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的中年人如何应对经济疲软,房价下跌,不确定的未来
2021年后,疫情三年的防控,加上国际风云变幻(中美关系紧张),经济发展明显放缓,加上国家战略调整,国内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萎靡不振。从2021年中达到顶峰以后,全国房价开始下跌,到2024年,一线城市,如深圳和北京的房价基本上跌了30%。一线城市的房价已经回到2017/2018年的水平。对于绝大多数新一线中产阶级来说,在一二线城市购买的房产房价下跌了超过30%,相当于辛辛苦苦积累的首付被跌掉了,无论在世界上哪个国家,都可以算得上硬着路,对于所有拥有房产的城市人,这是一个巨大的财富损失。雪上加霜的是,经济不景气,收入下降,而房贷的月供下降(利息下降)的幅度却很小。可以说,这三年里财富缩水,薪资下降,城市里生活的人心情自然非常不好。
今天看了网上的一些讨论,我想表达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反思。
第一:我国经济中长期是看好的。
超过40年接近10%的经济增长在历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这40年,在我的记忆里的重大经济的调整,比如1990-1992年、2003-2004年、2008年等,房地产的调整,比如2003-2004年、2008年、2014-2015年等,现在回头看,虽然经历了短期的调整,但后来都走出了低谷,继续前进。
没有人能靠做空自己生活的国家致富。在这个国家生存,却不相信这个国家的未来,这是非常矛盾的。普通人没有什么选择,只能相信我国经济会走出低谷,再次进入发展的道路。如果相信我国经济长期看好,那么必然相信国民收入长期必然上涨,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也必然上涨。(至于什么时候能涨过2021年的高点,我没有能力预测未来)。但我相信,十年后回看2024年,很可能像过去几次调整的低点。
第二: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
这次全会,国家明确了稳步有序推进延迟退休,实行弹性自愿。所谓延迟退休,就是延迟发放退休金。(如果自己已经有强大的被动收入,什么时候退休都是可以的)。这是人口趋势变化的大势所趋。我看了不少网民的情绪化表态,都只是情绪的表达。我估计实施的方式是按照现在的退休年龄(女工50岁,女职员55岁,男工/男职员60岁)来算,允许大家多缴几年,比如可以缴纳到65岁,才开始领取,晚领几年退休金。这样,每个月领的钱会比按时退休的人领取的金额多一些。这样的条件是否合算,主要是预期寿命和缴纳的来源,需要因人而异的进行精算。我相信:不会像网上传的那样,90后全部推迟到65岁,而89年出生的就是60岁。这样的理解非常片面,不符合国家的思路和大众的需求也严重缺乏公平性。
第三:在延迟退休的大背景下,还要不要缴纳社保?
对于企业来说,社保绝对是个税种,就是社保税。也就是除了正常给员工发工资以外,还需要给政府缴纳社保税,这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对于我国广大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包袱。最近一些年,灵活就业(比如网约车司机,个人外贸SOHO,自媒体等等),基本都是自己缴纳社保的。
我认为,从个人的角度来说:
- 1. 如果自己缴纳社保,只要缴纳最低即可,但要一直缴纳,不要停(最低要求的15年后继续缴纳直到退休领取退休金的那一个月)。
- 2. 除非单位全额缴纳(比如公务员、教师),也没必要多缴纳。
- 3. 不要浪费时间猜测国家的退休金能不能发放等事情。不是你我这样的层级考虑的事情。考虑也没用。
- 4. 退休金只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退休后去巴黎看奥运会的钱肯定不是国家发的退休金出得起的。
- 5. 我国人口基数巨大,在退休金大锅饭的制度下,一个从企业退休的人的退休金替代率不可能高(退休金/退休前工资的比例)。
- 6. 如果要退休生活不错,必须有其他被动收入。比如美股、房地产租金、版税等,或者把一二线城市的房子出租或卖掉,回到成本相对低的老家安度晚年。
第四:如何使时间过得慢一些。
