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12 月, 2017

特朗普减税,制造业会回流美国吗?

2012年以后,中国的人工工资以每年近10%的速度上涨,除了劳动力人口拐点已经到来以外,就是国家长期的民生政策,十三五计划到期要让人均收入翻一倍。也就是每年最少8%的涨幅。

我认为制造业最少10年以内是不会回流美国的。原因如下:
1“ 人工成本还是中国低。比如蓝领工人的成本,珠三角地区仅仅为美国的1/3,内地低得更多。而要追上美国,由于美国人工也在上涨,所以最少需要20年,甚至更长。又如白领的人工成本,算北上广深一线的白领收入,和美国相同工种相同背景的人比较,大约为1/2,比如一个在美国高科技企业工作的有3-5年经验的码农,大约收入是15万刀,在中国BAT工作的相同3-5年经验的码农,大约收入是50万人民币,7-8万刀。当然中国的高水平管理人才的收入基本和美国持平,这是由于,这些人的工作是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所以可以全球一个价格global pay了。一个带500人团队的制造业老总年入40万刀。所以虽然老总的收入全球同步,但是白领和蓝领的成本依然是中国优势巨大,而且老总只有一个人。

2: 中国的人力总体上吃苦耐劳,勤奋努力,素质高,管理成本很低。据称去美国开厂的福耀玻璃,让中国工人和美国工人进行了比赛,同一班生产,定额是800件,中国工人做了1100件,美国工人只做了500多件,这还是在比赛的时候,而且数字已经让管理层大大高兴了。中国小学和初中的教育水平其实是很高的,初中毕业的学生的阅读理解,数学计算,逻辑思维能力都很强了,比起美国初中的基础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要严谨和领先很多。而且中国传统上的儒家思想,导致人尊重上级,勤奋努力,对于制造企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相同的人力成本的前提下,中国工人的性价比很高。

3: 当然由于中国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部分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搬离,转移去东南亚,也是个趋势,就像当年制造业从东南亚转移到中国沿海地区一样。但是这次要从中国转移出去恐怕要非常长的时间,中国的纵深是很大的,由于政府长期的大力投资,基础建设世界一流,所以从沿海地区转移到内陆要先于中国沿海地区转移到东南亚。

4:产业集群和配套。中国完胜其他国家。过去30年,中国大力发展制造业,相应的产业配套相当齐全,比如手机组装的所有零部件和配套的机器都在中国互相依存的发展,那么想搬部分到其他地方去,就需要考虑这些沉没成本。没有巨大的诱惑,很少会有工厂因为人工费上涨而搬离。在传统制造业里面,人工费只占总成本的15%左右。就算人工便宜一半,总成本也只降低了7%。

5:唯一可能搬离的是市场原因,就是生产厂需要和市场很近,这样,反应很快,信息传递也不会失真。这也是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制造厂搬去美国的主要原因,离美国市场近。比如福耀的汽车玻璃制造。

6:企业税收等都不是主要的考虑因素。所以特朗普的减税,短期内对制造业回流美国不会有任何影响。比如富士康搬去美国基本是不可能的。

Comments off

想发财,你来当什么教授

拿到美国博士学位以后,我应聘到国内最好的大学任教。上任的第一天中午,系主任请我单独吃饭。期间语重心长的和我说:你们海外回来,我们这里学术自由,但有两点不能做。1:不能和女学生有不正当男女关系。2: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哦:还有一条,不要想发财。教授是一个清贫的职业。当年,这座超级城市的平均房价是5000元/平米。

教授的工作主要是教书和科研。教书是比较容易的。通常的专业基础课,一门课备课时间比较长,但是一旦备好,内容可以重复利用,后期修改和增减并不多,课件可以使用最少3年时间。科研的任务对于一个“研究型”大学来说就很重要了,也是晋升教授的唯一考核指标。做研究就必须要有三个条件。1:选一个值得花费10年时间的世界领先且不能太超前,也不能太落后,同时还要能很快的出研究成果的研究方向,2:源源不断的研究经费,3:搭建一个可持续的研究团队。

