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西塘记行 2017-11-16 – 19

今年,南门的年度聚会(我带过的一些学生的小圈子)的地址选的是上海。按照惯例,大家周五晚上到上海,周六开车去附近的一个景点,住一个晚上,周日上午回程,下午在上海玩玩,晚上就各奔东西。这样的年度聚会已经是第四届了,前三界分别在北京,成都和杭州。

我是16号(周四)下午到的上海,比大部队提前2天。安排和多年前认识的两个上海的朋友见面。这两个朋友都认识近10年了,其中的一个是老一辈外企人,其实年纪不大,只有四十多数,东北毕业以后,赶上改革开放,自己来到上海的外企工作,中间来深圳工作一段时间,然后又回到上海的外企工作一直到现在。另外一个是广东的大学毕业以后,到上海发展,几年以后,自己创业,做过不少生意,坚持到现在的就是一个家具服装店。

下午我去了田子坊转了转,这里类似北京的南锣鼓巷,全是假装文艺的旅游纪念品。我当然是没有什么兴趣的,加上周四下雨,便早早的找了一个餐馆坐下,等待和大家聚餐。

晚上,两位朋友赶来聚餐,说实话,外企工作的朋友这么多年过去,一点变化没有,还是那么简单,直接,阳光,和多年舒服优越的外企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也可以看出,这些年,舒服的生活,也导致了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真实社会的认知的滞后,对于正在中国上演的外资企业竞争力逐渐丧失还没有正确的认知。外企其实是靠系统的完善的,而不是靠个人的能力。离开外企,在激烈的中国商业社会的竞争中是很难适应的。好在外企在中国的好日子还有很长,干到退休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自己做生意的朋友的商业嗅觉就明显灵敏得多,他的家具服装店的零售行业,最近两年每况日下。今年过去大半,销售和利润都大幅下滑,如果明年还没有起色,他准备关店。下一步打算就是搬到东南亚某国居住。他来上海很多年,一直没有购买房产,现在,和一个多年的韩国女朋友一起,租住在法租界的一套公寓里,租金每月1.2万。多年以前,他在田子坊还有一个店,当时那里还不火,完全可以买下,或者长租下一些店面,现在田子坊火了以后转租也有不错的收入,当然这都是马后炮了。他的这种小生意,由于网络电商的冲击,还有自己的竞争力等问题,现在越来越困难,好在他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移动到其他国家也不是不可能。前提是,他当然就不能承受一些责任,比如父母。

10年过去,其实他们的生活和思维基本没有太多的变化,而变化才是社会的主旋律。我是希望他们能够跳出三界外,换一个生活方式或者换一个视角看这个世界,也许会有更多的变化和惊喜。但是人是不喜欢变化的,而且已经适应了,如何改变呢?

周五早上起来,依然下雨,起得很晚,去了上海自然博物馆,带红领巾的小朋友充满了博物馆。其实里面的陈列品并不丰富,而且动画和现代科技手段也不高明。也许是我去过很多国家的博物馆,眼界被抬得太高了。观赏的路线设计也非常不合理,一层一层之间的连接也毫无逻辑,不知道是按照时间轴还是按照地理轴,总之,上上下下转了几个小时。唯一新颖的地方是了解了上海地理的起源,和了解了上海未来地理的发展。

下午的时候,昨天见面的朋友陪我去法租届转转,凄风冷雨,路上行人寥寥无几,有的几个都是年龄很大·的老头老太太。上海这几年大力控人,人口出现净流出,从统计数据上看,人口年龄偏大,加上创新不力,成本高企,未来发展赶不上深圳,北京是个大概率事件。

晚上和朋友吃饭·,我问他来上海这么多年,即使单身,为何没有买房,把父母接过来,他沉默不语,很多年以前我就知道他的梦想是“诗和远方“,每年要花费3个月到世界各地旅行,这也就是他不结婚不上班的主要原因。会耽误他旅游。有一种人其实喜欢的是无拘无束的生活,或者说根本不想承担除自己爽以外的任何责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人各有志。有的人是年轻的时候选择诗和远方,到一定的年龄就发现”诗和远方“成为唯一的选项了。

酒过三巡,他居然赞赏起我们认识的另外一个朋友,说他结婚的时候,外婆给了500万,羡慕的说: 有钱家庭就是好,另外又说他和现在的韩国女朋友前几年在韩国汉城买了一套房子,现在已经增值200万了。其实这么多年在上海,只要稍微努力一点,赚个500万,也不难嘛。相比他的“诗和远方“,对于他赞赏有钱人,不知道他怎么想,反正我是愕然了。

