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良老板不给买社保?


我们公司给所有人都买了规定的社保。但这是公司花了大力气教育,威胁,甚至是哀求下,员工才愿意买的。甚至扬言,是你逼我买,我只要离开公司马上就去退保。这是不是和键盘侠笔下无良老板为了压榨员工不给买社保完全不同?

员工为何死活不愿意买社保?

先看看深圳地区的社保缴费规则:缴费数额按照缴存基数*百分比。
社保(医保(个人2%,单位8%),养老(个人8%,单位13-14%),失业(个人0.5%,单位1%),工伤(约1%),生育(0.5%)

首先:总计保险的费率为个人8%,企业22%,法定的缴费率高达30%。
其次:捆绑销售,要买只能全部一起买。比如已经有农村医保的人员,如果要在深圳有养老保险,还要再买一份深圳的医保,双保险变成双保费。
再次:珠三角的工厂流动性很强,很多厂流水线工人的年离职率在30%以上,也就是春节过完,1/3的人不来了,如果要去退保,那么只能退到个人的部分(没有任何利息),公司缴纳的部分(其实属于个人)是不能提取的。
这都是小事,最关键的问题是大家都心知肚明:说好听点叫大锅饭,不好听点叫旁氏骗局。现在退休人员拿的是新的人缴纳的,而且个人缴纳的多少与退休后个人拿到的没有太多关系,由于很多人口流出的地区的社保已经亏空,必须中央划拨才能支付。
最后:人口老龄化,必然导致缴纳社保的人减少,而领取社保的人增加,大家对于退休后能不能拿到社保或者能拿多少都没有信心。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为60岁,所以60年代出生的人口在2020-2030年将退休,而这时缴纳社保金的人口(70年代-00年代)的人口数量下降,养老金将有缺口,目前看缺口的唯一解决方案是延迟退休年龄到65岁。
为了压制买房的需求,限购规定:没有深圳户口的人如果要买房,必须连续缴纳社保5年,中间间断哪怕一个月,要重新开始计算。公司倒闭,你辞职了,你下岗了,社保中断一个月,那就管不了咯。

综合以上:没人会自愿干赔本买卖。社保制度的设计才是员工自发不买社保的问题关键。

上个周末,我在深圳去看了“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感触最深的就是70年代的宝安县大逃港事件。小平同志谈到这次事件,直接指出: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由此,深圳特区的诞生,使广大民众看到了希望,也使“逃港风”骤然停止。当年曾参与特区筹建工作的广东原省委书记吴南生后来回忆说:“最令人感到高兴和意外的是,在特区条例公布后的几天,最困扰着深圳——其实也是最困扰着社会主义中国的偷渡外逃现象,突然消失了!确确实实,那成千上万藏在梧桐山的大石后、树林中准备外逃的人群完全消失了!”

Comments off

谁愿意陪你去旅游,听你唱“一无所有”

不知何时起,年度旅游,年会等所谓“团队建设”活动,变成了一项各个公司必须有的“福利”。年底的时候,各种年会视频满天飞。首富的“一无所有”,杰克马的太极拳都成了媒体炒作的对象。花得起钱的互联网公司可以包下体育场,高价请明星艺人现场表演,场面堪比春晚,花不起钱的小公司就只好自己组织内部员工自嗨了。

为了这些个毫无意义的年会,年度旅游,人力资源部门每年都绞尽脑汁,浪费最少一个月的时间,策划,组织这些活动,到头来还有很多人不满意,内部骂声一片,整个事件没有任何回报率计算,导致浪费严重,简直就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年会,年度旅游等事情,投资回报率计算是非常不划算的。
对于一个自嗨的小公司,年会成本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1: 显性成本,买服装,请人文艺培训,租赁场地,年会当天的饭菜,抽奖活动等,以100人的公司为例,非常节约的公司的费用在20万,也就是人均2000元。
2: 隐性成本,上班效率的浪费,上班时间的活动排练,人力资源部门计划组织这些活动,年会当天不能工作,等等,一个员工平均需要浪费5个工作日,按照每人500元一天的成本来算,每个人2500元。
回报:没有人真的算过年会的回报率。通常人力资源的人非常热衷这种事情,并把这些事情当作一年的主要业绩。但如何培养了团队精神,就永远说不清了。成为一种眼保健操之类的自欺欺人。
比如: 一月份刚刚在台上表演获得大奖的员工,二月领到年终奖就辞职了。
干过企业的人都知道,团队精神就是鬼,谁都挂在嘴上,但谁都没有见过,谁也说不清楚长啥样。德鲁克或者哈佛商业评论说长啥样就啥样。

我建议:如果是超大型互联网,房地产之类可以请得起上过春晚的明星的企业,可以把这个事情搞成一个福利,类似免费的春晚。
其他的企业不妨做一次实验,把年会的预算,每人2000元发放给个人,同时发放2天的带薪休假,但规定其中的一天,必须是自己组织的活动,活动的种类可以是任意的,经费从这2000元里面支出,但先活动,拿出活动的视频才发放经费,但不规定活动内容和预算,多于2000元自己掏钱。少于2000元,多于部分自己留存。。

这时候你就会很快发现:
1: 年会活动根本不用2000元/人,有的活动只花费50元/人或者更少。
2: 各种小组织:比如老乡,老表,男女朋友,麻将爱好者,彩票达人,电影狂人,游戏专家等等远远多于你的现象。
3: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说的明白一点,你那个鸭嗓子,谁愿意听你K歌。点赞的唯一原因就是:你是首富或者是有决定工资权的老总。

