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竞技体育机制

奥运到来,举国上下一片欢庆,这次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中国队很有可能拿到本次奥运会最多的金牌,从而一跃成为在奥运会拿金牌最多的国家。目前来看金牌总数第一的道路上唯一要战胜的就只有美国队。但是无法否认美国是体育强国,中国是体育大国,离体育强国还差一点点。不太远,只有一点点。为啥不是世界体育强国的中国队能比美国队拿更多金牌?说白了就是两点原因,1:中国的竞技体育机制主要目标就是获得金牌,2:老外很多所谓运动员都是业余选手,平常要上班赚生活费的,而且更本不把体育当作生活的来源。

中国的体育机制是从前苏联那边学习过来的,那就是在运动员很小(小到6,7岁)的时候国家找到他们,然后让他们进入专业的体育学校,比如少体校,体校,体工队等等进行大运动量的专业训练,这些是竞技体育,而不是个人爱好。就是大家说的专业队,中国的这个制度保证有大量的专业运动员,从而建立一个宝塔形的专业运动员结构,最上面就是国家队,中间有省队,下面有少体校,体校,体工队等等,这个制度最好的地方就是运动员可以从很小的时候就进行非常系统化的训练,这样才能保证能出14岁这么小的金牌选手,而且运动员可以专心训练,不需要考虑任何其他的东西,包括未来,学习,职业,饭碗等等,甚至不需要学习除竞技体育以外任何其他的专业。与获得金牌无关的东西都可以不管。对于国家,这样的制度当然很好,从中国奥运军团的战绩就可以看出这个制度的绝对优越性。

但是这个制度也有两个主要问题。
1:不是每个人都能进入国家队的,奥运冠军只有一个。对于那些不能当世界冠军的人,甚至不能进入国家队的人,这个制度就非常残酷了。那些专业队下来的运动员,由于文化素质很低,很难找到像样的工作。即使拿了奥运金牌,比如从前的马家军,未来也未必就是光明大道。如果运动专业有用,比如游泳,网球等等,还可以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作教练,陪练,混口饭吃,如果像举重,长跑这样的运动,退役下来很难有什么出路。当然举重,长跑这么苦的运动,也只由农村出来的孩子才能吃那样的苦,也只有他们的家长允许孩子以这个运动作为未来。有一些著名运动员退役以后,如果年龄还不太大,可以进入体育大学等等进行专业一点的理论训练,可以毕业以后找到一份教练的工作。不过由于运动员的文化水平实在太差,这样的人少之又少。
2:运动员普遍的文化素质很低,国家队几乎没有正规大学毕业的,绝大多数人就是初中毕业,现在工厂招的工人都要高中生。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要求用大脑的运动,中国都不太好。竞技体育里面,有观赏性的运动都是集体运动,比如足球(11个人),篮球(5个人),排球(6个人),这些集体运动都需要运用战术和运动员之间的配合,就是说需要大脑打球,而不是只要身体打球,由于中国的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很低,中国的各种大球都打得不太好,相反,对于只要一个人苦练的运动,比如长跑,举重,跳水,台球,游泳,甚至女子网球,中国都不错。

反观国外,比如美国,美国的运动员的选拔制度完全不同,没有国家培养的少体校,体校等。如果自己喜欢,又运动天赋比较好,可以参加中学的体育训练,如果还想成为职业运动员,高中毕业,自己可以花钱去参加训练,比如想当未来的沙普拉斯,就可以去在佛罗里达的尼克网球学校学习,也可以自己找教练学(比如张德培)。如果运动成绩出色,可以获得各个大学的奖学金,比如麦肯罗就是获得斯坦福大学的网球奖学金读完斯坦福的。大学生队的顶尖的人才,可以进入职业队,就是可以以运动作为挣钱的本领,比如美国职业篮球NBA的运动员几乎都是大学毕业,球星乔丹就是北卡毕业,只有极少数比如明尼苏达州森林狼队的加内特只是高中毕业。

美国的竞技体育制度和中国(前苏联)的最根本的不同就是竞技体育运动完全是一个个人的事情,你喜欢,而且功夫好,可以以它来赚钱,可以获得体育奖学金,完成大学学业,如果还有潜力,可以作为职业运动员赚钱。这个制度的最大坏处就是:国家的利益得不到保证。

在美国,一个少年运动员,如果不能获得大学的奖学金,而在高中又不能被职业运动队挑上,那么作为职业运动员的梦想就结束了,必须去面对现实,读大学,找工作。如果获得大学的奖学金,即使不能做职业运动员,至少也有大学文凭(这个大学文凭不是中国大学的那种特招生混的文凭),可以毕业以后找一份工作。

这两个制度的竞争的结果是中国的制度注定要出现更多的专业运动员和奥运冠军。前苏联在60,70年代的体育比赛强盛已经证明这个制度的绝对优势和对于国家金牌总数的贡献。中国只要保持这个制度,即使不在这次奥运会,也能在未来一,二次奥运会上超过美国,成为奥运金牌总数第一。

在目前中国的这个体育体制下,那些当不了奥运冠军的人,还不如申请去美国的大学获得一份体育奖学金(当年朱建华,郎平都是这样去的),顺利完成大学的学习,至少回来也是个海龟,可以找到一份工作。体育对于国家是长久之计,是国家强盛的象征,是国家荣誉的代表,但是大家都知道一个人的竞技体育的寿命有限,真是运气很好,可以在有限的运动生涯中赚到足够的钱,实在太少了,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人,即使最少有1米9的身高(男),中学的田径就有国家队的实力,我会劝他还是读个大学,以后也有吃饭的本钱啊。做什么事都象赌博一样,不能光考虑会赢多少,还好考虑输的起输不起。

体育好绝对是个优势,如果网球打得好,能获得斯坦福的体育奖学金最好,可以为父母省二十万美元的学费和生活费啊。即使成为不了费得乐,培养一个一辈子的体育爱好也将是一辈子受益。只是家长和孩子都要非常清楚:竞技体育和体育爱好是完全两码事。

一条评论

  1. LY said,

    24 8 月, 2008 @ 12:01 下午

    身边有活生生的例子。一男生5岁起练球,16岁全国青少年羽球冠军,妈妈想得明白,这也就到头了,硬是把儿子从体校拽出来送到全日制高中就读,好家伙,100分制的考试,语数英统共才38分,不是会不会的问题,学习上整个没思路没方向的。幸好抽身早,赶了一年算是有些开窍,知道念书是怎么回事儿了。体校生活,很少的信息输入,很少的思考空间,很苍白的青春期。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