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4 月, 2010 at 5:20 上午
· Filed under Uncategorized
我自己开车搭乘过很多人,也作为乘客搭乘过很多其他人开的车,许多年的总结告诉我以下的乘坐五座小轿车的社交礼仪。知道这些就像知道上公共滚梯要站在右手边一样,看上去好像不重要,其实。。。。。。也不太重要。
这个看上去非常复杂的逻辑,其实就是简单的按以下原则:1:安全排序(包括撞车安全和放其他意外安全),2:方便排序(包括上下车方便和车内交流方便)。
按照安全排序:五座轿车,里面的座位后排中间第一,司机后面的后排左边第二,副驾驶后面的后排右边第三,副驾驶第四。所以接待政府政要,政要坐后排中间,两边是保镖,副驾驶是保镖或者秘书。
关于后排的左右两边的位置哪个为尊,从安全来说:驾驶员后面那个位置最安全,从上下车方便来说,副驾驶后面那个位子最方便。
通常情况下五座小轿车其实就坐四个人,司机,副驾驶,司机后面的(车的左后方)的位子,副驾驶后面(车的右后方)的位子。除了司机的位子固定以外,其他的3个位子的尊贵按下列顺序排列:最尊贵:司机后面的位子,这是给领导,老板,长辈,妇女等坐的位子。第二尊贵:副驾驶后面的位子,这是出租车给乘客坐,或者领导,老板的秘书或者刚出生的婴儿坐的,第三尊贵:副驾驶的位子,这是给司机的朋友或者同辈的人或者出租车上认路的或付钱的那个人坐的。
典型场景:
先是开私车或公司的车的情况:
1:两个朋友出去打球,一个人开车,另外一个应该坐在副驾驶的位子,这个坐车的朋友还应该充当导航的作用,适当的时候还需要看路牌,这样两个人地位适当,而且交谈也很方便。司机回头给你讲话不仅不安全而且很累。这是经常出现问题的场景,车主在开车,朋友坐在后排,让车主感觉自己是专职司机。
2: 某男士或女士带自己父母其中一个出去旅游,如果父母年龄较轻,可以坐在副驾驶位子上,如果年龄较大,比如超过70,可以坐在后排,但是要坐也要坐在副驾驶后面的那个位子,上下车方便,而不要坐在司机后面的那个位子,上下车而且说话都非常不方便。
3:某男士或女士带自己父母两人出去旅游,父亲可以坐在副驾驶,或者和母亲一起坐在后排,这时母亲坐在驾驶员后面,父亲坐在副驾驶后面。
4:老板或领导带着一个下属出去旅游,老板开自己的私家车,下属应该在副驾驶的位子上,绝对不要坐在后排,尤其不要坐在司机后面的那个主位上。
5:老板或领导带着两个下属出去旅游,老板开自己的私家车,一个下属应该在副驾驶的位子上,另外一个坐在后排副驾驶后面的那个位子,但是不要坐在司机后面的那个主位上,和老板关系特别不一般的那种人除外。。。。。。
5:老板或领导带着一个秘书,一个司机出去办事,司机开公司的车,老板坐在司机后面的那个主座上,秘书如果有事商量可以坐在副驾驶后面的位子上,如果没事商量,要坐在副驾驶的位子上,把整个后排留给老板或领导。
以下是打出租车的情况:
6:一个人打车,男士坐在副驾驶或者副驾驶后面的那个位子上,不要坐在司机后面的那个位子上,女士坐副驾驶后面的那个位子上。
7:两个朋友出去打球,搭乘出租车,认路的那个人或者年龄较轻的那个坐副驾驶。
7:一男一女同事出去办事,搭乘出租车,男的坐副驾驶的位子,女的坐后排任意位子,但是为了方便说话,可以坐在司机后面的那个位子。尽量不要两个人都坐后面。
8:一男一女情侣,搭乘出租车,男的需坐的那个副驾驶的位子,如果需要显得亲近,可以都坐在后排,这时,女的坐在司机后面,男的坐在副驾驶后面。
Permalink
8 4 月, 2010 at 6:27 上午
· Filed under Uncategorized
用以下一个例子来说明。
一个学过经济学基本理论的人,简称学者,有一点钱,左右看来看去,发现房地产可以投资,心想,我都懂现金流,懂投资回报率,懂租售比,懂折旧率,懂计算IRR,懂。。。,肯定比那些炒楼的大妈懂得多,所以我炒楼肯定能赚。
学者遂携款而至,准备炒楼。
调研市场以后,发现租售比也就是投资回报率都很低,只有2%左右,还不如大额存款放在银行的利息,如果现在预付30%,每月现金流为负,也就是完全没有投资的意义。所以从经济学课程的案例的层面来说,房子肯定不是好的投资。
但是:为啥还是听说居委会的:马大姐能赚钱呢?
