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代的产品看其可用性

这么高的门槛,不小心肯定摔跤

我博士阶段和以后工作搞过一段可用性研究,回国以后也教过这个科目,还写过论文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因该说还是有点专业和实践知识的。

在国内讲课,当然就得用国内的例子,这些年很多东西都学国外的,也难怪,咱们上一百年没有什么发展,被别人拉下很远,但是150年以前的中国可是世界强国,虽然可用性的定义和概念在西方也是这些年才有,但是这个意识:让使用者很容易,不用动脑筋的使用产品,好像不需要说就应该做吧。只是150年以前没有一套科学的理论来支持而已。

回国以后,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去过很多地方,但是能举出的中国古代可用性的例子都是反面的例子。比如:
门槛,这个东西在可用性上来说,简直就是灾难disaster. 门槛一不小心,就能绊倒人,现代的建筑完全不用门槛。肯定是不好用,不宜用的。门槛这个东西到底是干嘛用的?在中国使用了上千年,有的人说是防风挡雨,有的人说是固定门面的,都有一些道理,但是中国向来说:衙门的门槛高,而且官越大,门槛越高,比如故宫大殿的门槛,如果不仔细看,肯定是要给绊倒的,有的地方现在为了方便游人,还特别地修了台阶。古人就没有这么幸运,必须跨过这个门槛。其实门槛还有一个用处,就是来人在入门的时候,必须要低头看,这样就表示了对于主人的尊敬,主人的心理得到了满足,比如皇帝,但是客人的方便,好用完全没有考虑。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中国古代的八仙桌,由于中国的木工都不用钉子,所以为了增加强度,在八仙桌中间有个横挡,这样,像我这样个子的人,由于腿放不进桌子底下去,必须趴着坐,吃饭,使用十分不方便。虽然桌子很好看,但是可用性级差。

好看不好用,就是很多中国古代和现代用品的弊端。

难道中国古代没有产品竞争,消费者不喜欢好用的产品,或者说可用性不那么重要吗?

我想可能是以下几点:
1:中国古代社会节奏很慢,不用那么注意节奏,而且休息的时间很长,这样不好用的产品,也没有太多问题。
2:中国古代的结构讲究等级制度,等级比可用更重要,所以不需要可用。而且中国人向来性灵手巧,什么东西都能学会使用,比如筷子这么难使用的东西,只有中国人才能使用得很好。所以可用性这个东西在社会消费者的意识里没有等级制度那么重要。

这个第二条完全阻碍了中国现代文明的进程,试想,如果中国的产品,制度的建立都没有考虑到使用者的可用性,那么中国国内的竞争力肯定会下降。如果中国的产品没有考虑可用性,如何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产品竞争呢。在中国产业升级,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的过程中,可用性肯定会得到更广泛的重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