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9 月, 2019

买房投资澳洲还是粤港澳大湾区好?

有个朋友从澳大利亚回国已经10多年了,拥有澳洲身份,经过多年的打拼,在澳洲悉尼和深圳都有房产投资,子女已经成年,自己和先生在深圳有自己的事业。考虑在10年后退休,在悉尼和粤港澳大湾区两边养老。自己最近也有了深圳的首房首贷的资格。

她最近卖掉了一套澳洲的房子,手上有一笔现金,正在考虑是在悉尼还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再买一套。

  首付 利率 租金回报 涨幅预期 房产税 管理成本 金融属性再抵押贷
悉尼 10%-20% 4%左右 高达5% 一般 1%左右 年租金 10%-20%
深圳 30% 5%左右 1.5%左右 年租金 10%-20%

悉尼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近几十年人口一直在稳步增长,房产涨幅预期在发达国家算不错的,但是相比深圳,由于超量的人口流入,经济活跃程度,周边人口和经济的支撑,未来的涨幅预期只能算一般,当然不如深圳。

在其他条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悉尼的租金高,扣除房产税甚至管理成本,到手还能达到3%左右,几乎可以打平贷款,也就是可以长时间持有。而深圳只有1.5%,完全打不平贷款,需要不断的给贷款输血。

综合来看:

1: 从投资回报率来计算,未来十年甚者更长,买深圳的房子几乎可以肯定回报率大于悉尼。

2: 但由于深圳的租金实在太低,在持有期间,需要有其他资金来源,不断给房产输血,等待房价上涨。

3: 由于她两地都有多套资产,投资就不单单是回报率那么简单,总体来看还要考虑未来的理财计划。

比较好的方式是:

1: 在悉尼和深圳两边都各买一套,悉尼那边以租养贷,深圳这边,靠自己事业强大的现金流垫补一些,等待涨幅。在一轮涨幅以后,再抵押,贷出现金。

2: 深圳的首房首贷的资格基本就是国家发放给普通人的大红包,绝对不能放弃。而且她现金流充裕,当然要尽现金流允许的前提下买最大的房子。

3: 另外:香港和澳洲相比优势不大,但和深圳相比,逊于深圳,还要考虑开辟新的战场的启动成本,考虑到她的投资时长大约为10年,当然不如坚定不移的投资悉尼和深圳即可。

Comments off

给顺丰一个教训?No。管理成本小案例

我们给外包公司的一箱快递丢失了。承运方是顺丰快递。运费是23元。

负责快递的田姐这从货丢失后,就不断的和顺丰沟通,几天后顺丰回复,由于快递使用的是编织袋,可能上面的地址标签脱落了,货物被顺丰的员工当作垃圾丢掉了。当然这只是顺丰的说法,无法验证。

于是,我们周末安排了2个人来加班,干了一天,补齐的产品。生产延误了几天,但不影响交货。

快递公司丢失了货,田姐很生气,提出索赔。要赔偿的费用如下:

1: 生产延误导致的积压,产线不平衡等的损失。(4000元)

2: 2个人周末加班的人工费,场地费,水电气等费用。(1000元)

3: 材料费用。(2000元)

加起来大约7000元。

顺丰方面则要我们提供详细的费用清单,并要求加班费必须由当地税务部门审核盖章,水电,场地费用必须提供租赁合同,水电费用的月底清单,等等等等。反正就是你必须出具足够的证明,而且要各个政府部门盖章才算。

这件事情到我这里后,我找来田姐和公司财务。

问:顺丰不需要任何证明的最高能赔偿金额是多少钱?

答:7倍运费,即7*23=161元。

问:你们两个在这件事上花费了多少时间?

答:两个加起来大约15小时。

问:你觉得还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收集齐所需要的材料?

答:最少15小时,因为要跑很多政府部门。

问:即使收集齐这些材料,顺丰按照我们的要求赔偿的费用的概率是多少?