仔细分析:原来是房地产这些年国家发红包,增值很快,所以可以靠增值来赚钱,原来房地产投资不是投资而是投机,也就是投政策的机,根本不需要用经济学的理论。
理解这个以后,学者又信心满满回到市场,准备投资(投机)。
但是,学者很快又发现各种媒体说现在价格很高,投资风险很大,所以投资决定就集中在一点上:未来房地产增值的预期是多少?
为了解释这个问题,学者马上翻开马克思的资本论,亚当斯的富国论,Black教授的option theory, 甚至郎教授的通俗经济学脱口秀的记录,仔细研究发现没有任何理论能预测未来中国的货币政策,也就是没有任何人很说明白未来房地产的走向。
所以学者认为:现有的知识是不够的。
当然如果内部有人,能够通知未来的货币政策,而且能够有数学公式计算计算货币发行量与房价的统计回归关系就最好了。。
另外引申一下:
刚毕业的工程师做工程靠感觉,
毕业3-5年的工程师做工程靠实验,靠数据,
毕业5年以上的工程师做工程又靠感觉了。
说英文的Wiseman 说:Those who can, do. Those who can’t, teach!
Permalink
21 2 月, 2010 at 10:54 上午
· Filed under Uncategorized
我2月1日从深圳去成都旅游,带上了一个GPS data logger, 每5秒钟记录一次GPS的位置。
从深圳上的士开始,我就打开了GPS data logger, 到机场,上飞机,到成都,下飞机,打车到成都宽窄巷子附近的一个旅馆住下,一直到晚上出来到成都宽窄巷子附近吃饭,闲逛,都开着GPS, 沿途记录轨迹。由于这个GPS data logger的灵敏度很高,可以在定位以后,在飞机机舱内任然接收并记录GPS信号,所以包括飞机的行程都记录下来了。
查看大图
Permalink
18 1 月, 2010 at 11:40 上午
· Filed under Uncategorized
小时候有人会说自己长大以后成为科学家,很少有人说自己成为工程师,小孩的脑海里好像工程师比科学家低一个等级。工程师一般是在公司里面工作,而科学家一般是在大学或者研究所工作。中国的级别里工程师可以分为: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而以科研为主的教授仅分为:助理教授(国内叫讲师),副教授,教授。所谓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就是相当于教授的工程师,高于高级工程师一个等级,那也就是说高级工程师只相当于副教授。
从学历上讲:在美国,本科毕业可以做工程师,硕士毕业可以做advanced, advisory 工程师,而博士毕业马上就可以做高级工程师。一般大学只要博士毕业的人当老师,博士毕业就可以做助理教授,几年以后可以做副教授,再过几年可以做教授,从这个层面看,好像高级工程师只相当于助理教授的级别。不过国外的很多“职业工程师”的头衔:Professional Engineer需要专业的考试,有的国家:比如加拿大需要考过PE的考试,才能算工程师,好像也没有什么高级工程师的头衔。而美国和中国一样,只要受过工程的本科训练,就可以做工程师的工作。
中国有一种叫助理工程师,一般指刚毕业在实习期的工程师,或者指技术员,美国没有助理工程师这个头衔,只有技术员(technician)。一般来说大专或中专毕业的人只能做技术员,不管时间长短,经验多少做不了工程师,类似大学里面,没有博士学位无法做教授(制度对否不在讨论范围啊)。
一般来说:科学家主要研究理论,做一些理论上的突破,主要工作就是做一些理论上的发现,比如研究人类的基因,当然研究也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等,比如:我认为制造系统(manufacturing system里面)的研究就是属于应用理论研究,这50年来制造领域搞的SPC, 6sigma, TQM, ABC (activity based costing) 等等都属于应用理论研究。我个人认为,而基础理论研究,在很多领域已经停止很多年了,甚至半个世纪以上了,毫无任何新的基础理论上的突破。