傍晚我回到酒店,等待大部队的到来。

先敲门的是小张,他毕业才3年,回到老家长春,进了长春甚至整个东北唯一值得去的某外企汽车厂,这两年已经和青梅竹马的女朋友领证结婚,买房买车了,本来我以为他的人生就此可以看到终点了,高枕无忧,一成不变,不过来了以后,他告诉我他已经把户口落到成都,而且已经在重庆找人代持了一套房产。随便几句聊天,看来他这一年的变化是巨大的,完全成为了一个一个全心全意的房地产多军,并且已经动员了家里所有的力量,包括老婆,父母,丈母娘,本周末还要去重庆实地跑盘,这种行动力,远远超过我的想象。只要按照他的计划行动,赶上中国千年一遇的房地产大爆发,10年以后,成为多房的富人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我是非常欣慰的。看来他并没有在长春那个舒服的环境中浑浑噩噩的混日子。而且行动力超强,这样的人想不成功都很难。

晚上11点过,大部队都纷纷来到。我们租了两辆车,最后大家一致决定去吃烧烤。我们到达烧烤店已经是半夜1点了,大家一年没有见面,聊了很多,每个人都有一些变化,有的换工作有的换地方,有的晋升了,有的结婚了,有的生小孩了,好几个都在成都,上海,深圳这样的一线和强二线买房,稳定下来了。总之都是向好的方向发展。

周五的早上,全部人马(包括上海本地的)都到酒店大堂集合,我们开车去西塘旅游,虽然不下雨了,但是天气依然很冷。在去西塘的路上,我们在一处稻田停车,金黄的稻田,有个深圳的同学,拿出无人机,拍摄了一些视频。

我们在西塘订了一个名宿,是一个9间房的小楼,已经被改造成名宿,我们放下行李,走路去了西塘里面参观,其实西塘不大,也基本上和其他水乡比如周庄等一样,当年碟中谍4就在这里取镜。

晚上我们在西塘的一个饭店吃饭,天黑得很早,到下午4:30就暗下来了。这时候自然光和星星点点的灯光照亮了西塘的小桥流水。灯光的倒影,增加了不少情趣。

吃过晚饭,我们回到名宿,在客厅里面摆上桌子,一部分的人打“王者荣耀”,另外的打扑克牌。其中大家沟通这一年每个人的改变,对于职场发展,房地产走向,等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其实这才是我觉得大家最期待的事情,一晃几年,毕业以后,各奔东西,能在一起交流,是非常幸运的事情,这个世界,选择远远比努力重要,所以首先是要选对城市,选对职业,选对配偶,其次才是不断朝着既定的方向努力。这一夜大家很晚才睡,不知道大家睡梦中有没有想象自己20年后的情况呢?

周日我们起得很晚,吃过早点,我们踏上返程,中午时分达到上海,在一个餐厅上海本家菜吃饭。这次来上海我在“和记小菜“吃过两次,在”园苑“吃过一次,菜品是不错的,服务和很周到,只是和记小菜里面吃饭的基本上全部都是上海的老头老太太或者说是上海本地人聚餐的场所。中老年人特别多。

下午我们坐渡轮从浦东出发,过黄浦江,来到外滩,这里四面环顾,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面貌一览无余,对面浦东的高楼林立,著名的中国豪宅,汤成一品就在环球贸易大厦旁边,江景豪宅,估计未来几十年都将成为中国豪宅市场的标杆。据说目前的成交价格在32万一平米。从05年开盘的10万天价到现在的32万,300%的涨幅百分百来看,当然是跑不过普通住宅的,但是由于面积大,总价高,所以总增幅还是巨大的。

走到苏州河,有无人机的同学拿出无人机,上到400多米,拍摄了一张上海的全景照片,非常震撼。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上海已经成为世界一线大都市,堪比纽约,东京,巴黎。可以预见,只要中国继续发展,未来上海超越其他国家大都市,成为超一线都市,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也许10年,也许20年。

其实中国这么多年发生的剧烈变化,生在其中的我们感觉不深,就如我几个朋友说的,几年不去上海,或者深圳,再去的时候,就会被这些地方的发展所震撼。比如深圳湾几年前还是一片空地,现在已经高楼林立,高科技企业的总部纷纷落户于此。晚上在滨海休闲道上两边看去,一边是以福田核心区,平安大厦为中心的金融高楼区,一边就是深圳湾,春茧为中心的高科技高楼区,虽然现在来看,还比香港的维多利亚湾的高楼少,但是未来10年,深圳湾一定会变成高楼林立,晚上点点灯火,就是两个维多利亚湾的景象。

光阴似箭,南门聚会,一晃就是两天,大家依依不舍的离别,带走了对未来的期望和憧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留在记忆里的照片,和无人机拍摄视频的剪辑。我相信:在国运昌盛的大背景下,三观正确的南门兄弟姐妹,只要坚持正确的选择,城市,职业,房产,家庭,未来一定会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到时候,我们的下一代就真的可以为了兴趣,而不是为了生计,去读一个博士了,真正做点有价值的研究了。