人类的大脑不是用来记忆的,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大脑主要功能是社交,迅速处理外界信息,做出合理反应(比如猛兽袭来,快速逃跑)。人在小的时候,由于外界环境不断变化,比如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工作,总有新鲜事物,所以大脑要不停处理新的信息,在处理过程中,很多神经元被激发,被连接。所以很多年过去,只要有类似的刺激,这些封存很久的神经元之间就可以再次建立联系,让我们回忆起这段往事。工作以后,特别是重复性高或非常无聊的工作,不会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大脑会主动忽略一些不重要的事情。这样不仅没有新事物的刺激,而且大脑也会认为这些事情不值得记录,所以长期这样,自然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
我回忆我的职业生涯,高校,企业高管,创业。高校经历也在两所学校,企业经历过几个不同企业,创业更是跨越了互联网、制造业、跨境电商,每次对我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而且我每件事都尽了全力去学习和努力,可以说彻底激发了大脑的潜能。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这些经历确实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到现在我还能清晰记得很多经历过的人和事。我相信我的记忆力是普通人,我之所以能对很多过去的事情记忆犹新,是因为我在新的地方,新的行业,接触新的人,而且拼尽全力去学习和努力。
如果要时间过得慢:
- 1. 要不断尝试新的领域、新的事物。大脑对于新建立的神经元联系很强烈。
- 2. 要尽最大努力去学习。比如游泳池里的很多中老年人,游了一辈子,技术很差,速度很慢,远不如一个经过训练的小孩子。
第五:要不要鸡娃。
所谓快乐童年是不存在的。读书、运动、节食、减肥、学习新事物都是反人性的事情。如果顺其自然地让孩子随性,那么打游戏、吃垃圾食品、刷网络视频、无所事事刷视频就是孩子所谓的快乐童年。城里人可以去农村看看留守儿童的快乐童年是什么样的。
凡事都有代价,这样快乐童年的代价就是非常不快乐的成年和不舒服甚至悲伤的晚年。但是我觉得一些家长鸡娃的方式是完全错误的,比如:
- 1. 孩子醒来的每一分钟都被监督着学习、做题。
- 2. 对于孩子的升学、体育,甚至城市的选择缺乏规划。父母其实没有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家庭作业。
- 3. 父母不逼自己而去逼孩子。因为世界上自己的孩子是唯一可以控制的人。自己在搓麻将,确大声的叱责孩子为什么不去读书。孩子看着天天在搓麻将的父母再看看家里一本书都没有,不禁反问,请问我应该读哪些书?
第六:如何正确地鸡娃。
小孩是如何学习的?首先,我认为所谓的兴趣爱好,其实就是人们主动去寻找的一种“痛苦”。从人性上讲,人本能上是不喜欢运动的,也不喜欢学习。然而,尽管这些活动反人性,我们仍然希望孩子能够在这些领域取得成就。那么,在这个反人性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兴趣并取得高水平呢?
我的观点是,需要把远大的目标比如考上名校,进入省队等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在这些小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不断给予孩子正向的激励。比如,参加一些小比赛并获得名次,或者在某一段时间内实现一个短期目标,完成20节课等。这些小目标的实现,会让孩子的大脑分泌多巴胺,长期坚持,并不断取得成就,自然地对这件事情产生兴趣。只有在孩子对一项活动产生兴趣之后,才能维持长时间的反人性的坚持。
无论是要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还是准备高考,这些都需要长时间的努力,而这主要的动力并不是来自父母的强迫或压力。孩子需要的是不断的正向激励,而不是被迫去做反人性的事情。所以,总结起来,培养孩子长时间的兴趣,唯一的方法就是将大的目标拆解成小的任务,通过实现这些小目标,给予孩子正向的激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就感和多巴胺带来的愉悦感,这样孩子才会主动去努力,持续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