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区和人 (一)

场景一:
2015年,我站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的遗址,穿过平淡无奇的校门,进入一排黄色的土坯房,这就是当年大师云集,人才辈出的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址。我看着人去楼空的教室,当年一个个热血青年在教授的指导下奋发图强的读书场景就在眼前。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失去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的学生和老师,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就只能叫做遗址,留下了空空的教室和抹不掉的历史记忆。

场景二:
2018年秋天,在深圳某著名小学的新生典礼上,校长动情的说的:这里毕业的学生对于这所学校是有感情的,很多人毕业多年都会时常回来看看。他们都是我的孩子。看着他们毕业后的茁壮成长,取得成就,我非常欣慰。

场景三: 1931年12月2日,教育家梅贻琦就任清华大学校长。在就职演讲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的意思是:教育的本质是人,是优秀的老师,也是优秀的学生。学校和学生是相互成就。相辅相成。优秀的学生吸引优秀的老师,优秀的老师教育优秀的学生。如此往复,形成良性循环。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孟母三迁。意思是为了后代的教育,作为母亲的要不断迁移,去最适合子女教育的地方。小的时候,听奶奶说,她小的时候都是读的私塾,那时候是没有公立学校的。

如今有了学区房的概念。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学区房的溢价部分就是家长支付的学费(6年学费的总和)。学区越好,溢价越高。而愿意支付高溢价的家长就是现代的孟母们。学校和学生家长才努力学习的过程中,不知觉的助长了学区房的溢价。这个溢价其实是努力学习的结果。

如果一个优秀的学校,有优秀的老师和学生,被外力拆散。将会发生以下几件事:
1: 这批学生会去其他的学校求学,哪个学校收了这些学生,哪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在不用做任何努力的情况下,就会变好。
2: 收了这些学生的学校附近的房价马上上涨,他们的迁移,就会带动他们去的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校附近的房价。
3: 失去优秀学生的学校,教育质量必然迅速打折,优秀的老师也会离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论请什么样的校长都将无法扭转局面。
4: 假设学生不迁移,还住在现有的房子(学区房)里面,无论换了哪个学校来办学,有这些学生在,这些房子的学区溢价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教育的核心是人。学校和学位都不是稀缺资源,而学校的优秀学生才是真正的稀缺资源。学区房的溢价实际上是学生的质量,而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质量主要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和课外教育。

最近深圳福田多处爆发学位争端,政策的制定者应该首先考虑: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用暴力强拆即不是政策的初衷也将导致惨烈的结果。

望学校,家长,教育局三方深思。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