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和机会成本是很贵的

90年代下半段,为了提高国家经济运行的效率,淘汰效率低下的国企,国家让大批国企的产业工人下岗,下岗的时候实行了买断工龄的方法,就是一次性的给予工龄工资,相当于现在企业人事制度中的N+1政策,但是那批人中的很多人由于长期在国企中懒散惯了,消耗掉赔偿金以后,又没有一技之长,很多人半辈子混得很差。曾经的国企工人把黄金岁月给了效率低下的国企,消耗掉大量的机会成本,以至于一旦外部状态发生变化,就无法适应。

很多老板经常挂在口头的是:我之所以应该赚大钱,是因为我拿出金钱来冒险了,你们为我打工,没有拿出任何金钱来冒险,所以不该拿那么多钱。你们拿的每一分钱都是从我口袋里拿出来的,你拿走,我就没有了。

这样的说法从老板的角度看的确没错,但是,从打工者的角度就有问题了。

1: 商业社会中,资金并不是稀缺资源。而有执行力的人才和商业模式才是真的稀缺资源。

2: 打工的人虽然没有拿出金钱,但是他们拿出了自己的能力和时间,来和你老板一起共同冒险,打工的人在公司的每一天都有巨大的机会成本。请看,是共同冒险。因为钱是可以赚或者融的,但时间和与其相配的机会一旦流逝就永远的失去了,机会远比钱稀缺。

打工的人最好不要光为钱工作,也就是工作的目的不是光赚点钱,应该有机会成本的概念,你在这里打工除了钱以外,还能获得什么?比如社会地位,人脉资源,简历增光,学到新的技能,认识厉害的人等等。一旦一个工作除了工资,不能提供任何其他资源,就是需要换地方的时候了。切记:你在这里打工,就代表着不能去做其他事情,时间和机会成本是很高。

Comments off

和瓦西里聊天

瓦西里不是老外,真名也不叫瓦西里。他是中国人,美国名校毕业的前外资投行精英,北京土著,10多年前,回国以后做投资,现在经营着一家自己的私募公司。我也不知道他为啥取个网名叫瓦西里。

我认识他超过10年了,他去深圳,和我来北京,都会约着见面聊天(吹水)。由于我们从事的职业差别很大,各自的经历和背景不同,每次见面聊天,他对生活,投资,男奴关系等各方面的认知,都给我带来很多新的灵感和启发,激发我对很多事情的探索,从而获得更深的认识。

这次我来北京,又找到他。以下是这次聊天的一些重点,有些是他的观点,有些是我的观点,有些是共同的认知。

体育运动:

  1. 中国足球不行很可能是足球训练人员在人口的比例,就是足够人口的浓度太低。所谓人口浓度就是某一类人在整个人口中的比例,经济活力,收入水平,创新力等都与人口浓度有关,比如一线城市的创新能力高,实际上是因为在某些高科技企业中的创新人力的浓度高,脑力激荡导致的。
  2. 人种之间的差距没有那么大,肯定没有想象的那么大,现在很多黄种人在以前欧美白人运动员统治的运动项目中展露头脚。比如日本韩国的足球水平越来越高,日本男女网球选手都能进世界单打前10的排名。中国游泳水平也越来越高。
  3. 中国过去经济水平低,运动员选拔体制僵化,就是从小选苗子,很小就进行大运动量专业的训练。导致我国运动员的和知识和见识很低,包括现在一些运动员在成名以后很难掌控住名誉和影响力。可预见的未来,经济发展,实行俱乐部制度,运动人口增大以后会,上述情况会大规模改善。
  4.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中国的体育事业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朝阳行业,职业联赛,俱乐部制度,以个人家庭为出资人,经纪人等很多模式未来将越来越像美国。
  5. 不同的运动项目,钱途不同。比如:游泳这个运动的钱途一般,中国14亿人,单靠大赛奖金,商业代言过得很好的游泳运动员凤毛麟角。除了极少的大牌运动员,比如孙杨,还有大批水平差不多的第二,第三名,默默无闻。光靠比赛奖金都不能保证基本的生活,游泳是不适合想靠体育发财的家庭的,只适合富裕的家庭玩票。如果想靠体育赚钱,看家庭的财力和小孩本身的身体条件可以选择中国目前水平很低,但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水平很高,而且有很大钱途的运动,比如网球或高尔夫,合适的苗子,可以自己花钱送去美国进行专业的集训一两年,提高水平。
  6. 孩子小时候,尽量参加过多项运动,不要过早的进行某项运动的专业训练,最好选2-3种不同的运动项目都训练,也许任何一种,小时候都不是太强,但这样的训练计划,会给孩子提供多项选择,从职业运动员的角度来看,小时候进行多项体育项目训练的选手,未来进入职业运动员,运动寿命更长,比如篮球詹姆斯,网球费德勒。
  7. 孩子在运动训练中,除了增强体质,磨炼意志以外,还能学到很多有意义的人生真理,比如一分汗水一分收获。小孩目前每周训练5次,每次3km,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计时冲刺,每周15km,每年至少50周训练,每年训练量是游泳750km。他练了两年,相当于从深圳游泳去上海。 在他取得成绩的过程中,他能够理解,要想成绩出众,除了身体基础条件明显高于普通人的前提下,还要付出异于常人的代价。