学校由于是国家直属的学校,教授的收入是国家定的,属于上世纪的公务员待遇,有编制(就是退休以后有固定的退休金)一直到死,但是每个月的国家发放的工资是非常少的。只能满足在学校里面的基本生活,比如:住学校提供的低保公寓,吃学校提供的学生低价饭菜,其他基本生活费。教授是分等级的,不是职称,而是实际收入情况,按照总收入,教授也分为蓝领,白领,金领和富豪四个等级。马不吃夜草不肥。多数教授除了工资收入以外都有其他收入。基本工资以外的收入途径就是以下三条:1:教学的课时费,当然是非常低的,教学基本是一个义务工作,也就是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这是蓝领教授的主要收入来源2:科研提成。科研的项目分为国家的研究项目(纵向)和商业合作项目(横向)。纵向的项目里面有一些很低的人工费可以提取,但是比例非常低,而且审计很严,绝对不能贪污公款。除去必须的人工费用,其实能拿到自己口袋里的很少。国家项目多里的人工费是一个白领教授的主要收入来源。而商业合作的项目就很方便了,除了上缴学校的提成费(其实就是名称使用费)以外,全部可以提出。所以商业项目(横向)的多少基本决定了教授的收入层次。这是富裕金领教授的主要收入来源3:商业合作:出售自己的专利,在各个公司里面任独立董事,甚至参股等等。这是富豪教授的主要收入来源。

学校的管理制度其实和商业街上租店铺的模式没有区别,也就是:学校提供一些学生资源,和学校的名头的冠名费,你作为教授从自己的研究经费里面出钱,租赁学校的办公室和实验室,通过学校的名字来获得项目(学校抽成作为名称使用费),另外学校提供学生资源,你作为教授通过上课的付出来获得学生的资源的使用权。

教授也是有KPI考核的,其他的考核就是:每年的论文情况,分为SCI(国际知名期刊),EI(国际期刊),国内核心期刊,国内一般期刊等,还有很多会议论文等等。SCI又有影响因子的区别。要在这些地方发表文章,是需要花时间经历做一些研究的,不过不同的专业发表的难易程度不同,有的实验性质的专业,一个课题可以连续发表几十篇SCI,比如化学,偏理论的电子,生物等,通常看到这些教授发表上百篇SCI,其实仔细看看,就会发现,里面的文章基本都是一两个大的方向,每次突破一点点。好比当年苏联撑杆跳运动员布勃卡破世界纪录一样。而有的理论基础专业,一个课题要做很多年,可能最后一篇论文都发表不了,比如管理,金融方向的存理论研究。所以选择研究方向十分重要。

国内教授公务员待遇的问题是:基本工资非常低。虽然可以在学校里面过上初级白领的生活,但是与这些人的在长达25年(直到博士后)的时间和精力投资远远不能匹配。 所以每个教授都想尽办法在横向项目和商业合作上增加收入,但是这个商业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1:光靠教授自己的工作,就是卖自己的知识和时间,是非常有限的,知识变现能力有限,而且中国知识付费的时代还没有来。
2:靠压榨学生剩余价值也是很有限的。首先学生能利用的价值很低。他们流动性大。硕士2年,刚刚开始能干一些活,就要毕业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教授就要求博士研究生长期在学校里工作,而且尽量拖延他们的毕业时间,比如通过不给毕业等手段,最大限度的利用博士生。但是没有博导资格的教授就比较幸苦了,必须利用硕士生,而硕士基本干不了什么活。

另外一条道路,就是做官,成为某某专业的头头,系主任除了权力外,还掌握着全系的信息,比如校外的商业合作先找系主任,那么项目的主导就理所当然的成了系主任,其实这个模式和施工队一样,系主任就变成了一个包工头,他来承包整个项目,然后分包给你,比如一个1千万的项目,挂上他的名字,他再分包给下面的老师,如果关系近,他给你百万的经费,不近,一分没有。他给不给你做就不一定了。

很多外行的人不理解为何中国大学是官本位的体制。麻省理工或者哈佛大学的博士来了很多年拿不到很多经费,没有经费,就没有学生,就没有研究,就没有论文,很多年提不上去的比比皆是。主要问题就是没有权力,不能用权力还换取资源。

中国的大学是一个流动性非常差的行业,俗话说流水不腐,而流动性差,必然导致各种山头,帮派林立。比如北大清华校友会,就是北大毕业生现在清华里面工作的老师的组织。这个组织当然不如清华土生土长,根正苗红的人。强龙压不住地头蛇。

对于初来炸到的新人,跟对老板就非常重要了,这里的老板通常是指学校的学术霸权,比如院士系主任,院长博导之类,既有名头,又有权力的人,申请国家项目的审批基本都是这些人,横向项目基本也是找他们,所以没有什么关系的人,做他们的马仔,就是最好的方法。

