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9 月, 2001

我最喜欢去的书店Barnes and Nobles book store

这篇文章里面的所有图片慑于2001年9月的Minneapolis

Barnes and Noble book store是我最常去和最喜欢去的地方。
它距我住的地方不远,要走一个街区(block),然后穿过一条高速公路就到了。步行前去,只要一刻钟的时间。我经常在晚饭之后,驱车而至,在那里寻找解决使我困惑问题的书刊和杂志阅读,维持在国内上大学晚自习的习惯,一读三个小时,直到晚上十一点,书店的铃响催促读者离去为止。
书店大门前有一块广阔的免费停车场(parking lot)足够供读者和毗邻商店购物者停车之用。
这所书店,就像隔壁相邻商店一样,单层的房子,没有什么特异的。但其营业面积有四分之一个足球场大。大门两侧全是大玻璃橱窗,摆满了宣传画和新书样品。由于经常更换,吸引了很多读者和行人,在橱窗前停留观看。
进门左右两侧,右侧是最新出版的杂志和刊物,一本一本插在木制书架上。左侧是核算书价和付款的柜台,台上摆放了许多电脑和核价设施,是管理人员工作的地方。
整个大厅除了人行道和推车道外,布满了各类高低书架和桌椅。各类书刊插在书架上或平放在书桌上,供读者阅读和选购。
一年四季,无论酷暑和寒冬,这所书店都吸引了不少读者,无论初次来到或长期在此阅读的读者,对书店都是频频称赞,一致好评,其原因何在?
其一,环境优越,适合阅读。店内设有空调,冬暖夏凉。大厅宽敞明亮,夜间灯光通明。读者很有秩序,很少有人大声讲话。男女老少安静地在这里阅读、自修和选购自己需要的书刊。
其二,开架营业,读者自选。不同规格、型式的书架和书桌上,摆满了各类书籍。便装、精装都有,厚本精装占多数,读者随意自取阅读,也可把多本书籍携带至书店内配备的大条桌上或合适自己的地方去阅读。店内配备有大的条桌放在书架丛中,供读者阅读、摘抄、做笔记、写文章。在这里的读者大多是大学生、教师、学者,附近明尼苏达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也经常来此读书。书店里配备有专门的移动书梯,供读者或服务人员拿取书架上高位的书籍。在此阅读,一概免费。
其三、设施齐全,服务周到。读者用完的书籍,不必归还原位,就放在看书的地方,由书店的服务员推着专用立式推车把书籍推走放还原位,免去读者放乱,不能还原之弊。
这种专用立式推车是由装放在两个行车轮上的两片铁丝网架组成的。网架焊成直角等边的V字形,一端置于行车轮上,另一端焊有推车手柄。收书时,服务员可将书籍叠放在三角架内,因为两片铁丝网是按直角焊接,不会损坏书角。行走时推车倾斜推行,操作十分方便。
服务人员很有礼貌。在读者堆满和乱放的书刊中,他们常用和蔼的口气询问哪些书籍还要,那些书籍不需要,哪些书籍的读者已经离店了,以便让这些不需要的书籍迅速还原。有些读者的饮料瓶、包装袋、废纸和食品垃圾,他们也会代劳收走。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大厅中央有一个直径十几米,面积足有二百平方米,沿圆周边设有两排桌椅的圆形咖啡厅,专门出售咖啡、饮料和茶点。一日三餐,不用出门都可在此购买和进餐。夜间,这些餐桌往往是读者讨论、研究和书写的课桌,络绎不绝的读者使得这块核心地方从开门到停止营业,经常宾朋满座。据说这个咖啡厅是书店创收大户。
其四,书讯迅速,书刊繁多。这里的书刊,几乎含盖了最新出版的书刊,我想获得的最新的知识,常常可从进门口左侧的书架上寻找到,要查询的书刊,往往也会从书店中获得满意的答复。
书籍品种很多,工程、医学、历史、地理、美术、音乐等类的新、旧书籍和杂志、刊物都有。在这里,有时还可以寻到国内见不到的书籍,有一些书是介绍中国的常识性的书籍,作者是美国人。我看过一本书皮上有“东”的书,介绍中国、印尼、老挝、越南、朝鲜和日本文化。在介绍中国文化的书页里,有不少文字和图片是介绍北京颐和园、圆明园和西安兵马俑的,和国内刊登的这些图片没有两样。还有中国古代书画精品,其中齐白石的一幅虾画,徐悲鸿的奔马,欧阳询的书法字帖和王羲之的兰亭序都在其中。印尼、泰国的尖顶建筑和佛塔也有少量篇幅的介绍,日本的绘画、园林、建筑也有一定的分量,作者做了许多收集工作。还有一些书籍是国内发行,专门翻译过来的。
书店自早上9点开始营业,夜间11点关门,长达14小时的经营时间,读者在这种类似敞开目录、自己取书阅读的图书馆里读书,确实受益匪浅;他们在这种良好的环境里读书求知,无疑也是一种享受。在这里读书阅刊比在学校图书馆里还要方便。         