工程师的主要工作就是用现有的理论完成一个工作,条条道路通罗马,往往很多实施方案都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一个好的工程师一定是一个工程商人,也就是他(她)必须要有用最小的成本去最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多快好省地设计和生产出顾客需要的东西。
从这点上讲:工程师和科学家就有很大的区别,研究人类的基因可能花费百亿美元,研究出来的人,会被称为好的科学家。而如果设计一个百亿美元的产品,可能被称为烂的工程师。
网上看到这么一个解释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区别,我觉得不错:Scientist is about why and engineer is about how.
Permalink
16 12 月, 2009 at 9:12 上午
· Filed under Uncategorized
Management Science
Operations Research
这两个刊物主要以数学为基础,发表的论文主要是优化理论为主,类似IE领域的Nature和Science, IE领域的牛人能在以上刊物发表一两篇论文为荣,不过Operations research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个人认为现在在算法上突破比较难。
IIE Transac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这些刊物偏重于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但是理论要求比较高,没有数学公式的论文基本不可能发表
以下的这些刊物偏向于应用,有case study的内容最好
Decision Sciences
The Production Engineer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ystems
Computers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
Computers & Operations Research
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OMEGA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Management
人机交互领域的国际刊物,我熟悉的就是以下两个
CHI,这是一个国际性的学术会议,conference,但是级别很高,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人喜欢在上面发表各种paper,前几年据说占到总论文量的40%
IEEE system, man and cybernetics 不用说了,IEEE的论文,质量还不错
当然还有一些都可以算,不过要说的是人机交互领域就是这几年才发展的,基本没有什么数学理论作为依据,所以很多人认为没有什么科学性。一个观点出来就有很多相反的观点。
Permalink
12 12 月, 2009 at 8:01 上午
· Filed under Uncategorized, 走遍天下
印度教老人
查看大图
Permalink
29 11 月, 2009 at 7:00 上午
· Filed under Uncategorized
最近一直在忙一个相机上用的带电子罗盘的GPS的工程项目,样机7月份就出来,可是马上要12月了,产品还没有上市,感受颇多,一个项目做到80%的效果,只要20%的时间,而最后的20%,却要80%的努力,而且越到后面,进展看上去越慢,投资回报率看上去越低。但是总觉得这个东西连自己都过不去,哪能就上市忽悠顾客呢。
联想起山寨的产品比如手机,都非常便宜,也就是工程做到80%,花了20%的努力,所以成本很低,但是在产品的可用性,质量保证等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的成本上省,所以用户买来,也就只能短期使用,作为一个dispoable 的东西。
一个多人协调的团队工程项目,如果每个人都只做到80%,那么最后可能连30%的要求都达不到,所以项目人员必须有做到95%的目标,而管理人员也需要在时间和资源上给与支持,更要鼓励做到最少95%。