理财,工作,创业等:

  • 个人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以后,获得财富就是最重要的事情。每个人的财富来源不同,工作收入,房地产投资,股票,创业等风险回报不同。最好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要组合一下,应对风险。
  • 偏执狂如果堵对了方向,会很快暴富。有一个熟人,学历不高,高中毕业后进入当年大家都不看好的互联网创业公司“搜狐”,2000年初离职的时候,把赚得的200万,全部上满额的杠杆,投入北京的房地产市场,在北京买了十几套房子,当年的租金能抵过月供,相当于只要出得起首付就可以持有无限量的房子。这些年来,月供固定,租金不断上涨,目前净资产超过2个亿,每月还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可以供自己消费。其实就是在短时间内堵对了两大风口,而且all-in。
  • 不同的人的性格,世界观,能力,不同,大家对于金钱的认知不同,过的生活不同,没有什么对错,自己觉得适合就是好。
  • 能保持一年一百万的现金流,家庭生活非常爽了,即使通货膨胀,也可以潇洒自如很多年,但能不能一辈子,不一定。
  • 未来资产配置方向:一线城市的房产,中国A股龙头企业的股票,美国股市科技企业。比如茅台,腾讯这种龙头股票,美国股市的科技股等。
  • 人不能游手好闲。即使衣食无忧,人要保持一定的生存压力。狼本来有自主的觅食能力,但如果全部眷养,每顿都喂它,时间长了,它就习惯了,从而丧失了自己觅食的能力。 人也是一样。
  • 通货膨胀长期存在,保持一定的低息杠杆是必须的。保护资产跑得过通货膨胀,保持进取心,增加自己的野性都是原因。
  • 春秋时期的管仲说过,如果国人太穷,没有消费能力,国家经济不会发展,但也不能太富裕,那样的话,国民会失去进取。
  • 个人杠杆太高容易折断,很多大商人的杠杆率都很高,一个风浪过来就可能清盘。但杠杆太低增长太慢,个人资产甚至输给通货膨胀。
  • 选择投资赛道很重要,由于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很有限,不能选择错误。即使错误也要及时止损,转换赛道。如果投资房地产,主要就是资金沉淀,资产增长很快,但是现金流比较差,生活很苦逼。选这条赛道需要自己的主业有很强的现金流。
  • 我们都是不会请健身教练的男人。这个选择与财富无关,与财富观有关。
  • 市面上理财专家经常说高现金流的方式,比如卖掉一线城市的房产,拿着xxxx万回到老家,买一套大别墅 余下xxxxx万在银行买理财,4%的回报,每月现金流几万,可以吃喝玩乐一辈子不愁了。短期看,这个方案看上去很好。但这个方案有两个问题:
    • 迁移是单向的,货币增发必然导致资产缩水。未来,自己和子女是回不去一线的。实际上是牺牲了未来,舒服了现在。
    • 货币会稀释购买力的,比如40年前的万元户,利息10%,一年有1000元的利息,本金不用动,在80年代一个月80元可以生活不愁了。 40年过去,现在看,这点钱微不足道。而且时间越长越被动。

男女关系和家庭:

  • 女人的生育养孩子的成本很高,所以通常都要找个年纪大一些的,有现成资产的人婚配。所以年轻20多岁的男人最苦逼,荷尔蒙很多 资产太少,两者完全不相匹配。
  • 世界很公平,不可能事业,金钱,享受,家庭,子女都非常成功。
  • 巴菲特的搭档芒格的财富只有巴菲特的十分之一。但整体而言,芒格非常智慧,他人生家庭子女都非常美满。人生赢家,连巴菲特都非常佩服他。
  • 人生要综合考虑,不能光以财富的多少决定成败,参见芒格和巴菲特。
  • 走下坡路很简单,走上坡路很难。卖掉一线房子回老家就是走下坡路。实际上是牺牲未来,舒服现在。
  • 在中国泡妞是非常容易的,泡妞不等于结婚,结婚就非常难了。比如我国一线城市找个本地的,通常都要求男方提供一个婚房。而现在,起步价1000万,最少首付要400万,有的女人还要加名字。丈母娘也不傻。但这个要求,对于外地来一线发展的男人,是非常巨大的压力。远远超过绝大多数人的承受能力。
  • 有个中学同学的外甥英国留学回来,在上海找个女朋友,说很爱他,我同学夫妻膝下无子女,视外甥为自己的孩子。两人经过长期拼搏,攒下一些钱,在不限购的年代,早年在上海买了个大平层,目前房贷已经完全付清。外甥回国后住着。外甥也很喜欢这个女孩,要结婚。女方要求房产过户给外甥,然后加名字。问我意见。我说:要求有点高,极少正经的女人会以加名字,分掉一半的财产(至少600万)作为结婚条件的。建议好好想想,女方是真喜欢你,还是喜欢有大平层的你。如果外甥自己挣的钱,他要送给谁是他的事,爱加谁谁去,但把你们辛苦赚的钱转手就送人,这算啥啊!

Comments off

拉闸限电是我国在下一盘大棋?

在广东地区做工厂的人都知道,过几年就会有一次夏天的时候拉闸限电。通常是工厂每周只有一两天停电,五六天供电,持续几周就过去了。广东的工厂通常是每周工作6天,有1天是不上班的,也就是可以不用电的。如果每周限电1-2天,只要调整工作时间,把周休放到限电的那1-2天就可以了,(如果限电1天,无所谓,如果限电2天,那么工人就会少一天的加班工资,收入会减少)。以前几乎不会发生每周限电超过2天的情况。只要工厂错峰限电,总供电量能供应上,而且对整个地区的生产没有太大影响。

今年的停电时间比较长。波及面比较广。就世界工厂东莞而言,今年限电从五六月份开始,就每周1-2天限电,9月份到了夸张的每周限电4-6天。限电波及到东莞,佛山,惠州,中山,河源等多座城市。

/var/folders/gz/55p8k57548q39k3_1357jl5h0000gn/T/com.microsoft.Word/WebArchiveCopyPasteTempFiles/dbaa-5267c5daba3aa022c6ac8206756aa06c.png

限电的原因就是电力供不应求,至于供电紧张的原因无外乎两个:

1: 供应减少。我国主力电源是火电,目前火电的电价是一度电4毛,由于煤炭价格上涨,发电成本上涨到一度电6毛,那么每发一度电就要亏损1毛多。导致有的电厂的火力发电机组停机或者低负荷运行,电力供应减少。

2: 消耗增多。疫情以来,中国疫情控制得很好,包括越南在内的东南亚各国的疫情经常反弹,政府反复出台限制开工的隔离措施,导致工厂生产时断时续,大量订单转移到中国,广东地区的工厂开工率都很高,不断的生产,今年以来到北美的40尺标准集装箱的海运价格从疫情前的2000美元,飙升到现在的14000美元,大涨6倍,而且一箱难求,除了各国港口卸货由于疫情减慢,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出口强劲,对集装箱的需求大幅增加。广东地区普遍反映订单充足,工人难招,原材料价格上涨,运输成本大涨。

今年这两个因素相叠加,直接导致供电紧张,供电局无奈之下采用限电的方法。互联网上说的“国家战略性淘汰高能耗企业“,”向美国输出通胀“,”某高人研究大萧条得出结论是供应过剩,从而提前拉闸限电,减少我国供给“,等等毫无关系。

没那么多的阴谋轮,此轮限电很简单:就是电力供不应求。而且电力关系到民生,国家不允许涨价,所以实行了临时性的配给制度。

Comments off

手机里的快乐童年

昆明老家附近有一家米线店,我每次回家都要经过这家米线店。店不大,一对下面专州县来(云南人对于所有昆明以外地区的称呼,在昆明人眼里,云南就是昆明和其他地区)夫妻开的。由于价格实惠,店又在大型办公楼旁边,有源源不断的办公室白领光顾。小店的生意还不错。店的收入够一家4口人生活。

