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科学(数学和统计)也是艺术(要考虑人性)

要点:
1: 管理的基础是数学和统计
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它的基础就是数学和统计,读过书的人都知道,老师是按照加,减,乘,除的顺序在小学里教授以上的概念的,到了高中才开始教授概率论和统计,这就说明以上的概念,就是按照加减乘除概率统计的先后顺序,难处加大的,我发现随着机构的复杂性加强,比如人数增加,或者产品增加,使用的工具也是按照上面的顺序,比如计件制度,简单的话,就只需要使用加法,做一个产品挣一个钱,如果有次品,扣一个钱,就需要使用减法,如果实行加一减三,就是做一个次品,要扣除三个正品的计件,那么就需要使用乘法。对于大规模的生产,需要使用到概率论和统计,比如在质量控制领域的控制图,就是正态分布的统计结果绘画的。又如某网络订单公司,可以利用客户点击阅读量加上过往统计的转化率来推算大概的订单量,或者通过过往的销售量,预测现在的销售量等等。总之管理的基础是数学和统计,而越高级的管理就越需要高级的工具。没有数学和统计作为基础的管理都是无的放矢,碰运气。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使用的语言,都不太讲究精确,所以管理科学的理念在现代管理种运用还没有达到应该的广泛程度。不能记录大量的数据,而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后做出正确的决定,是很多中小企业失败的主要原因。
2:任何策略和执行要到位,比如先考虑人性
任何管理的制度和决策都需要人来执行,而人是非常复杂的,如果不能考虑到人性,那么执行起来就会发生很大的偏差,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比如:流水线的工时计算就很难做的比较准,原因是:当工程师拿着秒表来计算完成一个工序所需要的时间时,操作人员会故意减慢速度,这样可以得到低的定额。通过多次的实践,我发现即使最“精确”最“快“的工序,在实行了计件制度以后,效率和产出都可以提高最少30%。也就是只要把数量和员工到手的收入直接挂钩,那么效率和产出都可以再上一个台阶。
犹如对于很多高级管理人员,比如厂长的管理方式都是采用KPI指标,这样的管理方式有两个问题:第一KPI指标需要来回的讨价还价。第二管理人员可能采用慢慢提高的方式来保证每年都有一点点的增长,而不会拿出全部力量,一次提高到位,可以换一个思路,比如采用承包制度,也就是由于管理人员的努力提高的部分,全部归他本人所有,那么他本人必然拿出全部的水平来提高公司的业绩。不是这样的话,他肯定会有所保留。
所谓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就是讲的管理的基础是数学和统计,而执行要到位,先考虑人性,也就是艺术的方式。
从另外一个层次来说,由于自动化机器没有人性可言,执行会非常到位,所以在成本和效率一致的情况下,尽量采用机器来取代人,这样管理的成本也会下降。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