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到手的工资这么少?

珠三角的制造业大多数人(办公室白领和一线蓝领工人一样)都是外地流动人口,来这里只有一个目的,打工赚钱,所以和公司谈薪水都是谈的到手月薪,很多人感觉每月到手的钱远远没有劳动合同上的年薪感觉的那么高。而公司总是抱怨用工成本太高。

下就是一个正规深圳的公司的账本:

可以看出:
1: 收入低的时候社保占比高,个税低,而收入高的时候,社保占比低,个税高。
2: 无论什么收入,个人到手的收入只占公司总支出的60%左右。
3: 公司要支付另外的40%费用到各种其他的账户里面。

公司的社保和公积金支出比例高,这个部分的支出员工看不到。加上新的劳动法让解聘变得异常困难,劳动纠纷层出不穷。制造业的周期性很强,比如出口外销型企业每年大量的订单都是圣诞订单,十月前订单很满,但是十月后,圣诞节赶工结束,工厂也就没什么事情了。

制造业竞争充分,利润不高,通常净利润都在10%以下。对于用工成本非常敏感,而制造业用工人数多,为国家解决了大量的就业。员工,企业,政府都有自己的需求,就形成了以下默许的变通方式。

1: 企业减少固定工的数量,使用临时工,劳务派遣,外包等方式。
2: 企业采用低的社保基数减少社保支出。
3: 采用低的底薪和高额加班费的方式增加用工灵活性(底薪太低,如果没有订单,就没有加班,人员自动辞职)。

刚刚开完的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明显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负担。下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各地可降至16%。加上去年底实施的上调纳税起征点和允许个人减免额度等方法,在降低企业用工成本的同时也增加了个人的到手收入。企业积极性提高,个人消费能力增强,国家税基增加。

我国的人口老化现象严重,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多人口流出和老化的地区,比如东北的社保金已经空转。企业的负担减轻,个人的收入增加,那么国家的收入必然下降,加上房地产调控,地方政府的财政吃紧(包括北京)。如果支出不能显著下降,钱从那里来呢?无外乎:新的税种(东边下去,西边上来),国企利润划拨社保(或者社保转移支付),重启房地产增加地方政府的收入和通货膨胀。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