Comments off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小时候练习书法的时候写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取自唐朝韩愈的《进学解》. 大概意思是说,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但它却荒废在嬉笑玩耍中,事情由于反复思考而成功,但它却能毁灭于随大流。

中国的道家思想和西方的青教徒都极力推荐勤奋。中国就有: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等鼓励勤奋的成语。

但是,光有勤奋是不够的,甚至勤奋远远没有选择重要。这是因为:
1: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风口的力量远超个人的力量。
2:聚集效应越来越明显,顺应聚集才是顺应时代。

世界社会在工业化时代前的几千年,发展是十分缓慢的。偶尔出现大的变革,往往都是伴随着改朝换代的革命,对于个体来说,即使看到这种趋势,也无能为力。而21世纪以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会的变革速度变得极快。在新兴领域,比如互联网,工业自动化等,几乎是10年就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样快的变革中,个人看清楚大势,做风口上的猪,就是选择远比勤奋重要。

21世纪,人类社会最大的两件大事是:1:科技的进步。2:中国的城市化。如果按照这个定义,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然要做的就是在中国的核心城市,从事科技事业。

1: 选择国家。
无论留学与否,人生工作的这几十年,最重要的就是选择国家。
对比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中国这四个可能的选择:
美国消费市场巨大,人均收入高,经济增长能够保持在2-3%,在科技创新和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个人消费领域有不少的机会。而且地域辽阔,移民众多,是可以创业,也可以生活的地方。但是美国是个开放的社会,世界各地的精英很多都来到美国发展,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法律制度完善,很难有超过平均利润的机会。
欧洲是昨日黄花,虽然西欧的少数几个国家,德国,瑞士还能保持很长时间的高水平的生活,但是大多数国家的近况堪忧:人口老化,白种人出生率太低,靠近中东地区,导致大量穆斯林移民,过度的福利社会,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导致哪个种族人口多,就有发言权,加上单个国家太小,虽有欧盟,但是各个国家发展极度不平衡,种族太多,历史问题很多,社会发展极其缓慢,年均0-1%的增长率。不仅机会少,而且主流社会并不包容和开放,非常不适合发展。

从人类迁移的历史角度看,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其实都是人类走出非洲的道路上最后几个被人类征服的地区,其实这个过程现在还未结束。人类还没有覆盖这两块土地。两国的特点都是地广人稀,都是前英国殖民地,由于西方工业化的领先优势,两国人均生活水平都很高。而且都采取了宽松的移民制度,两国的人均收入相当于美国的80%左右,但是由于人口太少,市场很小,加上人口密度太低,在当今社会这种以创新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格局下,逐渐失去发展的动力。也就是两国都适合于退休养老,不适合于工作和发展。

21世纪人类最重要的两件事在中国同时发生。1:科技进步。2:城市化。加上中国世界第一的人口基数,超过30年的高速发展,高效的政府结构,勤奋好学的人口,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未来30年,甚至更远,很多机会会在中国涌现。目前来看,中国还有不少问题,但是未来发展是肯定的,各种事情一定会向好的方向高速发展,在发展中,各种问题会得到解决。

所以作为个人,最好的选择就是:要么选择在美国的东西海岸从事高科技,要么在中国的一线城市从事高科技。

2:选择地区
过去的4百年,由于海权的兴起,几乎所有发达地区全部在海边,美国的纽约,湾区,澳大利亚的悉尼和墨尔本,日本的东京等。如果看澳大利亚就更加明显,所有城市都沿着海岸线建立。

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城市都沿着江河湖海建立,而改革开放的这30年来,沿海地区的海权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已经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大的经济圈。以前计划经济时代的发达地区,东北,西北都在这场长跑中逐渐落伍。

未来的社会发展,海权的优势将会逐渐减弱,科技创新将会逐渐发展,但是路权,比如通往东南亚,和欧洲的铁路和道路,除非科技发生重大变化,比如马斯克的真空高铁或者成本低廉的个人飞行器的出现,否则海权很难被路权所动摇。但科技的发展会逐渐取代部分海权。

所谓科技无外乎就是人的智慧的聚集和碰撞,这种竞争的优势一定是发生在人口密度很大,人口素质很高的大型城市,比如当今的一线城市北上广深。而这种聚集的优势,就如滚雪球一样,会越滚越大,优势一旦形成,会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除非巨大的外力,比如战争的破坏。

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交通,通讯发达带来的结果,并不是人口向不发达地区的田园迁移,反而是人口向核心城市聚集,人口只有在高密度,高频率碰撞的前提下,科技创新才有可能。这个趋势在过去几十年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显现,比如纽约,美国湾区,日本东京等地。未来中国也必然走同样的道路,即:人口继续向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聚集。

而且这几个地区已经有效的利用了自己的先发优势,在科技创新上大力投入,加上已有的海权优势,可以遇见未来的几十年,还将引领中国的发展。

寻找发展的人口必然还将向这几个地区聚集。人口的密度很可能超过人们的想象。

Comments off

投资与买西瓜

我是在西安读的大学,西安夏天很热,那时候西瓜都是在露天西瓜摊上面摆着卖的。

吃西瓜,当然要挑红的,甜的。如果买一个西瓜,没办法看里面,如何挑选呢?