Comments off

轮子上的国家 Country on Wheel

美国是一个汽车大国。我在美国学习和生活的多年实践中,悟出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在这里生活,如果没有汽车等于没有腿一样,无论对生活、学习和工作都是很不方便的。
在美国,中国留学生的生活是清贫的,无论是公派生或是自费生在学习期间购置汽车代步可能是一种奢想。道理很简单,公派生虽然不用为其学费和生活费用发愁外,但无余力去添置这种消费品了。自费生就更困难一些,如果其学费能够顺利解决,不掏自己腰包,其吃饭、住房等生活必需费用,就是省吃俭用,每月也得花上近千美元,这对于大多数自费生和其家庭,压力都是很大的,哪有经济实力去添办这些。
在美国学习和生活,代步工具的解决,往往从两条腿步行开始,骑自行车,再发展到驾车,需要一个过程。等到有了固定收入,经济条件发生变化,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一、 在校园学习,骑车是最实惠、最现实的

初到美国,新生入校,一切都很陌生。首先碰到的事就是何处安身,哪里住宿?用过去国内念书的经验,把铺盖卷搬到校内指定学生宿舍的床位上,一住四年,就算了事的办法,在美国行不通了。在这里,许多事都得靠自己。我读书学校的学生公寓,因为收费低、环境稍好,早已满员。按次序登记,排队拿号不知猴年马月方可替补进去。
  在美国许多大学附近,有一些当地居民出租给学生居住的民房,专供学生使用。看过一些招租广告后,选择了几处民房进行比较,最后选定一处可以担负起的租金和距学校最近的民房先住下来。这些民房往往是几位学生共住,除卧室外,厨房和厕浴公用,有时卧室也是两人一间。租金每月200-600美元不等。我入住时,房东还加给我另一个附加条件,就是辅导其儿子的数学。我之所以如此选定,主要原因是靠近学校,可步行到校上课,不用增加交通设施,节约往返时间。其实在这种朴实思想指导下,选定距学校最近的方案并不最佳,因为校园太大,教室、图书馆、体育馆、餐馆和住所又不集中,光依靠两条腿步行其间,疲于奔命,真是顾此失彼。几次实践,毛病就迅速暴露出来。半个月后,针对步行之弊和对校园环境的逐步熟悉,决定花上几十美元,购得一辆旧自行车,赖以代步。从此,两个轮子代替了两条腿。这样一来,尽管来往的场所依然如昔,往返的距离也没有缩短,但时间上却大为节约,体力消耗也大为减少,还有机会去开辟想去的新地方。

