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管理难吗?
工厂并不比其他类型的企业难管,比如IT公司,金融企业等等。实际上,应该更容易管才对。
现代管理科学起源于工厂管理的。所谓科学管理或者管理科学就是起源于福特汽车公司的流水线方法。在过去150年里,除了最后的20年是信息化时代,前130年都是工业化时代,具体的说就是大规模流水线化的生产时代,所以很多管理理论都来自于流水线化的工厂管理。甚至最新的软件开发/互联网领域也采用工厂管理的理论:比如最近10年流行的精益创业(快速迭代,小步快跑)理论就来自于精益生产(单件,小批量生产)的概念。
1: 工厂管理主要分为几个模块:生产计划管理,生产现场管理,质量管理,物料和采购管理,设备管理。每一个模块都有成熟的管理手段,比如JIT的生产计划,5S的现场管理,基于统计分析理论的质量管理,基于精确预测的采购管理,基于伙伴关系的采购管理,基于预防为主的设备管理等等。
2: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工厂没有一定的管理模式,所以很多管理菜鸟或者咨询公司滔滔不绝的讲述众所周知的高大上的理论是毫无实际意义的。 工厂管理人员有自己的KPI考核指标,他们的行为基本都是围绕着这些KPI的指标转,而不是外人雾里看花式的评价,比如某些小型工厂看上去比较混乱,员工串岗现象严重,可能就是管理人员故意而为,实行单元化生产的结果,即员工没有固定的工位,以一个小组完成任务为核心。所以很多“管理大师”的文献可以作为参考,但是不一定适合你的工厂,比如6sigma在美国和中国基本都没有成功。
3:中国的工厂管理水平其实并不低,肯定是远远高于报刊杂志上说的水平,(懂的不说,编辑不懂,瞎说,比如:德国都工业4.0了,我们还工业2.0之类)。中国比美国的工厂管理差别并不大,很多方面其实更好,比如绝大多数工厂的5S其实做得很不错,数据化,精细化程度都很高,同工种的员工效率远超美国)要不然为啥中国成为了世界制造中心呢? 世界各地“先进”工厂里能做的东西,中国肯定可以干。
4:工厂管理领域,每10年就有一个“新”理论,从80年代的TQM,到90年代的精益,到00年代的6sigma,到10年代的工业4.0。我的看法就是没必要赶时髦,工厂也好,政府也罢,绝对无需拔苗助长,上一些自动化,机器人之类的项目,顺其自然,等你的工厂由于市场竞争的需求,比如降低成本,需要做自动化的时候,你自然会去做自动化。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面,自动化的效率虽然很高,但是弹性远低于人,非常不利于精益生产推荐的单件小批量生产,所以人和机器各有利弊。
5:精益生产的基本理念是好的,很多工厂不惜血本,请专家,全体动员,搞来搞去,但是效果不好。其实主要原因是没有考虑到基层执行人员的人性,激励体制没有跟上,比如对于一线工人实行计件制度带来的效率提升肯定大于现场优化和产线平衡之类的精益生产改善。又如对于职业经理人实行承包制度带来的节约远远大于让他实行精益生产节约下来的钱分一部分来的好。 工厂,特别是一线执行层面的员工,通常需要非常直接的管理手段,远远比花大力气培训,洗脑管用。要发动一线员工的积极性最好就是把提高的果实分给他们一部分,有了这个作为保证,再给与必要的精益生产的理论和实践支持,就完美了,一线员工只需要知道干这件事的好处,具体去执行,而中高级管理人员设计制度保证执行就是非常好的模式。
6:工厂管的不好主要是人性管的不好。
Permalink Comments o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