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指标:人均产出比

当一个公司很小的时候(比如少于30个人),很多情况下都是一个人兼做好几个职位,人员都彼此很熟悉,规章制度也无需太完善,管理和沟通成本是很低,所以显得利润很高,小公司里面每个人好像都是一个利润中心,增加人手必然增加利润。

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公司就需要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协调员工关系,处理部门协作,制定和执行严格的规章制度,建立和管理文件和信息系统,所有的这些都会带来成本的上升。很多公司会发现,随着规模的扩大,增加人并不能带来利润的上升,反而感觉整体效率在下降。

运营管理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人均产出比。就是一个公司的单位时间里的总产出/人数。

假设:一个公司生产制造公司有25个人,每天者生产50件产品或,那么人均产出就是2件/人/工作。如果公司增加到50个人,要保证人均产出比不变,那么每天能销售或者生产的产品数量必须到100件。

又如:一个销售团队有10个人,每月销售100万元,那么人均产出就是10万元/人/月。如果月销售增加到300万元,而销售团队只增加到15个人,那么人均产出比就是20万元/人/月,增加了一倍。

人均产出比是衡量一个公司效率增加的重要指标,就是人均效率。(注意不是个人效率)。作为管理层,必须想尽一切办法不断提高人均产出比。

如何提高人均产出比?

1: 流水线的不断平衡

随着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数量的不断增加,整个系统将会发生以下两件事情:

A:工序之间可以不断的细化,可以更加精细的分工。不断细化的分工是个人效率提升的·重要条件。

B:系统将会有很大的空间来优化各个工序之间的平衡,比如某个工序一个人可以生产2件,而下一个工序一个人能生产3件,那么最好的平衡就是2和3的最小公约数6,12等等。

2: 固定员工,固定岗位,不断傻瓜式的重复

要提升个人的效率,最好的方法是:保持员工在同一个工序上长时间的做同一件事情。降低人员的流动性。随着熟练程度的不断上升,配合合理的激励体制,个人的效率会不断提高,同时减少了工序转换的时间浪费。

3: 良好的薪酬和激励体制

我比较喜欢的方法就是345薪酬制度,即用3个人,发4个人的薪水,干5个人的活。任何玩过体育的人都知道一个人的潜力是非常大的,比如一个没有训练过跑步的人,开始的时候可能连连续一公里都跑不下来。即使勉强跑下来,很有可能需要的时间在7-8分钟。经过稍微正规一点的训练,任何人都可以跑到6分钟以内,而1000米世界纪录,男子是2分11秒96。从普通人的6分钟提高到2分钟,这里面的空间是巨大的。

具体的方法是:

1: 把第四个人的薪水分配到现有的3个人的头上,即平均每个人多拿33%的工资,

2: 把这33%搞成浮动工资,配合绩效考核制度

3: 要完全拿到这33%,每个人必须多做66%的工作,也就是3个人必须完成5个人的工作

4: 长期执行这个政策,将会不断提升个人的效率,同时对于绩效好的员工也是很好的激励。

用这个思考模式马上就能看出为何农民无法致富,人均时间和土地面积的产出效益太差了。一块地用来种农作物,每年最多产出2季,而且只有一个平面,同样的土地,用来做厂房,虽然依然只有一个平面,但是可以容纳的生产工人就要成倍的增加,如果是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那么人均产出比就更高。当然如果用来建造办公楼或者公寓,可以向天上发展,那么一块土地的人均产出比就有了几何级数的增长空间。

如果这栋楼里面都是做金融或者IT的人,由于这些行业都带有巨大的延展性,(即产品一旦生产出来,无需再增加人手,既可以几何级别的增加服务的人群),那么这块土地的产出就可以从种田年入1万元,到开工厂年入100万,到盖高楼,年入1亿,到做金融或者IT公司,年入1000亿。

高的人均产出比才是高收入的前提保障。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