二、 考汽车驾照

学校开学后,认识了一位在一起攻读硕士(master)学位的同级同学老陈。他比我年长,来自台湾,早一年来到美国,并有夫人陪同。他们以一辆二手的黑色别克牌旧车代步。朝夕相见,彼此熟悉了。因为他们住所比我住的远,而且同路,因此有时邀我顺便同车返往学校。乘车来往,固然方便,也节省时间,但给我最大的收获莫过于有机会“跟”车了。在驾座旁亲睹老陈驾车,他的操作示范,使我很快的熟悉了汽车发动、离合器、油门、刹车踏板的操作和方向盘的操纵,并且弄清楚驾座附近仪表盘上各种键的作用和位置。有时,他有选择地在一些地方让我操作实习试一下,有意识讲解一些交通规则和注意事项,为我后来不费力就取得了驾照创造了条件。
应当说,在美国学会驾车并不是费难之事。汽车是美国人生活的必备品。车多路好,普及率高。学会驾车的大环境是很好的,但美国又是一个严格执行执照(License)的国家,没有专业执照就不能去从事专业工作。医生、教师、秘书等职业都必需有专业执照才能从事哪些工作。从这一点讲又是难的。
驾照(Driver’s  License)是驾车的许可证照,其作用不言而喻。无照驾车、违法违规,是中国留学生格外谨慎不去触犯的。正式驾车前必须申请,通过考试取得后才能驾车。
在美国考获驾照是件很普通的大众化工作,城市各区都会有车辆管理所(Motor  Vehicles  Bureau)办理此事。这些管理所往往还印发了驾照申请、考核事项和交通规则等内容的如何考驾照的专门小册子,免费向申请者提供。
一般讲,驾照考试分为路试、笔试和眼试三方面内容:
路试(Road  test),主要考核驾驶技术,如合格,表示能够驾驶汽车。考试时,美国教师亲自监考一些驾车操作上有代表性和连贯性的技巧,考核申请者驾车基本功、联合运用能力,困难路段通过能力和随机处置的能力。考前,因我得益老陈之车,既没有去驾驶学校专门学习驾驶技术,而且一次考试通过。
笔试(Written  test)主要考核你对交通规则的熟悉程度。
眼试(Eye  test)主要考核你对道路各类标志的认识程度。美国的交通标志,简单明了、完善易懂。除了红、绿、黄三种颜色的交通指示灯,还有停车、不能停车、单行线标志和行人的可行(walk sign)不可行标志(Don’t walk sign)、立于路旁标立的绿底白字进、出口、方向、里程、道路名称和限速等标志,只要看懂一点英语,是一目了然的。因为平时的留意,考前又重点阅读了小册子中的交通规则和交通标志,同时针对笔试和眼试两类考试由车辆管理所电脑命题,申请者当场以电脑按键回答问题的准备,所以这两类考试也就顺利Pass了。

三、 学习交通规则

老陈取得学位后,返乡之时,他把旧车转让给我。此时我已获得驾照,于是开始了我正式驾车的历史。要真的驾好车,熟练的掌握它,让它很好地为你服务,还得在长期的驾驶过程中增长经验,学习交通规则,才能做到。我在美国学习的后期,有机会驾车到过不少地方,有些经验,可供借鉴:
(一)“车让人,人优先”是美国交通规则的基本点。
我所见到的,行人只要走在人行横道上,无论大小车辆都必须停下让路;不少司机遇到行人要过公路往往都会停车,善意地挥手示意让行人先走。这种以人为本的范例,视为理所当然,很少司机抢行,也听不到司机斥责行人的话。在美国如果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法律判决总是对行人更为有利。
(二)学会开哑巴车,不要轻易按喇叭。
在美国,按喇叭视同大声尖叫一样,令人讨厌。许多城市都有不得随意按喇叭的规定,除非有人挡住去路而非要鸣喇叭提示时才这样做,更不可以因要开快车而按喇叭。
(三)遇到黄车或在学校区范围内开车要分外谨慎。
黄车是美国接送学生的专用校车,如校车停下上下学生,司机必须停车让学生先穿行,而后再走。在学校区,学生密集,是容易肇事的场所,必须全神贯注,减速缓行,避免突发事故。
(四)不在高速公路上或快车道上停车。
如果迷路或前进方向不明而需要查阅地图时,应把车停到路旁允许停车的地方或者到休息区(rest area)去弄明白。在高速路上和快车道上车速很快,突然停车,尾随车辆来不及停车,容易发生车祸。
(五)不超限速。
在美国的高速路或快车道都有行车极限速度(limit speed)的规定,太快太慢都不允许。在城市间的道路和市区道路的限速,各州各地规定不统一,有时变化幅度还很大。以高速极限而言,有规定为70哩/小时、60哩/小时、也有40哩/小时的,要严格执行。在高速公路上常常有警车窥视超速车辆,不要侥幸,否则会引起许多麻烦。
(六)注意停车标志。
每个城市都有该城市本身停车的规定。何时何地可以停车或者不许停车,往往以标志示众。就是同一地点,不同时间其规定也有变化,有的地点晚间可以停车而白天就不许。停车收费的标准,往往因时而变。因为无停车位置,不得不把车子停在远处或者放弃逗留的例子是常常发生的。经常注意停车标志和告示,往往可以避免一些不愉快的事发生。
(七)遵守超车规定。
公路中间有实、虚线,标示的意义不同,实线区不能超车;在双行线路超车必须由左线超车。遵守这些规定,就会避免一些事故的发生。
(八)不跟随在长兜重载货车后行车。
在美国的高速路上常常有一种十八轮或二十轮的长兜重载货车日夜兼程,长距离奔驰。这种庞大重载车一个轮胎碎片掉下,常因惯性和动量而致靠近的小车遭殃。遇到这种情况,要嘛迅速超车,要嘛远离它,敬而远之。
(九)记住美国车辆和行人一律靠右行和夜间行车必须开亮车前大灯的规定。
(十)细心观看公路上的各种交通标志,按标志告示行车,定能安全、顺利的出行。

