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事业还是要生活?Watch the Trend and Get a Life!


2007年3月北京故宫,疲劳的游人

2005年8月北京坝上草原 香车美女

我在美国刚开始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个指导教授,非常年轻,当时还在苦终身教授,我记得他给我们这些学生助研”research assistant” 外号=“苦力“的忠告是:Do NOT work very hard. Do work very very hard. 就是:不要努力工作,但要拼命工作。(这个句子的错误是那么大,以至于微软的傻瓜软件都认为两个同样的形容词有错)这么多年过去,我这个指导教授已经是终生教授,每天还是为着7万美元的年薪早起晚归。

我想起这件事是因为最近看到的两本书和杂志:

第一:美国最新的畅销书:The 4 hour workweek – by Timothy Ferriss, 在美国最大的网上书店的成千上万的书里面,成为销量第9的畅销书。这本书讲了很多方法,使自己的工作时间减少,而可以花大量时间干自己喜欢的事情,甚至可以到世界各地想去的地方。

第二:2007年4月的美国BusinessWeek说某外企公司在中国工作的女员工(经理)每个月两次(每隔一周)坐飞机从上海去美国加州上EMBA的课,都是周末出发,飞行11个小时,然后上4个小时的课,然后坐12个小时飞机回到上海,然后下周继续上班。

我记得飞行国际航班的空姐一般单趟飞行以后需要休息一周才能再上岗,虽然这个女员工的精神可嘉,但是这样每隔一个周末飞一次洲际飞行,还要上学,不知道这样的学习会有什么效果,还要在公司当经理,看来这个外企也是很好混的,谁说中国的外企压力大?

通讯和交通成本的巨大下降使得这个世界越来越紧密的相连,而这样的连接给有创意和想象力的人巨大的机会和空间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这些人能都在这个紧密连接的世界里面转到大钱,从而实现提前退休的目标,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上班的人来说,工作的压会越来越大,而且以前不能外包的工作现在都能通过互联网外包到成本更低的地方,比如中国,印度。这样为了保持高薪的工作,雇主的要求也会越来越苛刻,比如要求雇员有EMBA之类的学位。

我不知道是什么力量驱动这个员工,做出这么大的牺牲,我只是想说的是:当一个人教育别人开始每周4个小时工作的生活的时候,其他的一些人正在过着每周100小时工作的生活。 真是天壤之别,当大家在人生的大路上奋力向前的时候,希望有时能够停下来想一想,什么是目的,何时是终点,如何从现在所处到达目的地。

Get a life!


2007年4月美国BusinessWeek – 12 hour flight to MBA


2007年5月美国Amazon.com 销量第9 – The 4 hour workweek – by Timothy Ferriss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