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记行(17)Mobile life 移动人生,科隆游记


科隆大教堂前的艺术家

远观大教堂

拥有源自罗马时代悠久历史的文化都市科隆,城内遍地都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该市的象征:科隆大教堂。它那157米的两个尖顶已经成为这 座城市最著名的标志了。 科隆大教堂堪称是最完美的哥特式大教堂,建造耗时整整632年,是欧洲建筑史上建造时间最漫长的建筑物之一。万幸的是,它在二战中没有受到损伤,至今保存 完好。

我仔细观察了这座宏伟的建筑和哥特式的尖顶上面有1.2万个雕塑。进入教堂,可以领略3件法宝:
1:全金的三圣人墓棺
2:从罗马带回来的十字架
3:重达24吨的大摆钟

游走欧洲,所到每一个城市,只要有可能我就登高远眺。科隆大教堂登顶需要2欧元,最后一段楼梯非常狭窄,而且有一段没有什么遮拦,让我这个没有恐 高症的人都心惊肉跳、不寒而栗。不过登顶之后,鸟瞰全市,美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凉风徐徐吹来,真是心旷神怡,宠辱辛劳皆抛之于脑后。。

旅游是一种将金钱、时间、体力与兴趣综合运作的行为艺术。绝大多数人在年轻的时候,没有钱去旅游,正所谓“有时间没钱”。中年的时候,身负全家的 拖累,即“有钱没时间”。到了老的时候,虽然有钱有时间,身体却负担不起了。反正一辈子下来,“明年我一定要安排出去玩”成了每年叨唠却总也难以付诸实施 的老话儿。

周游全世界可以遇到很多的人,了解很多的事。这次去欧洲,我见到得最多的游客来自美国和中国,而且还都非常容易辨认。美国人基本分成两类:以中年 家庭为主的观光客和年轻的背包客。他们衣着非常随意,中年人都是拖家带口,而且还是各种制度虔诚的遵守者。背包客大都三五成群,一手抄着Lonely Planet 的书,一手拿着矿泉水。不管有没有太阳,都戴着墨镜。

中国游客也非常好认,全部都是30-50岁的中年人。男性居多,女的几乎都是跟着自己的男人来的。耍单儿的要么是领队要么是翻译。一般是30-40人成团,到每一个景点,这群人只干两件事:
1:拍旅游纪念照
2:购买纪念品
而景点里丰富而珍贵的展示,他们是几乎从来就不看的。在意大利,我参加的是中国旅行团,还几个城市,导游居然说,一部分人可以去购物店,一部分人可以去看景点,结果去购物店的人比看景点人还多。

不管哪个国家来的游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所谓中产阶级。

在德国旅行的时候,特别是在莱茵河两岸,我看到很多中世纪的古堡。它们代表着老派儿的有钱人(Old Money),就是中世纪的有钱人。他们在一个地方安营扎寨,建立古堡来保护自己的财产,而且走动的范围很有限。
而现代的中产阶级的标准配置是:有房,有车,一家人,几个孩子,一条狗,一份工作。由于有了这些还能算得上资产的人与物,就必须有一份工作来支持。而这份工作则要求这个人必须在一个地方长期居住(bond to a job, bond to a place).

爬到了科隆大教堂的顶上,气喘吁吁之余我在想,这么宏伟的建筑,如果只看一下就走,实在遗憾可惜。有没有可能,我可以在一个地方住上个把月,然后 再搬到另外一个地方呢?我觉得,要想真正把一个地方吃透,体会感悟这里的风土人情,必须住上至少一个月。而这个世界可以居住的城市实在太多了,最少也有几 百个吧。如果这么计算,那么一个人的一生都需要不断的旅行。

这次旅行,我只带了一个拉杆箱。这么多天,我发现自己只要一两双鞋子、几件衣服就能出门上路。到了一个地方,只要住的问题解决了,我最大的需求就 是上网。而上网在现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还是可以负担的。除此之外,如果我在一个地方逗留超过1周,完全可以找一个公寓,而不是酒店,这样就更经济合 算。即使在欧洲,我也可以找到可口的中餐和越南菜,不必为了口腹之需回到中国。这种“在路上”的生活决定了我不再需要象以前那样花很多钱去买一些我认为必 不可少的身外之物,洗尽铅华,我可以live a simple and mobile life。周游世界,写意人生,

只要有足够的经济来源,一辈子旅行是完全可能的事。而生在这个connected world, 联网世界大大抵消了赚钱对于地域的依赖性。我只需要不大的行囊,通过互联网赚取我所需要的收入来源。

这样想来,我完全可以过一种理想的生活:我的移动人生。


大教堂的内部

三件宝物之一的十字架

教堂1.2万个雕塑中的一部分

在教堂顶上看科隆市

全世界都一样,在古建筑上涂鸦(后来教堂装上了铁窗)

最后一段登顶的楼梯

火车站就在教堂附近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