是对他们负责的管理方法,他们离开这个工厂以后,去其他工厂,也会找同工种的工作。

3: 一般劳动力:最多初中学历(很多学历全是假的),没有经过学校的专业训练,主要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进厂”为谋生手段,只要能赚钱,干什么无所谓。
这样的人,管理必须非常简单粗暴,规定必须量化,工作必须非常简单,比如流水线上扭螺丝,或者焊某个固定的点。总之无需动脑筋思考。最好在薪酬制度上以某种计件制度。如果一个行业这样的工作很多,应该把流程设计得尽量简单,一个完全不懂得人进厂培训半天就要上手工作,而且出错得机率要很低。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