1:西瓜摊的老板都会摆上一两块切开的西瓜,让顾客看到里面通红的西瓜。
2:很多人只买一块吃完,西瓜皮就丢在傍边的竹篓子里面。

我在同学中是小有名气的挑西瓜高手,只要我去挑,基本上都能挑到红的,甜的西瓜。

其实我根本没有挑西瓜的本事。我的方法非常简单:那就是利用概率。办法是:
1: 看竹篓子里面的西瓜皮
2: 看正吃瓜群众手上的西瓜
只要这两个地方的西瓜是红的,那么在卖的西瓜是红的几率就很大。红基本等于甜。
这时候我就可以拿着西瓜拍来拍去,炫耀一下挑瓜技巧,最后挑一个长得帅的,又大又园的西瓜。

其实,投资也是一样。
1: 在一个信息公开的市场,永远不要认为你比别人都能找到更好的投资。
2: 只有满地是红色西瓜皮的时候(傻瓜都能赚钱的时候),你才能赚钱。

Comments off

优良的债务

债对于传统的中国社会来说,是一件非常不好的事情。以前电影里面就有某农户欠了地主的债,不得不长期在地主家当长工的例子。总之,就是欠债越少越好。这种农业时代的老旧思维,在现代信息和工业社会早就过时了,特别是2010年以来,中国社会进入资产投资回报膨胀,远大于收入增加的时代,通过债务控制优质的资产,在通过资产的升值,债务的贬值,获得收益,成为一个人财富的主要来源。

1. 债是人字边加一个责,就是人要负责。责任是一个成年人一生必须面对的东西。很多人不愿意欠债的主要原因是不想承担责任。
2. 债,是杠杆。优良的债务是抵御通货膨胀和实现财产增值的利器。没有低息债务,就无法抵御高涨的通胀。
3. 即使现在大多数城市里的居民已经可以通过买房贷款,来借债,通过信用和信用卡来消费借债,但是国人的债务/资产比依然很低。大多数人低于50%。
4. 直到2000年,多数中国人还是没有任何欠债的渠道。
5. 房贷和孩子都是优良的债务。

绝大多数人的债务/资产比只有在买首套房的时候,才能达到70%,以后就再也不可能接近这个值。甚至买过多套房子以后,连50%都很难达到。加上限购,现金流等约束条件,很多人的资产到了3,4千万就很难突破了。
另外,过去30年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绝大多数人的孩子只有一个。
可以说,限购限贷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大多数人的债务/资产比很低,无法利用杠杠,实现快速的致富。

1: 购买房产,买的不是房子,而是房贷。
稍微有一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会明白,在一个资产价格由于人口聚集和通货膨胀不断上涨,负债由于通胀不断被稀释的市场,最好的致富方法就是欠债,越多越好。
只要掏出30%的首付,就能获得70%的贷款,而控制100%的标的。21世纪上半段,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两件事情,一个是中国城市化,另一个是科技的革命。 中国城市化:人口的向大城市的聚集,导致的住房需求激增,房价一飞冲天。而通货膨胀和收入增加,导致贷款的数额相对于收入不断被稀释,资产不断增值,而负债不断贬值就是房东富裕的根本原因。
一套一线城市1000万的房子,首付300万,贷款700万。负债/资产比:70%
5年后,房子1500万,余下650万,负债/资产比只有:43%。
由于一线城市房子限购,第二套1000万的房子,需要首付700万,只能贷款300万,负债/资产比:30%。加上第一套房子,两套房子,最多50%。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资产升值,负债实际数值的减少和通货膨胀带来的减少,负债/资产比都将迅速下降。

通常在偿还房贷几年后,通过过桥贷款还清贷款,俗称截断,再通过红本抵押的贷款,也只能贷到评估价的70%,而评估价只有市场价的90%,也就是贷款最多只能贷到资产的63%。负债/资产比也无法再超过70&。

在经济发展,通胀隐患,资产升值的大背景下,买房不是买房,而是合理合法的手段,买到低息的债务,而一线城市的房贷几乎是一个人能买到的最大额度,最优良的债务。

一个孩子25岁前是债务。25岁以后就是资产,优秀的孩子25岁以后就是优良的资产。很多人说养孩子很贵,一个都养不起,还有的干脆做丁克家庭,没有孩子。这些全是本末倒置,目光短浅,及时行乐的观点。