夫妻两有一对儿女,今年读小学2和3年级。每天下午4:00点多放学以后,就在店里,一直到等到晚上11:00小店打烊。

2020年我回昆明的时候,那时候两个孩子刚上小学,读1-2年级,还很小,我经常看到两个孩子在5点半小店开始晚餐供应以前,就在店里做作业,有几次父亲还亲自指导,一个平凡人的家庭教育。

2021年,我又回昆明几次,每次经过这家米线店,我都特意观察一下两个小孩,也许是国家双减政策导致家庭作业减少,或许是孩子长大了,也许是父母工作忙或许是已经无法指导孩子做作业了。每次看到的是两个孩子在玩手机,而且都是长达几个小时的玩(有几次回来后我又出去,两个孩子在同一个地方玩手机)。主要就是在看动画片。

我观察,这两个孩子现在每天晚上的作息表是:下午5:00回到店里,开始玩手机,9:00左右就在店里吃晚饭,饭后,再玩手机一直到11:00店打烊。

最近国家减负,要求1-2年级不再布置家庭作业。还要求高年级的作业全部在学校里完成。也许国家的意思是:孩子回到家里要尽情的玩耍,渡过“快乐”的童年。而在这个小店主的两个孩子身上,所谓快乐就是无穷无尽的来自网络的动画片,可以预料过一两年就是无穷无尽的网络游戏。通过手机快乐的渡过了童年。

我们小时候,娱乐很少,还经常和小伙伴去滚铁环,打雪仗的这些。现在在高楼大厦的城市里,很少的公共空间,这些免费的课外活动都是不可能的了,唯一便宜易得的就是人手一部手机,和手机里无穷无尽的“快乐”。

和家人吃饭的时候聊到一线城市里的小孩放学以后才开始各种付费的培训,音乐,美术,体育,艺术,课外补习班。但在昆明的一个街边小店的两个孩子身上,手机里的世界非常精彩。

黑暗的阶梯上,两个2-3年级的小孩手里的手机发出幽幽的光亮,两张幼稚的脸庞毫无表情的对着这个小小的屏幕,向一尊雕塑一样,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Comments off

和装修师傅吹水

前几年家里装修,淋浴房防水没有做好,漏水。由于装修还在保修期,所以乘着暑假,让这装修公司派人上门维修。装修的过程其实很简单,有很多等待的时间,工头陈师傅聊起来。

陈师傅50多岁,是江西人,来深圳已经快30年了,刚来的时候干过很多不同的工作,20多年前,深圳经济发展快,人口流入多,到处都是新建的小区,有了新房子,装修的需求很大,所以他就跟着师傅学习装修,技术学到以后,他很快就自立门户,当上了工头,手下有一些经常联系的工人。自己也有手艺,主要负责客户沟通,一些小的工作自己做,大的工作就找熟悉的工人一起做。

陈师傅结婚了,老婆孩子都在老家。现在孩子已经长大,在老家做一些小生意,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没啥出息”。陈师傅这一辈,计划生育政策很严,他也很听话,所以只有一个孩子。

陈师傅手下的工人都是按天计费的,比如一个泥瓦工,只要出工,每天的费用是500元,也就是,即使只有2小时的活,也是按照一天的工价给500元,工人和他也不是固定的工作,也就是有活的时候联系他们,工人也有一些其他的工头联系,互相介绍活做。

这些年来,工人的工资上涨很快,目前的市场价·就是500元一天,不管吃住,也没有社保等其他成本,一般的工人每个月至少能出工20天,有的手脚快一点的,由于有不少工作其实只要2-3个小时就能搞定,所以一天可以跑2个场子,赚1000元。目前来看,一个熟练工,每个月收入可以到1万以上。这些工人大都住在城中村或者远一点的城乡结合部,比如龙岗,坂田。自己带上工具。

陈师傅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在深圳买房,20年前我们小区刚建好的时候,他就在小区里做过几个工程,当时的房价只有几千块钱,那时候他已经自己当工头好几年了,攒了不少钱,是可以付得起首付,供得起月供的。“哎,那时候,也没有想在深圳长期住下去,都是想着在这里赚点钱就回老家养老。这一晃20多年过去了,还没有回去。其实我们干这一行,老家在农村,哪有多少装修的工作做。回老家是不可能有什么钱赚的。如果当年买了房子,现在卖掉回到老家吃喝玩乐一辈子很容易啊。

我说:为何现在不买,也许20年后我们看今天,也是一样的呢?

