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管理的一些观察和思考

工厂并不比其他类型的企业难管,比如IT公司,金融企业等等。现代管理科学起源于工厂管理,所谓科学管理就是来自于福特汽车公司的流水线方法。主要原因是过去150年里,除了最后的20年是信息化时代,前130年都是工业化时代,具体的说就是大规模流水线化的生产时代,所以很多管理理论来自于流水线化的工厂管理并不奇怪。
1: 工厂管理可以分为几个模块:生产计划管理,生产现场管理,质量管理,物料和采购管理,设备管理。每一个模块都有成熟的管理手段,比如JIT的生产计划,5S的现场管理,基于统计分析理论的质量管理,基于精确预测的物料管理,基于伙伴关系的采购管理,基于预防为主的设备管理等等。
2: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工厂没有一定的管理模式,管理人员有自己的KPI考核指标,工厂管理的目标基本都是围绕着这些KPI的指标转,而不是外人雾里看花式的评价,比如某些小型工厂看上去比较混乱,员工串岗现象严重,可能就是管理人员故意而为,实行单元化生产的结果,即员工没有固定的工位,以一个小组完成任务为核心。所以很多“管理大师”的文献可以作为参考,但是不一定适合你的工厂,比如6sigma在美国和中国基本都没有成功,甚至很多执行的工厂并不清楚6sigma到底要干嘛?当然6sigma的祖宗摩托罗拉也由于生意不行而卖掉了。
3:中国的工厂管理水平其实并不低,肯定是远远高于报刊杂志上说的水平,比美国的工厂差别并不大,要不然为啥中国成为了世界制造中心呢? 世界各地“先进”工厂里能做的东西,中国肯定可以干。
4:工厂管理领域,每10年就有一个“新”理论,从80年代的TQM,到90年代的精益,到00年代的6sigma,到10年代的工业4.0。我的看法就是没必要赶时髦,顺其自然,等你的工厂由于市场竞争的需求,需要做自动化的时候,你自然会去做自动化。自动化的效率虽然很高,但是弹性远低于人,各有利弊。
5:精益生产的基本理念是好的,很多执行层面的人搞来搞去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考虑到执行人员的人性,激励体制没有跟上,比如对于一线工人实行计件制度带来的效率提升肯定大于现场优化和产线平衡之类的精益生产改善。又如对于职业经理人实行承包制度带来的节约远远大于让他实行精益生产节约下来的钱分一部分来的好。要发动一线员工的积极性最好就是把提高的果实分给他们一部分,有了这个作为保证,再给与必要的精益生产的理论和实践支持,就完美了,icing on the cake。
6:工厂管的不好主要是人性管的不好:)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