小时候,我去奶奶家玩,奶奶给买了两个苹果,一大一小,我跟奶奶出去买菜,结果在我出门的时间里,表弟过来玩,就把大的苹果吃掉了,我回来以后伤心欲绝,从此以后任何有选择的东西,我都先拿最大的。
人类的进化和发展历史,一直都是稀缺的历史,吃的不够,住的不够,资源不够,几乎从来就没有丰衣足食过。人类基因里面就是认可:即时享受的。

假设有一个销售人员,向你销售一个长期的投资,前25年,只有支出,没有回报,25年以后,也有很大几率回报率平平。你会投资吗?绝大多数人把孩子想成一个负债,头25年不断的支出。由于人类天生的及时行乐的天性,几乎没有人会这样投资。

风物长宜放眼量。实际上的情况是25年以后,孩子是有可能带来巨大的回报。而且这个回报部分是你可以控制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投资孩子无异于一个天使投资,而且这个天使还可以参与公司的运营。
1) 现在的投资,私立学校,各种昂贵的兴趣爱好的花费,25年以后都会无足轻重。
2) 孩子是唯一能留在这个世界上的种子。没有这个种子,无论个人的成就多么伟大,个人是多么大的参天大树,就会淹没在历史的滚滚红尘里。

Comments off

如何做一个孝子?

中国有句俗话: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行为,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的表现。这里的孝一般有两层含义:孝顺和孝敬。孝顺指对父母权威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而孝敬主要是指在金钱上和精神上反哺父母。

过去几十年,中国迅速从农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和信信息社会,农村人口迅速向城市聚集,工业化,信息化,整个社会发展的飞快,社会制度不断变化。可以说每隔10年,整个社会就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人类的思维模式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人类的寿命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延长,一个世纪前,只有区区40年,半个世纪前,只有60年,现在发达国家已经超过80年。而人类的大脑认知过了30岁以后,就很难发生根本的变化,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变化越来越难,也就是说中老年人的大脑对于世界的认知,已经完全赶不上时代的变化。今天社会的发展导致年龄差别10岁的人对于社会的认知简直和过去两代人一样。在城市化,信息化的剧烈变化中,如何处理好相差30年(3代人)的父母的关系呢?具体说:如何尽孝道,而不丧失自我呢?

摒弃孝顺,坚持孝敬。

1:完全摒弃孝顺,坚决按照自己的意见行事,走自己的路,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50年代前出生的中国人,全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吃的是国有单位的皇粮,在改革开放以前,国企长期压抑,沮丧,贫穷的环境中生活,基本磨灭了他们年轻时的希望和思考能力。对于现代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而这些错误的意识,潜移默化的灌输给了70年代,甚至80年代出生的后代,
50年代前出生的人的特点是:工作鄙视链: 国有大学》国有研究性事业单位》国有经营性事业单位》国营企业》外企500强》私企》下海创业(没有任何保障,风险极大)。
花钱习惯:一辈子花钱没买过垃圾袋,全是用的买菜送的塑料袋,即使这些塑料袋漏水,很小,不规则,非常不好用,而垃圾袋只要几毛钱就能买一个,一天也就用1个,他们依然舍不得。
所有家里的剩菜他们会收入冰箱,加热以后第二顿再吃,如果还没吃饭,继续放入冰箱,第三顿再吃,直到全部吃完或者腐烂为止。
贷款借钱:他们从来没有借过一分钱,认为银行的利息吃掉了他们的积蓄,即使房价涨上了天,他们住在我巨贵的大平层,依然不相信银行贷款的力量。也完全无法理解通货膨胀带来的纸币贬值。
这些错误的习惯和思维方式,影响到他们70后,80后的子女,直到再下一代,90后,和00后,这种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才逐渐的消失。

2:尽可能在金钱和精神上反哺父母。
50后的父母最大的特点就是,虽然一辈子没有赚什么钱,但有自己的退休金和医保的,这一点上,70后和80后是非常幸运,无需在金钱上给予资助。但是由于退休金非常少,很难应对突发事件,比如重大疾病。后代可以准备好了一笔家庭(包括父母)应急资金,专门应对重大变故,比如疾病。这是一笔可提出的长期投资,比如放到房产里面,需要的时候,拿去银行贷款,抵押出现金。
子女离开以后,父母很孤独,没事多回家看看,不能回家的多打几个电话,电话里面多讲讲自己事业上,人生上的成功。偶尔说一次失败是可以的,但千万不要像祥林嫂一样喋喋不休的说自己混得不如意。有些事可以说,但不如意的事没必要和父母说,简单的唠唠嗑,谈谈高兴的事情,光宗耀祖的事情。让他们高兴高兴,否则打电话干嘛?