陈师傅:现在房价太高,根本买不起,而且我最多再干10年就退休回家了。不想那么多了。

还有一个遗憾就是孩子不争气,这些年在老家就是留守儿童,读了个高中,就在老家混,让他来深圳跟着我干,他说吃不了这份苦,宁愿在老家做点小生意,也赚不了钱,都快30了,还没有对象,现在老家找对象需要很高的彩礼,我在这里拼命干,不就是为他以后能找对象的时候出得起彩礼吗?

陈师傅手脚非常麻利,这些年在大城市,已经完全理解了城里人的这些社交礼仪,比如上门之前会通过微信联系,做完活,会把场地打扫干净,说话做事很客气,明码实价,等等,这些优良品质和装修的技术,让他有不少回头客,生意是不愁的。

虽然没有深圳的房地产可以抵御通货膨胀,但是他买了最低档的社保,期待到退休年龄以后,可以在深圳领取退休金。到时候他会回到老家去,享受退休的生活。

Comments off

昨天聚会的一些话题

校长是海归网的超级网红,他写的训火记,15年前在海归网上连载,可以说每集都是万人空巷的争相传阅,要是打印的话,估计就是和90年代中BBS里面的华夏文摘和后来文学城的回国发展里的东西一样,穷苦的中国留学生把实验室打印机里面的纸都被用光了。

另外他在海归网的个人品牌系列文章也是远远超越时代。直到最近2-3年,随着个人手机普及,网速的提高,抖音的崛起,才有一些个人品牌系列的培训存在。

另外校长知行合一,在微博上有超过150万的真粉丝,但海归圈子的网红受众还是太小,完全不能靠网红带来的流量这些生活,这些年他从事自己的本行,投资。也是在美国和中国(主要靠政府)融钱搞投资的。可以说职业生涯基本全部贡献给了改革开放。

2021年7月底,听说校长要来深圳出差,我们一群粉丝利用这次机会,聚会。这些人都是认识超过10年,都是知根知底,校长这次也是平易近人,像一个邻居大哥,甚至很多家庭的隐私都毫无保留的说出来,去掉神秘的面纱,还原真实的本质。更显得亲切,真实。

风险投资的回报率低于投资一线房地产?

这些年来,风险投资竞争也很激烈,大一点的项目都有专业的团队做,小一点都很难盈利或者退出。我估计大多数小基金这些年的回报率都跑不过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如果房地产自带的杠杠,那么跑输的概率就更大了。

黄西和大山。

席间我们谈到了黄西回国发展的这些年。说到黄西,那可是在美国白宫都参加过演出的,号称已经打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华人。在美国stand up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回国发展,在中央电视台有自己主持的节目,但是这些年过去好像也没有特别的出彩。

知乎上有个评论,写得不错:

在中国他这个风格反掉了。

joe这种是埋汰自己,这种做法在老外那里有市场,国内需要老罗这样的,完全扔掉脸皮这个防弹衣,自己就算有糗事也要转弯变相显示自己的伟大。还有就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和观众一起揭露竞争对手傻逼的行为,很有代入感,让观众觉得自己很聪明,很有成就感。

另外一个在国外和中国都很火的人叫大山,大山和黄西相比正好相反,大山成名于中国,在中国多次上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可以说家喻户晓。成名前后20多年,近些年,退隐江湖,可以说大山没有利用他在中国的影响力,做大做强,他在中国的收入应该不错,但是与他在中国的名气相比,或者和他一样有名的人相比,回报就很低了。近10年间,他基本上都是在加拿大生活,但是他的长项是相声,这个艺术形式在中国是非常流行的,他回到加拿大,在一个主流人群是白人的地方,这种艺术形式也限制了他的发展,最近一次亮相实际上是在2019年在海外春节联欢晚会上亮相。也就是只有在华人里还有些市场。

这次聚会来了8个人,主要的话题,讨论,和结论是:

1: 制造业已经转移去了东莞

在座的人中做制造业的,以前还在深圳的,现在做制造业的人全部在东莞。这些年深圳的成本不断上涨,租金,人工,劳动法,等等导致成本上涨,已经无法承担工厂的成本。工厂向东莞迁移是一个大趋势。

2: 风投的回报率

在座的有从事风险投资的,过去10多年,大多数基金的投资回报率低于一线房地产的回报率。也就是如果把融资来的钱,全部买房,回报率可能更高,如果用了杠杆,那就完全不能比了。而且不用任何管理。

3: 国家调控

2021年是国家出台各种调控政策最多的一年,在场的人,没有专业投资房地产的人都认为,以后的房价涨幅会非常小。对,你说得都对!