Comments off

在学生公寓做清洁工

我在美国留学读书,所碰到的困难,主要是经济问题。并不是语言障碍,或是学习成绩不佳而带来的苦恼。每学期的学费和每月生活费用都得依靠自己在美国解决。问题非常清楚,如果这些费用不能顺利解决,别说读书,就连呆在这里也是困难的。
我攻读硕士是春季入学的,一转眼,这学期就过去了。我虽幸运,经过学校考核,获得助教职位,但只有50%的工作。当时学校规定,外国留学生在上课期间,打工不允许超过50%,但在暑期不受此限。为了暑期的生活,我计划在暑假期间就在学校里再找一份50%,每周20小时的工作。在校内打工,除了就近获得一些经济收入,没有校外打工上下班途中奔波之苦和多花费许多时间外,还可以借此机会熟悉学校环境,了解美国学生生活,是件可取的事。
在美国,校内工作的机会和招聘通知一般公布在布告栏内。我去巡视了一番,这些工作,全是一些体力活,有在图书馆里收书籍的,有学生公寓当清洁工的。我将可能工作的岗位抄摘列了一个表,记录了电话,回到宿舍,按表上的电话一个一个的试打,很快得到了一个面试的机会,那就是在学生公寓作清洁工。
面试我的主管是位中年美国妇女,看上去,很和蔼。她问了我,在学校做什么?以前干过什么?我说以前曾在一家星级酒店做过翻译。主管很快就同意雇用我,她说你曾在酒店干过,一定会打扫清洁和整理房间。
第二天就上班。主管把我介绍给班组的其他工作人员,就这样开始了暑假在学生公寓的清洁工作。这个班组里的成员多数是本校老美本科生,也有几个硕士生。领班头头是一位女生,她是新闻专业的硕士生,是在这个学生公寓打工一年多的老资格,她一周工作40个小时,还上全时课,14个学分全拿B以上,很不简单。
这幢学生公寓,类似国内的一个二星酒店,共有十四层。上面十二层住人,下面两层,一层做办公室,一层做餐厅。餐厅提供自助餐,因为我是打工员工,可以买到优惠50%的自助餐券,只花两块美元就能饱尝一顿午餐,是比较便宜的。供应的食品都是美式食物,沙拉、牛肉、土豆、牛奶、冷饮等,这对吃惯中国饭菜的我颇感新鲜。每天上午打完工就在此餐厅用餐,中午的吃饭问题就算解决了。
通过打工,认识一些美国学生,每到工作间歇休息时,这些学生就下楼,聚集户外说谈。Erie是二年级机械系的学生,身高2米,是一个台球高手。Shanne和Mary都是文科生,是一对情侣,毕业后结了婚,因为在本地找不到工作,搬去缅因州(Maine)Shanne的老家。
这些来打工的学生都是短期临时工。自然,其工作质量没法保证,休息时间往往偷懒和闲聊超过规定的时间。因此,有几位学生,没有到暑假结束就提前解雇了。
在做清洁工的期间,我经历了这样一件事,至今还忘不了。
美国学生公寓的厕所是非常干净的,厕所内配备一个淋浴龙头和一个坐便器。打扫卫生时,清洁工一般用刷子清刷墙壁上的污渍,用水冲洗坐便器内壁就可以了。因为坐便器一般都很干净,清洁也不费劲。
但是有一天,打扫厕所时,我却为坐便器内的粪便未被冲洗而生气,对这种少见的不卫生的行为,不为他人着想的事而恼怒。当即,我写了一张字条,贴在厕所门上,上写:“Please clean this by yourself”(自己洗干净)。
于是我到别的地方去打扫。过了一会等我回来时,见到一辆轮椅车停在厕所间,一位男生坐在轮椅内,弯腰用刷子吃力地清刷坐便器。啊,原来是一位下肢瘫痪的学生。他见我穿着工作服,连忙说:“对不起,我刚才找刷子去了,我不是有意的,我控制不了,我一定会把它洗干净。”
这一番话,顿使我尴尬不已。
“没关系,没关系,我来做这件事。”我连忙接着说,顺手把贴在门上的纸条撕下来,生怕他再看见这张条子。
事后思量,我是清洁工,有责任清洗厕所,哪怕再脏也是本职工作。不能因其脏而有怨,用不着写那条子。
暑假结束,我回到教室上课去了。
每想到此,难免不为此事的莽撞而内疚。