作为一个成年了,已经是独立的人了,要对自己负责了,还要对父母的住房,健康和心情负责。这才是孝的核心,而且我发现,越远离孝顺(顺从父母意愿),就越能孝敬(金钱和精神上给予父母反哺)。

Comments off

工厂管理难吗?

工厂并不比其他类型的企业难管,比如IT公司,金融企业等等。实际上,应该更容易管才对。

现代管理科学起源于工厂管理的。所谓科学管理或者管理科学就是起源于福特汽车公司的流水线方法。在过去150年里,除了最后的20年是信息化时代,前130年都是工业化时代,具体的说就是大规模流水线化的生产时代,所以很多管理理论都来自于流水线化的工厂管理。甚至最新的软件开发/互联网领域也采用工厂管理的理论:比如最近10年流行的精益创业(快速迭代,小步快跑)理论就来自于精益生产(单件,小批量生产)的概念。

1: 工厂管理主要分为几个模块:生产计划管理,生产现场管理,质量管理,物料和采购管理,设备管理。每一个模块都有成熟的管理手段,比如JIT的生产计划,5S的现场管理,基于统计分析理论的质量管理,基于精确预测的采购管理,基于伙伴关系的采购管理,基于预防为主的设备管理等等。

2: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工厂没有一定的管理模式,所以很多管理菜鸟或者咨询公司滔滔不绝的讲述众所周知的高大上的理论是毫无实际意义的。 工厂管理人员有自己的KPI考核指标,他们的行为基本都是围绕着这些KPI的指标转,而不是外人雾里看花式的评价,比如某些小型工厂看上去比较混乱,员工串岗现象严重,可能就是管理人员故意而为,实行单元化生产的结果,即员工没有固定的工位,以一个小组完成任务为核心。所以很多“管理大师”的文献可以作为参考,但是不一定适合你的工厂,比如6sigma在美国和中国基本都没有成功。

3:中国的工厂管理水平其实并不低,肯定是远远高于报刊杂志上说的水平,(懂的不说,编辑不懂,瞎说,比如:德国都工业4.0了,我们还工业2.0之类)。中国比美国的工厂管理差别并不大,很多方面其实更好,比如绝大多数工厂的5S其实做得很不错,数据化,精细化程度都很高,同工种的员工效率远超美国)要不然为啥中国成为了世界制造中心呢? 世界各地“先进”工厂里能做的东西,中国肯定可以干。

4:工厂管理领域,每10年就有一个“新”理论,从80年代的TQM,到90年代的精益,到00年代的6sigma,到10年代的工业4.0。我的看法就是没必要赶时髦,工厂也好,政府也罢,绝对无需拔苗助长,上一些自动化,机器人之类的项目,顺其自然,等你的工厂由于市场竞争的需求,比如降低成本,需要做自动化的时候,你自然会去做自动化。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面,自动化的效率虽然很高,但是弹性远低于人,非常不利于精益生产推荐的单件小批量生产,所以人和机器各有利弊。

5:精益生产的基本理念是好的,很多工厂不惜血本,请专家,全体动员,搞来搞去,但是效果不好。其实主要原因是没有考虑到基层执行人员的人性,激励体制没有跟上,比如对于一线工人实行计件制度带来的效率提升肯定大于现场优化和产线平衡之类的精益生产改善。又如对于职业经理人实行承包制度带来的节约远远大于让他实行精益生产节约下来的钱分一部分来的好。 工厂,特别是一线执行层面的员工,通常需要非常直接的管理手段,远远比花大力气培训,洗脑管用。要发动一线员工的积极性最好就是把提高的果实分给他们一部分,有了这个作为保证,再给与必要的精益生产的理论和实践支持,就完美了,一线员工只需要知道干这件事的好处,具体去执行,而中高级管理人员设计制度保证执行就是非常好的模式。

6:工厂管的不好主要是人性管的不好。

Comments off

谈钱,别谈感情

田姐是我管的上一家公司的同事,做了很多年的现场管理,为人很有原则,自控能力很强,和我的世界观比较相符,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一线现场管理的人才。我来这家公司以后不久,就把她也挖来,很好的补充了新公司管理和人事方面的短板,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远远高于公司给她的报酬。

有一天,田姐来我办公室找我谈话,说:她手下有几个员工,现在哪怕她多分干一点点事情都要钱,没有一点积极主动的态度。

我思考了片刻,反问道:你喜欢我们公司现在的样子还是上一家公司的样子?