Permalink
13 11 月, 2009 at 5:58 上午
· Filed under Uncategorized
最近看National Geographic国家地理电视台有一集是介绍人的眼睛的,说人的眼球就浮在眼眶里面一层脂肪上,人看这个世界的时候,由于信息量太大,不是全部的信息都关注,而是只聚焦到其中的某几个关注点,其他的信息都是视而不见,而由大脑在记忆这个数据库里面搜索,找到想象中的图像,然后和眼睛聚焦的那几个点的信息合成。合成的图像就是们看到(想到)的图像。结论是:
1:大脑想看什么,眼睛就会聚焦什么点。
2:看到的图像和实践图像可能有区别。
3:大脑想象什么,眼睛就能看到什么 (you see what you want to see)。
所以一个人的经历导致大脑里面类是景象的纪录会有不同,所以看同样一个景物,不同的人看到的东西不太一样。
如果一个人很小的时候就失眠,而依靠其他的工具,比如触觉,听觉等来理解世界,他的大脑里面的世界会和我们正常人的不一样。
科教片里面说有一个43岁的人,3岁的时候失眠,43岁的时候做了手术,恢复了视力,可是他由于没有这几十年的大脑对于外界事物的记忆,而无法判断比如一个台阶的高度这样一个对于其他人非常简单的问题,所以他恢复视力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还是靠盲人拐杖走路,他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补偿这40年失去的对于世界的图像记忆。
魔术就是利用这个原理,魔术师做的变化在观众的关注点之外,所以观众即使看到也并没有看见。You are watching it, but you do not see it.
所以观察事物需要练习。
看完这集,我联想到几周以前在深圳华强北(类似北京中关村)的一幕。当时华灯初放,我买完东西正想回家,忽然看到路边的垃圾桶旁边,一个衣衫褴褛的妇人背着一个小孩,正在垃圾桶里面扒东西吃,我看到的时候已经走过去了,我回头看看,黑暗中的两个弱小的身影,与背景上各种霓虹灯的色彩产生鲜明的对比,我不禁心中掠过一种怜悯,一种冲动涌上来。。。
几天以后和朋友吃饭的时候聊起这件事,朋友听完笑道:你难道没有走过去仔细看看她放在垃圾堆里面的25元盒饭?
什么意思?
朋友说:这些在华强北的人专门猎捕你这样的外地人,他们平常啥也不干,专门找傍晚的时候去旁边买些盒饭,然后背着小孩,把盒饭放到垃圾桶里面吃,吸引你这样的施舍。深圳本地人这样的事见多了,是不会给钱的。深圳本地人这种图像见多了,能够马上和欺骗联系在一起。
Permalink
20 10 月, 2009 at 8:01 上午
· Filed under Uncategorized
周日的时候和3个西安交大的校友一起打网球,3个人都是最近西交大毕业的学生,本科硕士博士都有,年龄从20出头到30多,这几个人都是前交大的网球校队的主力,包括男一号。
结果是一胜一负,他们都已经打了7-8年网球,我是从去年8月才开始的。所以我的进步要比他们快很多。我的球感还不太好,但是体能,爆发,耐力和力量都比他们强,感觉过半年左右,我对球的判断进一步的提高以后,对阵他们的赢球机会会更大。
绝大多数的娱乐性运动的基础是体能,就是奔跑能力和力量。从去年开始打球以后,我进健身房的次数大大增加。目前大约是2-3次/周,主要的安排是:前45分钟,力量练习,包括小组次大重量和10次左右中等总量的上肢力量练习,和30分钟跑步的练习。分为两种:
1:Voxmax: 3*1,600米 (每次7分钟左右)或4*1,200米(每次5分钟左右)
2:Endurance: 4,000米(17分钟左右)或5,000米(22分钟左右)的耐力练习
配合饮食营养搭配,休息睡眠等,感觉运动的体能还是很好的。
Permalink
11 10 月, 2009 at 1:12 下午
· Filed under Uncategorized
10月5日榕江 到荔波
上午去榕江附近的一个古榕风景区和苗王庙看了一看,古榕风景区要收30元,苗王庙还没有修好,而且没有路标,根本找不到。
离荔波越近风景越好。
全民医疗从农村开始
马车是主要交通工具
荔波就是小阳朔
Perma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