答:不清楚,我看赔偿2000元以上的可能性都很低。

我说:

1: 马上停止在这件事上的任何其他的工作,按照顺丰不需要任何证明的最高赔偿标准7倍运费,161元,结束这件事情。

2: 马上制作有我们公司地址和电话的硬纸箱作为我们和外包厂之间的周转箱,质量要好,地址要清晰,使用次数要多。

丢失产品的确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情,对于我们实际的损失大约3000元(人工和材料费用)。而为了索赔,两名管理人员已经花费了15小时,还要花15小时收集材料,共30小时。

管理人员的人工费大约在100元/小时,

所以花费的人工费:30小时*100 (元/小时)= 3000元

即使这样,也只有很低的可能获得赔偿。

很明显,这完全是一个不划算的事情。管理人员没有计算自己为完成这件事所花费的成本。

田姐反驳道:这样不是便宜了顺丰?我们要给他们一个教训。

我答到: 我也非常想给顺丰的那个丢件的快递小哥一个教训,最好对他个人罚款5000元。但是,我们公司的存在的目的是什么?显然不是教训顺丰。

亡羊补牢,赶做一批周转箱,迅速结束这件事情才是正确的选择。

管理是有成本的,而且成本很高,切记。

Comments off

让老板做做选择题,而不是填空题更不是问答题

问答题:

1: 老板,请你解释一下,为什么我的良率不如隔壁小王,肯定是你给我的机器太烂了。

填空题:

2: 老板,最近我做的产品的良率不达标,是什么问题呢?填入1)机器问题,2)来料问题,3)人工问题,4)方法问题,5环境问题

选择题:

3: 老板,最近产品的良率不达标,我仔细分析了:主要原因是这台机器轴承老化。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1. 保养频率太低,
  2. 工件精度的要求已经超过了机器的能力。

我的建议是:将余下的订单转移到另外的那台精度更高的机器上完成,同时,我建议将机器保养频率从每季度一次提升到每月一次。您觉得如何?

Comments off

运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指标:人均产出比

当一个公司很小的时候(比如少于30个人),很多情况下都是一个人兼做好几个职位,人员都彼此很熟悉,规章制度也无需太完善,管理和沟通成本是很低,所以显得利润很高,小公司里面每个人好像都是一个利润中心,增加人手必然增加利润。

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公司就需要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协调员工关系,处理部门协作,制定和执行严格的规章制度,建立和管理文件和信息系统,所有的这些都会带来成本的上升。很多公司会发现,随着规模的扩大,增加人并不能带来利润的上升,反而感觉整体效率在下降。

运营管理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人均产出比。就是一个公司的单位时间里的总产出/人数。

假设:一个公司生产制造公司有25个人,每天者生产50件产品或,那么人均产出就是2件/人/工作。如果公司增加到50个人,要保证人均产出比不变,那么每天能销售或者生产的产品数量必须到100件。

又如:一个销售团队有10个人,每月销售100万元,那么人均产出就是10万元/人/月。如果月销售增加到300万元,而销售团队只增加到15个人,那么人均产出比就是20万元/人/月,增加了一倍。

人均产出比是衡量一个公司效率增加的重要指标,就是人均效率。(注意不是个人效率)。作为管理层,必须想尽一切办法不断提高人均产出比。

如何提高人均产出比?

1: 流水线的不断平衡

随着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数量的不断增加,整个系统将会发生以下两件事情:

A:工序之间可以不断的细化,可以更加精细的分工。不断细化的分工是个人效率提升的·重要条件。

B:系统将会有很大的空间来优化各个工序之间的平衡,比如某个工序一个人可以生产2件,而下一个工序一个人能生产3件,那么最好的平衡就是2和3的最小公约数6,12等等。

2: 固定员工,固定岗位,不断傻瓜式的重复

要提升个人的效率,最好的方法是:保持员工在同一个工序上长时间的做同一件事情。降低人员的流动性。随着熟练程度的不断上升,配合合理的激励体制,个人的效率会不断提高,同时减少了工序转换的时间浪费。

3: 良好的薪酬和激励体制

我比较喜欢的方法就是345薪酬制度,即用3个人,发4个人的薪水,干5个人的活。任何玩过体育的人都知道一个人的潜力是非常大的,比如一个没有训练过跑步的人,开始的时候可能连连续一公里都跑不下来。即使勉强跑下来,很有可能需要的时间在7-8分钟。经过稍微正规一点的训练,任何人都可以跑到6分钟以内,而1000米世界纪录,男子是2分11秒96。从普通人的6分钟提高到2分钟,这里面的空间是巨大的。

具体的方法是:

1: 把第四个人的薪水分配到现有的3个人的头上,即平均每个人多拿33%的工资,

2: 把这33%搞成浮动工资,配合绩效考核制度

3: 要完全拿到这33%,每个人必须多做66%的工作,也就是3个人必须完成5个人的工作

4: 长期执行这个政策,将会不断提升个人的效率,同时对于绩效好的员工也是很好的激励。

用这个思考模式马上就能看出为何农民无法致富,人均时间和土地面积的产出效益太差了。一块地用来种农作物,每年最多产出2季,而且只有一个平面,同样的土地,用来做厂房,虽然依然只有一个平面,但是可以容纳的生产工人就要成倍的增加,如果是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那么人均产出比就更高。当然如果用来建造办公楼或者公寓,可以向天上发展,那么一块土地的人均产出比就有了几何级数的增长空间。

如果这栋楼里面都是做金融或者IT的人,由于这些行业都带有巨大的延展性,(即产品一旦生产出来,无需再增加人手,既可以几何级别的增加服务的人群),那么这块土地的产出就可以从种田年入1万元,到开工厂年入100万,到盖高楼,年入1亿,到做金融或者IT公司,年入1000亿。

高的人均产出比才是高收入的前提保障。

Comments off

把中国工厂搬去美国的前提是:美国工人的平均体重降低30%

奈飞的纪录片:“美国工厂”,最近播出。这个近2小时的纪录片描述的是中国玻璃大王:曹德旺旗下的福耀玻璃2015年到2017年之间去美国开设工厂的经历。这个纪录片在中国的关注度非常高,在过去几周,自媒体里有相当多的介绍,分析和对比,这里不再赘述。

我想讲的是作为一个在中美两国的制造业都工作过的人,我对于中美两国制造业的一些看法,特别回答:制造业能不能回流美国。

先看:人工工资和效率

人工工资中美两国的对比:

中国的工厂普遍采用的是低的底薪,配合高的加班费。比如我国著名制造业中心的东莞,2018最低底薪是1720元/月。因为东莞属于第二类城市。非全日制职工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为16.4元。

加班费的计算如下:

1: 基数:以每月工作时间为21.75天和174小时进行折算,最低底薪的小时工资为:9.89元/小时。约等于10元/小时。

2: 上浮比例: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支付加班费的具体标准是:

A:在标准工作日内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 即:基数*1.5=15元/小时。

B: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 即:基数*2=20元/小时。

C:法定节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即:基数*3=30元/小时。

例如:2019年8月全勤,工作22天,每天加班2小时。5个周六,每个周六加班8小时。月工作时间为:

同样的工作时间,美国福耀玻璃人工工资是(小时工资13美元):

由图可见:相同的工作时间:美国工人的人工成本是中国工人的4.2倍。美国的工人的工资近些年不仅没有上涨,而且还有下降的趋势。影片中,有工人以前在通用汽车(GM)工作的小时工资在26美元,失业后,在福耀工作的小时工资只有:12美元。虽然中国工人的工资虽然这些年上涨很快,但是短期内是不可能赶上美国工人的。

人工效率方面:以我自己在中美两国制造业工作的经历,我认同纪录片所说的,美国普通工人的劳动效率仅为中国普通工人劳动效率的60%。

由此可见:美国普通工人的性价比只有中国工人的1/6左右。

其他方面的考虑:

在一个规模化的大批量生产制造企业,人工工资只有总成本的10-15%,其他成本,包括:场地租金,水电费,白领管理人员成本(中国是美国的1/2),运输,税和费等确占大头。还有其他一些商业上的考虑,比如离客户距离近,翻译时效高,沟通成本低等等。其实这些都是玻璃大王:曹德旺投资美国建厂的主要原因。

但是:工厂的运营离不开普通一线工人,没有一线工人的操作和支持,任何工厂都无法运营。

在美国投资建厂,除了要面对性价比只有中国工人1/6的美国工人,还要面对其他的问题,比如电影里面说的:工会问题。还如:一线工人短缺的问题。等等。

总结下来:1: 美国的安全,工作时间等要求远远高于中国。2: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远远低于中国工人。3:美国工人的小时收入远远高于中国。4:部分美国工人期待工会能保证他们高的收入和低的劳动强度。(但明显忘记了正是这才导致了GM的关门和他们的失业)

1: 美国工人能改变吗?2: 工厂能回流美国吗?3: 中国工厂会发展成为美国工厂那种高福利,低效率,工会把持的“幸福社会”吗?4: 美国需要把工厂搬回去美国吗?5: 中国工厂如果要搬到东南亚或者非洲,中国政府需要出手吗?6: 工厂真的是实体经济吗?