她说:当然是现在这家公司的样子。这里我们是计件的,非常公平,没有人有意见。上一家公司在制度上是大锅饭,而主要靠宣讲大道理(打鸡血),人浮于事,溜须拍马,互相推诿遍地开花。

我说:计件制度的核心就是按劳分配。既然这样,计件工作以外的事情可以分为两种:
1: 职责所在,必须无奖金的完成(这些工作的报酬是包含在基本工资里面的,已经给了),比如每天的5S整理。每周的汇报,必要的KPI等等,只要在岗位职责上注明,那就必须执行。特点是,每个人都必须完成。干得不好,主要的管理手段是罚款。
2: 超出工作职责的部分,这部分主要靠计件制度来按劳分配,既然是超出工作职责的部分,就需要给予一定的金钱激励,而且最好是激励大小直接与结果挂钩。比如你让一个人帮你办事,但是没有好处,即使这件事办了,也可能花很长时间,结果也与预期差别很大,或者对方永远觉得你欠他一个人情,即使你觉得已经还了很多次。

所以,你要求手下办的事情,先看看是上面的哪一种,只要是第二种,你就放心的标价,并且按照结果给钱。这样,同样的工作,结果好的,奖金不同。这样就是非常合理和公平了。

没好处的事情,即使对方一时做了雷锋,也不可能永远做雷锋。在公司里面,千万不要谈感情,你,我,大家都是给公司打工,出卖自己的脑力和体力换取金钱和经验。所以只谈实惠,不谈感情是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结果最好的办法。另外,你作为管理层,永远不要让雷锋吃亏。

我花了很久的时间才把这个理念贯彻下去,制度理顺,取得了巨大的效果,既然有效,就按照它的原则去办理吧。

记住:作为公司管理层,和员工只谈钱,别谈感情。

Comments off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成功去吧

你有没有想过,自己的一生很可能碌碌无为?

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有梦想,比如成为著名的科学家,即使拿不到诺贝尔奖金,也要成为著名教授,著书立说,作出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的科学研究。或者成为政治人物,影响国家甚至人类的发展,流芳千古。或者成为体育明星,奥运会上获得金牌,世界纪录几十年无人能破,或者成为企业家,富可敌国。。。高尚的,要造福人类,利己的要扬名天下,实在不济,也要赚得钵满钵满盆盈, 最少要在县志上留下名字,让后人能够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XXX这个人生活过。。。

可是残酷的现实是,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在这个世界上走了一圈,有后代的,除了在一块小小的墓地上留下一块墓碑,自己的几个家人逢年过节纪念一下以外,没有在世界上留下一点点印记。没有后代的,甚至有的人匆匆的走过,连一块墓碑都没有。几十年过去,没有人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一个人生活过。 或者是,这个人的这一生,和时间的所有生物一样,无外乎为了基本的生存(几口饭吃,几间房间)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换取微不足道的报酬,本质上和动物一样,对于这个世界来说,可有可无,无所谓。

人的一生很可能都是碌碌无为的读过的。这。的确是一件让人沮丧的念想。

科学家考证,全球的人类的共同祖先是大约6万年前在非洲的一群智人,他们的后代从非洲出发,以每年大约4公里的速度,向世界扩散,这个过程,时至今日还未结束,比如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和加拿大的大部分领土,依然还是人迹罕至。 而这些人每一代,在扩散的过程中,绝大多数人是没有想过上面的这些问题的, 他们只是在为自己的生存和生活的不断改善提高的过程中,一步一步的改变着自己,同时也改变着整个人类。这就如非洲的蚁群在抱团渡河,外面的蚂蚁被水冲走,淹死,只有部分幸运的内核的蚂蚁可以成功登岸。而这些成功登岸的蚂蚁是未来蚁群的希望,它们肯定是无法思念为着蚁群的生存而牺牲的同伴的。

碌碌无为,无法在人类的历史上留下记号估计是大多数人的宿命,但是每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中生存,都会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扮演着各种角色,比如:父亲,子女,经理,工程师,教师,等等,虽然多数人无法改变人类的进程,但可以改变家庭,公司的进程,而在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的工作中,不知不觉地改变了人类的进程。

我们凡夫俗子,不如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画出几个圈子,家庭,工作,朋友。每个圈子都是你自己可以影响和改变的。与其做改变人类的梦想,不如从现在做起,帮助这三个圈子,向自己认可的方向发展。

至于能不能改变世界,或者在别人的脑海里能不能改变世界,其实真没有那么重要。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成功去吧。

Comments off

三个月业余时间,能赚一百万,干吗

我们这里待遇佳,环境好,按劳分配,员工流动性很低。对于不同工种,我们给的基础工资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个初级设计师,基础工资就是6000元,而一个普通车位,基础工资只有3700元,如果加上绩效,加班费等,初级设计室每月可以拿到手的钱过9000元,普通车位只有5000元,每月相差4000元。每年就是5万元的差别。

我们厂有一个设计师,招进来的时候是车位,干了半年,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设计师的基础,加上正好我们需要招设计师,所以马上提拔成设计师,干了两年,现在是设计师组长,月收入近万元。而和她一起进厂的车位,还是拿着5000左右。

我曾经尝试很多次,包括内部师徒制度,培训报销制度等激励制度,想让基础员工,比如车位,手工等年轻人,学习一个新的技能,从而在收入上上一个台阶,而培训一个初级设计师,只需要大家花费业余时间,大约三个月时间,4000元,而带来的好处就是月收入能增加4000,每年能多赚5万以上,而且考虑到未来发展,10年左右,就能多赚百万以上。

但是相应者寥寥,有一两个尝试了几天,就退回来,再也不学了。

一个只要花自己3个月业余时间,4000元钱(公司还可以报销一半),就能在未来人生上一个台阶,10年下来,多赚百万的事情,为何大家不愿意干呢?