4: 教育,出生率

国家层面已经意识到出生率很低,修改了法规,从以前限制出生,迅速转换到鼓励人生育,甚至打破阻碍出生率的障碍,包括教育,房价,医疗。有的地区已经出台政策,直接发钱来鼓励生育。

但世界其他地区,不光是发达亚洲国家(韩国,日本,新加坡)甚至穆斯林国家的人口出生率都在下降。也就是人口下降是人类的一个大趋势,主要影响出生率的因素很可能不是教育,房价和医疗这些乌合之众的“民意”。

有研究称:人口的出生率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两个:

  1. 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和
  2. 婴儿的死亡率

也就是越是发达国家,出生率越低。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也许人类的人口在未来某天到达顶峰以后开始下降。这就好比资源(比如石油)永远没有用光的时候。在用光以前价格已经太高,导致其他替代品的成本很低,大家转向使用其他替代品了。

5: 如何做到中英文都像母语一样熟练

有在座的几乎全部是海归,很多人的小孩在美国出生长大,有的在国内的也是读国际学校。大家比较认可的结论是:

  1. 如果只是一般性的口语交流,非常容易达到双语的程度,只要在中英两种文字的使用达到一定的饱和度,就可以达到这个目标。
  2. 但是,如果要达到思维可以任意切换。就需要使用这个语言来学习这门科目。比如有的人使用英文学的计算机的课程,那么未来的计算机思维就是英文。这也就是说:所谓的语言环境,课外补习(比如学习新概念英语)之类的方法,效果有限。
  3. 要做到专业领域的双语,唯一的办法就是使用两种语言都学习专业的科目。

6: 没有遇到在中国赚到钱的老外

在中国的老外大多数都很穷!

中国的市场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中国人非常勤奋上进努力,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虽然对于英语教师的需求巨大,所以很多非常普通的老外只要长得像白人都可以通过教英语获得很不错的收入,但是很多老外也就是普通的打工人,在中国发财的老外几乎没有。原因主要是:

  1. 很多人老外骨子里不看好中国的发展,所以他们其实在中国是没有什么投资的。投资才是富裕的基本。
  2. 几乎都是游客过客的心态,吃光用光。保持他们在本国的消费习惯。而中国人几乎全部都是非常高的储蓄率,通过节约,储蓄,再投资,坚持这么做的这些年都获得了很高的回报,从而实现了财富的增长。

7: 美国口音

美国中部地区,比如芝加哥的口音类似美国的标准普通话,中央电视台播音员这种,其他的地区比如东海岸的波士顿,还有广大南部地区都有很重的口音。

8: 黄西的幽默为何在中国没有市场

黄西的英文非常好,但他在美国表演脱口秀的时候的主打定位是操着中国式英语的木讷理工男,这样的定位才是他引起美国观众兴趣的主要因素。

他回到中国以后的市场并不好,(远远没有他在美国受到的欢迎程度),他在中国没有一个很好的定位,美国博士理工男的形象离广大群众距离太远,远远没有东北二人转那么平易近人,更没有郭德纲德云社那种市井气息。

9: 普通中国人是什么?

普通中国人的画像是:居住在3-4线城市,高中毕业,在私营企业工作,月入3000-5000元,父母居住在附近,有个收入差不多的女朋友或者老婆,有个价值50万左右的房子,和10万以下的车子。房子是父母给的或者是父母出了首付,自己出月供或者干脆啃老,住在父母的房子里。

10: 中国的监控和安全

在座的人都有在出租车丢钱包的时候,现在的监控和大数据非常灵,

  1. 可以打电话报警,只要说出时间地点,警局就可以通过监控找到出租车和他的联系方式
  2. 可以通过微信的联系方式直接通过微信(虚拟号)找到出租车的司机,从而找回钱包

中国的摄像头和监控可以说是无所不在,但是从另外的一个角度上来说。安全也是大幅度提高。基本不用担心上了汽车,会有人打劫之类的事情。

Comments off

深圳买房,遇到网上传说的“英国房东夫妻“

最近网上传的是“英国房东”夫妇卖房,把房子保养得很好,完好的交给了新的房主(原文见下)。而对比的就是网上传的各种中国的房东,想尽一切办法把值钱一点点东西全部拿走,只留下满屋狼藉。故事听起来就是外国房东考虑周全,中国房东自私自利。但我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在中国也会遇到传说中的“英国房东夫妻”。中国很大,林子大了,神马鸟都有。且听我慢慢道来。