Comments off

大型石雕艺术的精品——拉什莫尔国家纪念山的总统像 Mt. Rushmore National Memorial

拉什莫尔国家纪念山(以下简称纪念山)原文Mount  Rushmore  National  memorial,是美国著名瞻仰纪念地和旅游景点。在这里的山峰上因为雕刻着美国故去的四位总统的巨大头像,闻名天下。
得知其名,是我在学校附近的书店里查阅资料时,在一本杂志的封面上看到的,当时就被雕刻在山体上精美的头像所吸引,细读文字说明,更觉此精世之作工程伟大,意义深远,于是立下一愿,必去一观,今日如愿矣!

一、 概         况
纪念山位于南达科他(South  Dakota)州的黑山(Black  Hills)附近,雷匹城(Rapid  City)西南40公里处。我们离开黄石公园后,就转向此纪念山。在途中的一家旅馆休息一夜,第二天清晨,就快车急驶赶往想往已久的纪念山。
纪念山的重要标志和最醒目的地方就是在一座高山上雕刻的四个头像。头像之下是因施工爆破和雕刻而残留的岩渣坡积。因为山峰高耸,在来纪念山途中的远远的地方就能看见了。
靠近纪念山的是一座扇形阶梯式露天剧场建筑,旅客可以在此瞻仰、缅怀四位总统,也可以从不同觉度去观赏总统头像。一些相关的纪念活动或集会也在此举行。这里配备有询问处、影视厅、书店和食品供应点,全年开放。
露天剧场以一条笔直的通道和外来公路连接。通道两旁旗杆林立,旗杆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旗帜,气氛显得严肃而庄重。
通道两旁则是宽阔的停车场,停靠了许多远方来到的各种车辆。
从各方来的瞻仰者,络绎不绝的来到通道上,其中不少人,携老带幼全家来此,瞻仰总统,表达崇敬之意的。剧场内不时的聚集着 一群人,有的静坐在阶梯上,凝视前方的总统头像,也有人细声细语,谈论着什么,也有人在行走中,去寻找最佳的摄影位置。
我们一行,除了观赏目的,还想探索一下,如此精美而浩大的工程是如何创作,如何实施的,于是我们步入小影视厅去观看历时十多分钟的《神圣的拉什莫尔》电影录像,想从短短的纪录片中获得更多更详细的信息。

二、 总  统  头  像
纪念山上的四位总统头像执政时间、主要政绩自左至右是:
第一位 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   执政时期:1789—1797年,他是美国第一届总统。其头像放在山峰上最突出、最显著的位置上。他被美国人称为国家之父,他是革命军总司令,他领导的军队赢得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胜利,从而使美国脱离英国而独立。他协助完成了美国宪法的编制。功绩卓著,不言而喻。这位总统处理事务深思熟虑,三思而行,成为继他之后总统学习的榜样。
第二位 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   执政时期:1801—1809年,他是美国第三届总统,是美国《独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的执笔者。他脍炙人口的“人人生而平等;上帝赋予的生存、自由和谋求幸福的权利不可侵犯;统治者的权利来自被统治者的统一;”等佳句,至今仍是美国学生必读和熟记的。他还是当时美国疆土向西扩充的有力执行者。
第三位 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   执政时期:1901—1909年,他是美国第二十六届总统,他在执政期间强调环境保护,维护生态,促进经济发展;主张改善商业环境,公平竞争,发展经济;为人民居住创造条件。其制定的政策还涉及到巴拿马运河,促进巴拿马运河建设。
第四位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   执政时期:1861—1865年,他是美国第十六届总统。他反对南方十一个州从美国分裂出去,建立独立一个新国家。在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中,他举兵强迫南方回到美国联邦,维护了国家的完整,同时废除和结束了奴隶制,被称为解放奴隶的总统,不幸的是战争之后,被南方奴隶主所谋杀。