什么人适合在大学里发展呢?
1:最少要对研究有兴趣。现在社会发展很快,机会很多,都博士了,混口饭吃不难,做人还是要有一些抱负的,如果真的对研究感兴趣,那么即使收入不高,这辈子也过得悠然自得,社会地位和精神满足是无法用钱来计算的,当然如果家庭非常富裕,比如父母留下的,吗不需支付贷款的北京大大平层就非常好了。
2:本校的土著,本科硕士博士就是这个学校的,至少本科是这个学校的,博士跟的是本系的院士或者系主任,工作留在本系,基本就是未来长江学者的保证了。留学很好,但留学也会损失人脉,你的哈佛斯坦福指导教授再牛逼,对你在国内学校的晋升毫无好处。
3:最后:还是系主任那句话:想发财,你来当什么教授。

当然,教授官僚的和教授明星除外。

Comments off

小邓的爬阶之路

我们公司是制造企业,员工主要是一线生产工人。 但是实行白领的工资制度,一年到头除了圣诞节赶工以外,其他时间一律不加班,配以高出市场50%的到手工资,另加吃住补贴,全额社保,除国家规定的带薪各种假期,年假,产假,婚假以外,在春节期间还放长达一个月的假期。如此好的待遇,导致几乎所有的员工都想把亲戚搞来公司工作。很多公司天天口头上说:以人为本。呵呵。一切没有数据支持的口号都是虚伪的。我只问一个数据:员工年流动率。(每年流失的员工人数/年平均人数)。珠三角的制造企业管理人员都知道,员工的年流动率一般都是50%。这个数据在我们公司是每年10%以下,而且流失的人全部是自己创业或者回老家做其他事情,不再来珠三角打工了。没有一个是跳槽去其他公司的。

小邓夫妻两人都在我们公司上班,在两个不同的岗位。我是不支持夫妻或者直系亲属都来公司上班的,不过人家在我接手以前就已经过了试用期,所以就留了下来。两人结婚多年,一直在珠三角城市打工,到我们这里一直做到今天。很多人青睐我们这里主要是几乎不加班。实行每天8小时工作制度,每天准时下班,对于有孩子的双职工简直就是天大的福利。

小邓的职位实行的是计件工资制,虽然工资比基本工资高,但是由于小邓的手脚很慢,是我们这里最慢的,所以他的收入也是同工种最低的。我考虑到他家的情况,就给他找了个其他事情,要求下班以后,每个月花2个小时,管理一下原材料的配置,给他一份额外的收入。没成想,他拒绝了,理由是要和老婆一起回家,所以下班必须准时。不能耽误。我只好苦笑一下。人各有志,不能强求。我以为白送的钱,也不是每个人都稀罕的。而且刚来的时候,绝大多数人在其他公司工作,养成了对公司,对管理层明显的不信任。这些问题,我是通过很长一段时间才逐渐建立了信任的。

稳定的工作,高出市场的工资,良好的保障制度,导致员工队伍非常稳定,同时良好的激励措施,导致员工的激情高涨,令行禁止,执行和管理成本极地。进而公司利润很好,可以把更多的利润反给员工,形成良性循环。结果就是一大批一线员工开始买车,还有部分员工开始贷款买房,提前跨入有房有车的发达国家工人的生活方式。

我们的员工通常是在老家的县城里买房。这几年房价上涨,有的都赚了几十万。 通常这样的人都是把孩子放在老家的县城里面,买个房,按揭贷款,然后把父母从农村接出来,住在县城里面,看着孩子。虽然我反对把孩子留在老家,但是看到一个员工能够贷款买饭,我是非常高兴的。这样的员工通常有责任心,会为未来考虑,同时也会更加稳定上进。

小邓就是在老家的县城里买了一套100多平米的房子,16年签合同,县城里面均价4000元。是30层的高楼,有配套的学校。首付了10多万,贷款20多万,每月还款1800元。对于他家两口子的收入来说,这点贷款根本不算什么。我鼓励他过几年收入增加以后,再在东莞买一套商品房,这样他就在这里有了根基,而且可以把父母和孩子都接到这里来住。东莞的未来发展肯定是比老家的县城好的。最近他的期房要交房了,来请假回去办理红本手续,准备装修的事情,看得出来,人生第一次贷款买房,他是非常兴奋的。

从我们这里的每一个员工的身上,我切实的感受到对于未来的希望。国家发展,收入上升,每一个努力工作的人,都能获得很好的回报。从衰败的农村,到县城,从县城到省会,从省会到发达城市,从发达城市到一线城市,人往高处走,他们这一代一定能完成农村到县城的迁移,也许能完成从县城到省会的跨越。他们的下一代就可以完成从省会到发到城市甚至一线城市的跨越。每一个坎,都需要不断的努力。

Comments o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