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12 月, 2016

快乐工厂:计件工资制的使用和创新 4

计件工资制度的优势:
效率的提升,打破大锅饭:组织缺乏管理,人浮于事,干好干坏一个样,计件工资有效地调动了一线员工的积极性,产出大幅提升。

计件工资制度的劣势:
1: 花费大量时间设计计件标准和统计每人工资
2:每个人各自为政,只管自己的个人业绩忽视组织整体的业绩,增加了组织协调成本与半成品库存等,
3: 由于收入与数量挂钩,产品质量难以控制,质量水平随员工技能不同而波动很大。
4: 况且其对效率的提升有个极限,充其量达到1+1=2的团队绩效水平,就难于超越。
5: 如果是非标产品,单价不容易确定

针对以上的劣势,采用以下的对策:
1: 尽量采用自动化的数据采集手段,大幅降低数据统计和处理的成本
2: 管理的职责是把整体的业绩分解为每个员工的职责,每个人的小目标
3: 可以把数量与质量一起计入计件制
4: 不同的生产工艺,采用不同的计件方式。
5: 在可能的范围内,取平均,或者略高于平均值的单价
总结:任何制度都有适用范围

1: 尽量采用自动化的数据采集手段,大幅降低数据统计和处理的成本
数据采集成本越来越低,比如采用条码,二维码,自动读码器等等,后台尽量采用自动处理软件和小程序来完成自动处理的功能。

2: 管理的职责是把整体的业绩分解为每个员工的职责,每个人的小目标
计件制的确容易产生各自为政,某些工序的效率大幅度提升,导致产线不能平衡的问题,我采用的方法是:
a:在某些关键工序实行计件,由于计件,这些工序的效率得到的提升,使得这些工序对于前几道工序产生拉动的效应,从而降低在制品。
b:管理人员应该预测计件制带来的效率提升(我的经验是,在靠员工积极性的工序,能得到30%的提升),而设计产线,保证产线基本平衡。
c:员工各自为证应该是一个常态,没有任何必要让一线员工担心组织的绩效,而管理人员的工作就是应该把组织的绩效转化成为一线员工可以掌控的个人“小目标”,在每个人“为自己”奋斗的同时,进行组织上的微调,从而达到组织的绩效的“大目标”

3: 可以把数量与质量一起计入计件制
最好用服务业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制造业,用产品的客户满意度为一个纬度,比如如果客户非常满意,(质量特别好),一个产品可以算三个计件,如果客户退货,(质量不好),一个产品扣除三个计件。

4: 不同的生产工艺,采用不同的计件方式。
计件制的工序最好是:
a:主要靠员工积极性的工序,比如制衣厂的车位,而不适合主要靠机器效率的工序,比如啤酒厂的罐装工序。
B:责任清晰,质量容易判断,最好肉眼在现场就能够判断。比如制衣厂的车位,而不适合需要大规模检验,或者责任不清楚的工序,比如:半导体工厂

5: 在可能的范围内,取平均,或者略高于平均值的单价
计件制必须对于每个产品都定单价,如果非标的产品,计价就很麻烦,甚至可能需要每个产品都需要定价。基本原则是:
a:取一段时期的生产效率,计算单价的平均值
b:为了管理方便,比平均单价可以高一点。
这样的好处是,员工的收入会得到大幅提升,而且管理成本会很低。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计件制的实质是一个经济学的方法,即:每个人都尽最大的努力,为自己的收入而工作,从而达到整体的收益最大化。
这个基础理论,就是自由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Comments o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