三、 设  计  和  施  工
总统头像的设计者是雕塑家是戈特隆•贝格尔拉姆。他熟悉绘画,年青时曾在巴黎学艺于法国雕塑家奥格尔梯•罗汀。在纪念山动工前,他曾对几处可以雕刻头像的山体进行比较,最后确定把总统头像雕塑在地质构造为花岗岩的此山峰上,并命名为拉什莫尔国家纪念山。
设计者将工程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一) 模型设计
设计者把从各方面搜集到和获得的总统图片、相片和有关文字描述资料,加以整理归纳、核实,并根据这些资料在工作室里先制成头像的石膏模型。然后再根据头像模型的各部分尺寸再放到实际的花岗岩山顶上去。
(二) 现场放样
 为将室内的头型模型转换到实际山头上,设计者用了自己设计的定位器(Pointing  machine)来解决。其原理就是先测得模型头顶中轴至脸部任何一点的角度、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以测定的角度定方向,以测定的距离按比例放大定位。这样就可将模型上任何一点和五官要控制的部位准确的放到山头上去。
定位器主要是一套金属枢轴,立于模型头顶中央,并做水平杆和其吊杆来测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水平杆可以旋转在刻有角度的一块大的半圆量角板上,这样就测出头像模型上每个需要控制点的角度、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有了此三个控制要素,放样问题迎刃而解了。
模型和实物的长度比例定为1:12,也就是说模型上的1吋为实物上的12吋(1呎),所有测出距离的长度乘以12,但角度不变。如此就把模型头上的各部分尺寸放到巨大的山顶上去了。选用如此比例,设计者颇具巧思,因为1呎等于12吋,模型上的1吋,就是实物上的1呎,便于换算和现场放样。
以华盛顿头像为例,在山体上的实物尺寸是:
前  额  至  颌:   60呎   (18.29米)    (相当于国内民用住宅六层楼高)
眼          宽:   11呎   (3.35米)
鼻          宽:   20呎    (6.09米)
嘴          宽:   18呎   (5.48米)
(三) 精心施工
     施工放样问题解决后,在花岗岩上要雕刻的头像的尺寸就具备了。接着就是按放样尺寸进行施工。施工中的关键问题是把头像上多余的花岗岩剔除。由于花岗岩坚硬和剔除的部位的不同,需要采用两种施工方法:其一,在山体表层已风化的需剥除的大块的花岗岩采用爆破法迅速剥离之;其二,在靠近头像脸部部位,则采用小体量、小面积多孔的爆破方法剥去岩石,以保证准确的到达头像的面部而又不损坏面部。
(四) 最后的修饰
     爆破之后,头像面貌轮廓已经出现,此时雕刻工人采用吊椅,按雕刻顺序上下左右移动,用风钻、钢钻、凿子、锤子等工具进行细致手工雕凿,使面部光滑,眼睛有神,把头像展现出来。

四、 工 程 规 模、建 设 时 间
    整个工程,剥除花岗岩45万吨。
    施工现场开凿的工人最多时达到400人。
    建设时间:自第30届总统:卡尔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从1927年着手致力于该纪念物算起,到1941年工程完工,历时14年。但用于雕刻的时间累加起来仅仅是六年半。主要原因是缺乏资金,导致工程停停做做,有时上马,有时下马。华盛顿头像于1930年雕建。杰斐逊像于1936年雕建,林肯像在1937年雕建,而罗斯福像雕刻于1939年。
     遗憾的是设计者贝格尔拉姆于1941年逝世,享年74岁,他自己没有看到整个工程的完成,其后的工程由其子继承完成的。

五、 评      价
百闻不如一见。我们亲自目睹了雕像的实体,又在影院里观看了电影介绍,心里由衷的对工程的称赞。同行者一致认为,就工程而言:
其一,工程浩大。一个头像高18米,相当于六层住宅的高度,放在平地上,比半个篮球场还大。如此四个头像,雕刻于陡峭岩壁之上,剥去花岗岩四十五万吨,历时六年余,工程之大,可想而知。
其二,岩壁高险,施工困难。工人在高架和吊篮里工作和移动,十分不便,加上垂直施工,作业面狭窄,石渣坠落等因素,施工艰难,不言而喻。
其三,花岗岩质地坚硬,不易风化,作为在日晒夜露,风吹雨淋条件下的户外永久性纪念物,选址于此,无疑是合适的。
其四,就雕刻艺术效果而言,设计者采用了雕塑艺术的美学和写实相结合的方法,把美国人们尊敬熟悉的四位总统头像根据山体具体情况不实真的雕刻在山峰上。而且依托山势,加以渲染,烘托其伟大。四位头像排列得当,因山势而有错落,有前有后,栩栩如生,五官正确,炯炯有神。
纪念山是设计者费尽心力,精心筹划和雕刻工人精心施工的结果。就其创意、工程规模和其效果而言都是无可非议的,不愧为雕刻中的一项不能多得的精品。

Comments o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