这些问题都是制造业这些年讨论的问题。

我的感受是:

中国工人的劳动效率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1:良好的基础教育,即使小学毕业,认字和数学能力已经完全能够胜任任何工厂的操作工。2: 对于金钱的渴望,生活就是为了赚钱,而不是美国人的赚钱是为了生活。为了赚钱可以每天干12小时,每个月干28天。3: 儒家思想的精髓,崇尚的美德包括:勤奋,节俭,储蓄,投资未来(子女教育,买房)。以上这些原因才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核心原因。而这些优势美国是无法超越的。这才是国家竞争的比较优势。美国应该在其他方面,比如高科技,品牌,创新服务业等方面大力发展,而毫无必要和理由要求工厂回流美国。美国老板虽然也很爱国,但更爱利润。

我看到很多中国工厂的管理人员喜欢动不动就去欧美,特别是日本学习工厂的管理经验。但很明显他们忘记了中国才是世界的工厂。如果欧美日本那么高级的管理经验,为何早在20年前就把世界工厂的地位交给了中国呢?

欧美日的制造业管理模式从泰勒,到戴明,到丰田模式,到6西格玛,到精益生产,在中国人的劳动效率,勤奋和敬业精神面前全部不堪一击。制造业的核心是人,而不是管理模式和制度。

工厂的利润来自于效率,就是卓别林电影里面讽刺的那种机械式的重复模式才能成功,而现在的欧美日早已放弃他们工厂成功的模式(泰勒制度),而转投虚无缥缈的所谓管理大师,比如德鲁克。每隔10来年,商业世界里面就会出现一次“革命“。新的大师提出新的理论,收割一次韭菜。

上至精英,下至普通工人,全部彻底抛弃了美国立国和争霸的根本核心即”清教主义“,这就好像一个肥胖的人不想运动减肥,确相信吃各种减肥餐一样。

让中国的世界工厂生产,互相压价,美国人比价下订单,拿大头利润,这些年就是这么玩的。

纪录片《美国工厂》里的中国工人王先生说过:我的梦想就是吃饱饭,把孩子养大。

大国竞争,如果一个国家的人非常勤奋,非常节俭,投资储蓄率非常高,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就会发展很快,利息高,久而久之,其他国家的财富就会向这个国家流动,最后,很可能大部分财富都被这个国家吸附了。这就是中国过去2000年的发展核心。未来50年必将如此。

川普,默克尔,普京,任何国家的领导人任何人都没有办法让中国人不勤奋,不努力,不节俭,不投资,不。。。

后记:

美国找工作网站indeed上记录的现在和前员工对于福耀玻璃的评价:2.8/5 分基于161个评分,这个样本比较大,可以反映真实的员工评价。

工作家庭的平衡(加班时间和工作时间)。2.7/5

工资和福利 3.2/5 这项最高,说明工资和福利待遇还不错

工作保障度和晋升机会: 2.4/5

管理层和管理制度: 2.3/5

企业文化:2.5/5

从这个打分可以看出:

1: 总分在同类型制造业中偏低。通用汽车:4/5分。

2: 各个分项中打分最高的是工资和福利,说明小时工资,加班费等待遇还是不错的。

3: 分项打分最低的是管理层和管理制度,只有2.3分,一半都不到,可以说这是中国工厂和美国工厂管理文化的剧烈冲突,中国工厂讲究的完全服从,令行禁止,先执行后解释的执行文化和美国人的自我为中心,快乐工作的不适应。

仔细看评分可以看出大家普遍不满意的地方是:

1: 工作地点的安全性(工伤)。

2: 美国一线工人和中国领班之间的沟通问题。

3: 加班时间长(难以平衡工作和生活)。注:美国很多人讲究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也就是·加班时间不能太长,最好不加班。在美国下班以后,主管领导尽量避免通过电话,电邮等找员工讨论工作的事情。

4: 晋升机会不多,管理层主要提拔中国人。

大家普遍满意的几个方面:

1: 收入还可以(加班多,加班费多)

2: 发展快,新事物多,能学到知识。

可以说:福耀玻璃美国工厂继续沿用了中国工厂的管理模式。即要求效率,服从,加班。还没有完全融入美国的文化,它的商业模式和文化基因决定:也许永远不能融入美国文化。

Comments o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