2020年下半年,我开始准备深圳的房子以小换大。主要目的有两个:给小孩准备一个备选的学区,给老人准备一个退休养老的地方。周末可以全家聚会。所以这套房子要够大。

  1. 我们是2020年中开始看房,我们选择房子的目标是有较好的学区,离我们现在居住的香蜜湖地区不太远,同时要兼具面积较大,总价不能太离谱的目标。在这些约束条件下,我们把主要目标定在了福田的后花园龙华。这里距离福田不远,只隔着一座塘朗山,单价不算离谱,房型比较大,区域未来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我们看上了龙华北站附近的一个低密度别墅小区,这个小区有深圳外国语学校龙华分部的学区,看房的过程经历了前后2个月,看过同一个小区里几十套的房子,最后选择了一套带超大露台低楼层的房子。
  2. 房东是一个早年来深圳的湖南人,90年代末期就来到了深圳,在一家能源国企上班,两口子是丁克家庭,没有子女。他们原来在南山区有一套小一点的房子,2010年的时候这里新盘开盘,他们觉得这里山清水秀,密度很低,住起来舒适,就卖掉了南山的房子,买入了这套面积为165平米的套房。买入的价格是300多万,贷款200万左右,(经过10年的还款,余款还有150万左右)。深圳的房价经过10年的上涨,这套房子的市场价格已经涨到1X00多万。我们签订合同的时候非常担心能否再约定的时间完成交易,我们要卖掉小房子,腾出房票,而卖房过程很多细节不由我们控制。随便一点小的问题都可能耽误我们的进度。而导致交易不能顺利完成,房东倒是非常大度,说如果出现问题,晚几天他不会介意。
  3. 我们是2021年1月和二手房的业主签约,约定的买入价格1X38万,由于现业主是满五唯一,所以税费比较低,虽然我们在深圳是第二套房,总的税费也只有61万,中介费1%,也就是17万。总成本是1X38+61+17= 1X16万。
  4. 由于我们要卖掉深圳的一套小一点的房子,腾出名额,所以我们和业主约定的交易时间是5月底。我们支付了10%的定金后,开始卖房。接下来的几个月,我们卖掉了手上的一套小面积但是位置很好单价很高的房子,(中间出现各种小问题,但都一一化解)加上这些年来攒下来的一些钱,我们凑足了首付。
  5. 完成交易:2021年5月23日,我们按照约定,完成了和业主的交易,这是一次非常满意的交易,前业主非常配合,把所有的家具家电都完全留给了我们,而且还找保洁员做了保洁,房间非常干净整齐。甚至所有的原始装修图纸和家具家电的购买发票和说明书都打包给我们了。他们的家具家电使用的品牌也是很不错,这么多年过去使用起来也非常好用。
  6. 当然,我们也遵守合约,按照约定支付首期(10%)和尾款,而且在卖小房子的过程中也和新业主非常配合。虽然在办理房贷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是我们也想了办法顺利渡过难关。按照约定的时间和价格完成了交易。
  7. 搬入房子。前业主上午刚刚搬走,由于一切保持得非常好,连卫生都打扫得非常干净,我们下午就搬进来,完全是拎包入住。
  8. 总之,这是我在中国多次买卖房产交易中最满意的一次。
    1. 双方完全按照约定的价格,时间完成交易
    1. 原业主充分考虑到新业主的需求,房子保持非常好,所有的家具家电都保养到位,保洁工作十分仔细,完全达到拎包入住的水平。

Comments off

净资产5000万就可以夜观司马台长城,夜夜笙歌,世界各地潇洒自如?

最近看了一本书,欧神写的如何获得真正的财富,文笔很有特点,内容很有意思,对于一个心智成熟而且经历过过去20年房地产大涨,10年国家调控的人,很多描写可以说读后都是会心一笑。

其中有一篇说的是财务自由。在积累财富的过程中,好比通关打怪,随着自己获得的资源和武器越来越多,不断的通关,到更高级别的地方去获得财富。一个级别就是A8.5(5后面8个零)人民币的净资产。这个级别的净资产在世界范围内都算富裕阶层,在很多人眼里,这就是一线城市的财务自由。可以完全脱离生产,每天去夜观司马台长城,纵情笙歌。

这本书出版的时候是2018年。这两年一线和强一线的房价上涨,特别是2020年疫情以来,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房价上涨很多,5000万净资产并不是高不可攀。

我观察周围,一个人如何达到5000万的个人净资产?