1: 打工心态,从来没有把工作当长期的职业。很多沿海地区的工人,普遍的心态就是:这里待遇好,我就干这个,干得不爽,我就换地方,而下一份工作可能与现在的工作一点关系都没有,可能是房地产中介,也可能是卖槟榔的。

2: 缺乏学习的能力,很多人在学校就是混出来的,在国家大力扩招以后,仍然只能读到初中的人,学习的能力和动力都是非常低的。多数人学校毕业以后再也没有看过一本书。这样的生活方式就把自己固化成为一个初级工作人员。由于没有一技之长,或者只有简单的技术,导致长期收入很低,而且看不到希望。

3: 懒惰成性
任何需要自己付出一定努力的东西,都很难做到,不只是学习一个新的技能,甚至跑步锻炼之类的事情,都难以坚持。

有几次,我看几个车位为了1,2百块的奖金差别,互相争执,心理暗想,明明能多赚百万,确为这几个子,浪费时间。

人的区别主要不在身体,而在大脑对自己的控制和对世界的认知。

Comments off

大姐的退休金

大姐在我们厂做普通工人,我没问具体年龄,不过肯定过50岁了,好在我们这里没有明显的年龄要求(歧视),而且工作强度不高,否则她去别的工厂是不可能找到普通工人的工作的。

大姐来自湖南北部的一个农村,边远,封闭,现在老家里还没有手机信号。20多年前和老公一起来珠三角打工,辗转了很多工厂。期间生了两个女儿,还比较争气,赶上国家扩招,都读了一个一般的大学,大女儿嫁得不错,老公是一个台湾人,在珠三角一个台资企业任管理人员。所以完全独立出去,还能时不常给两个她孝敬一些钱。二女儿,毕业以后去上海干过几年,现在在我们厂负责客服和跟单,小头头,白领,月薪到手过万。

大姐拥有所有中国农村老一辈的传统思想,比如只能相信自己的亲戚,女婿等于半个儿子,等等。

她在珠三角打了20多年工,据说省吃俭用存了30多万,由于自己和老公以及两个女儿都不想回老家,所以没有在老家的宅基地上建房。这30多万都存在银行的定期存款里面。当然这样一笔“巨“款,就会被别人惦记。几年以前,一个亲戚,”借“了2万元去做生意,说是可以连本带利一起归还,但是就像所有没有任何字据的亲戚借款一样,这笔钱一去不还,这个亲戚还说:你有30多万,也不差这2万块。搞得现在亲戚都做不了。

大姐这么多年都不相信社保,所以即使以前的厂里,给她买了社保,但是她还是想办法把社保自己的部分退出来。现在由于年级太大,买社保也无法交够15年,所以她在我们这里也是不买社保的。

因为自己干不了几年了,她现在最担心的事情是退休以后怎么办。虽然30万存银行的利息也有一点点的,但是物价好像越来越贵。而且年龄大了看病也是一个问题。虽然有农村医保,但是一病,就需要自己花不少钱。自己这个年龄,只要离开我们公司,马上就无法找到其他合适的工作。

我结合各种信息,给她和她在我们这里上班的白领女儿,出了一个主意,解决她的养老金问题:
1: 她把30万养老钱全部给女儿,同时和女儿签订一个借据。
2: 她女儿用这笔钱作为首付,在东莞或者长沙的某区域(地铁口,有学位)买一套小户型(100万左右),
3: 这个房子的贷款月供,由女儿负责,但是产权归女儿,所以增值部分归女儿。
4: 这个房子由自己负责出租,这个租金就是自己未来的养老金。等自己过世,房子就自然归了女儿。女儿享有这么多年增值的部分。可以卖,可以继续租,可以从银行套现,解决一些急需钱的问题。

我单独找大姐和她女儿吃过一次饭,把上面这个方案说清楚了,以她母女两人的信任程度,这个方案的实施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她读过大学的女儿一听方案,立即表示认可。

现在唯一问题就是:她自己的思维方式需要做改变。这一点我是帮不了忙的。

Comments off

« 上一页 Previous entries « 上一页 · 下一页 » Next entries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