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提高30%以上的事情才值得干

要点:
1: 提高5%,只有教授才感兴趣
2: 人都用惰性或者惯性,任何新政,在执行的过程中,效果会大打折扣
3:最少30%的提高,才值得花时间去干

1: 提高5%,只有教授才感兴趣。
运营管理(operation management)和大多数管理科学一样,基础主要是数学和优化,不过由于近50年,数学算法上几乎没有什么突破,所以现代的研究论文,无外乎就是把以前的算法案例,放宽几个条件,然后通过近似算法,优化一下,从研究价值的角度上讲,这些都只能算得上应用研究,价值不如研究算法本身。而且往往能提高的幅度非常小,到5%已经非常不错,可以发表在世界一流刊物上了,所以教授会对提高5%感兴趣。

2: 人都用惰性或者惯性,在执行的过程中,效果会大打折扣。
如果你是公司的管理者,千万满足于一个只能提高5%的建议。除了算法上有很多假设条件,在现实中都不适用,而且计算机虽然对逻辑和计算和重复性劳动,效率很高,但是对模式辨识等效率不如经过训练的大脑。
比如:90年代初,美国的航空业请了很多名校运营管理或者数学专业毕业的博士,搞了很多优化的模型,想用在航空票价的定价问题上,想使航空公司的利润最大化,实际的结果令人失望。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股票价格的预测上。

3: 最少30%的提高,才值得花时间去干
在公司运营上,如果从纸上推演,能提高30%以下的建议,还是不要执行了。原因非常简单:事情都是人来执行了,而人都用惰性或者惯性,在执行的过程中,效果会大打折扣。
和设计领域一样,如果你想让人注意,最好一眼就能看出来,巨大的不同,一点点不同,或者很小幅度的提高,还是不要改变为好。
这个观点和持续提高的日本丰田式管理并不矛盾。我的意思并不是不要持续改进,而是不要把因为手中太多的芝麻,放弃了西瓜。而现实中,很多巨大的机会,却没有人去做,因为大多数人都已经习惯了。而改变是很吓人的事。
管理人员需要跳出传统工业工程提高一点点的思维模式,积极在现有制度和机制上进行创新(参考IT行业),而带来至少30%以上的提升。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