1: 上市公司的主要股东,比如阿里,谷歌的前100名员工,公司上市以后的原始股票暴涨。

2: 20年前就积极参与,而且是非常坚定的长期房地产投资人。但是通过这个方法来积累财富的人通常都有较大的银行贷款,由于贷款的利息是4%左右,而出租的租售比是1%,很多人如果没有其他收入的话,都是负现金流。

3: 以上2类人的第二代。(见下面的描述)

4: 其他不可描述的各种生意。

这里就是一个净资产5000万的人的现实状态。

10多年前,马航失联后,我在北京的某小区里遇到一个年轻人,见过几次面,就聊起来,他爷爷奶奶也已经过世,不幸的是父母在马航失联中永远的消失了,留下小区里4套房子,还有少量贷款。他自己住一套,其他三套出租。每月租金除了还贷款,还有一些现金流可以供自己日常消费。10多年前,北京的房子没有现在那么贵,4套,当时的市场价大约1200万。还有一些银行贷款,净资产不到1000万。

时光流逝,一晃眼10年过去。去年,我回北京办事,又在院子里遇到他,这10年时间,北京的房价上涨,除去贷款,他的净资产已经超过5000万。他依然是出租3套,自己住一套,这些年,月租金涨的不多,3套出租到手大约每个月4万,除去还贷款,还有2万多。他依然单身,每个月消费不大,也没有什么社交,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无所事事的过了10年。彻底躺平了。

Comments off

年入300万是什么水平?

看到网上有个女博士找对象要求对方年收入300万。我来说说制造业里面这个收入算是什么水平。

1: 职业经理人,要到万人以上的大型集团的第一把手。而且要是比较慷慨的外企,这样的人都是40,50多岁,在行业做了20年以上的高级管理人员。名校毕业,甚至是早期的海归,非常漂亮的个人简历,一步一步爬上来。

2: 小老板:制造业的净利润大约为3-5%。要想净利润到达300万,年销售额大约要过亿。这是一个200-300人的厂子,通常经过至少10年的经营,公司行业里面是人所共知。净利润是很不稳定的,市场不好,原材料上涨,某个主要客户财务出现困难,拖欠货款,一个大单子质量出现问题,等等,都可能导致全年净亏损。要管理这么一个厂子,通常在关键岗位上都是自己的人,手需要非常紧,一分一分都是节约出来的,即使赚了这个钱,需要把钱投入再生产,没有多少余钱。

也许其他行业赚钱很容易。但制造业经过40年的发展,早就产能过剩,竞争异常惨烈。这个行业里面年入300万是极其困难的。

Comments off

买房赚钱没有那么简单

由于:

1: 交易成本极高,国家收取的税费和中介费可以高达总价格的6-8%

2: 限购政策 (家庭限制购买两套,单身限制购买一套),

3: 限售政策 (交完契税后3年才能转卖)

不以居住为目的,短期高频买卖,低买高卖,从而获取利润的交易已经完全消失了。

剩下的就只有买入以后长期持有。靠价值投资来获取利润(主要是抵御通货膨胀)。但这就变成一个非常专业的事情。

由于买房是个大额且低频的交易,很多人都有错觉。比如:认为屯房赚钱很容易。如果真是这么容易,大家早就不上班,专门干这个去了。

这其实和认为股票赚钱很容易一样,是个错觉。

以贷款利率5%来说,5年时间,房价要涨至少27%才算不亏本。由于交易和持有都有些成本,但可以出租,房租大约可以回收1%。一加一减基本抵消。

按照这个标准,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过去5年房价涨幅,北京勉强持平,上海这轮大涨后算是有一点点盈利,连号称稳赚不赔的深圳也只是微弱的盈利。

也就是这些城市里买的房子很多并没有赚钱,甚至有的是亏本的。和所有市场一样,只有少部分人赚了。

买房是个系统工程,其中的坎和自己创业一样多,甚至更多。而且风险很大,政策,银行和未来下家都不由自己控制。

国家统计局过去5年房价上涨幅度的数据

Comments off

« 上一页 Previous entries « 上一页 · 下一页 » Next entries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