我知道是因为我做过这个实验。

最近我们招聘员工,有的人问公司除了工资外有什么福利?我的回答是:我们是私营企业,我们的每一分钱都是大家努力赚来的。我们公司多劳多得,少劳少得,除了国家规定的社保,年假等,我们没有平均主义的福利。大家进公司的第一分钟开始就努力工作,效率很高。同样工作时间,我们这里的收入要高于本地劳动力市场至少30%以上。
我们搞年会,年终旅游之类。如果你有兴趣爱好,你可以自己组织各种俱乐部,但是都是在你的业余时间,用自己的钱来办,与公司无关。

所谓公司就是一群背景,目标,能力,个性不同的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临时组合在一起的一个想象的共同体。
所谓同事就是这个临时性共同体里面临时凑在一起的人。
有些仪式没必要搞得和家族清明节扫墓一样。

Comments off

让年迈的父母去大城市的大平层里养老,而不是买辆二手奔驰回老家相亲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选对城市。

现代基因研究表明人类起源于非洲,世界各地的人类都是6万年前非洲走出来的智人的后裔。

华夏子孙在历史上有记录的大规模的迁移有:
0: 有猜想称我们华夏名族的祖先华夏族就是从埃及尼罗河迁移过来的,大禹治水其实就是治理尼罗河,夏朝的传说其实是发生在古埃及。
1: 秦始皇时期赵陀的军队(有说五十万,有说十五万。为了运输补给修建了灵渠,说明人数众多,后勤补给需求大)南下岭南,秦国灭亡以后没有回去,建立了南粤国。
2: 唐朝时期安史之乱后,唐朝子民从西北地区迁移至长江下游地区。
3: 北宋灭亡后,都城从中原开封迁都到临安(现在西湖边上的杭州)
4: 明末清初,郑成功带领的子民迁移到台湾,以及平定后,大规模的迁移至台湾开荒。
5: 清初的湖广人入蜀(四川)。
6: 清朝时期,山海关内的长城内的汉人北上闯关东。
7 清朝后期,以闽粤地区为主的华人,下海创南洋。
8: 近代,国民党迁移至台湾,上海人迁移至香港
9: 文革期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后来的回城。
10: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户口制度的逐步开放,中国人的迁移更加频繁。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小城市人口向大城市迁移,内地欠发达地区向发达的沿海地区迁移。

华夏子孙也一直在路上。历史上的各次迁移,主要是为了躲避战争,政权更替的被迫之举。进入现代的所有大迁移,都是由于国人为了争取更好的生活,自愿自发的迁移。

我们如果在百年后回头看改革开放后的这几十年,最大的特点就是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的迁移,迁移的数量超过10亿人,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

中国的城市化率,在1982年是20%,2000年时是35%,2016年已经达到57.35%,2018年接近60%。中国城市化率未来必然会向70%-80%提升,比例的提高来自于两个方面:
1: 农村人口的持续减少。(新出生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农村老人逐渐去世)。
2: 乡镇的人口继续向城市迁移。
3: 小城市人口继续向大城市,核心城市迁移。

迁移力是一个人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放弃原生的家乡,迁移到有发展的地区的能力。它包含两层意思:
自身对于新的环境的适应能力(能不能),
对于趋势的把控能力(愿不愿)。
历史上华夏民族从来不缺乏迁移力。改革开放后去除户籍制度的压制后,迁移力更是被释放出来的。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其实是选对城市。
能选一线就不选二线,能选二线不选三线,不能选,只能在老家带着的,属于无奈之举。
选择出国移民的,大概率自己这辈子是牺牲掉了,也许下一代能融入,也许不能,也许两三代以后再移民回中国。

一线城市现在的政策是拼命的关上大门,把人口驱赶去其他地方,这个政策能持续多久,是很难预料的,没有人,就没有经济,就没有发展,无论有多么好的初衷,都无法解决地方政府财政的硬约束。要想财政情况好,必须有源源不断流入的人口。

中国的人口增长的趋势很快就会逆转,人口老龄化,少子化。乡镇的经济必然日落西山,只有大城市的光怪陆离里才能上演“欢乐颂“,小镇上只有麦子地里干活的虎妞。

既然看清楚了趋势,最好就是把所有的资源投入到趋势要去的地方。占上坑。

男人的奋斗是让年迈的父母去医疗条件最好的大城市的大平层里养老,而不是买辆二手奔驰回村里相亲。

Comments off

永久产权的实质是没有持有成本

美国的房子是永久产权,所有的中国人都这么说。绝大部分美国人也这么说。
中国的房子不是永久产权,所有的美国人都这么认为,绝大部分中国人也这么说。

错!

假设你在书店买了一本100元到书回家。当然你有拥有了这本书的永久产权。你想咋办就咋办,上面乱画也行,放到书架上摆放起来也行。而且无论放多久,你都拥有这本书。
但是如果每年还要收你1元钱,即评估价格的1%,不交就这本书必须交还给书店。这还是永久产权吗?

在美国,你拥有房子以后,每年必须向地方政府缴纳property tax (房产税)。它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占2007年的美国地方政府收入的30.1%。美国政府规定房产税支出要主要用于当地的公共服务,包括消防、治安、道路交通、教育、环境改善等一系列内容。

房产税的税基是按照房地产评估值,缴纳比例每个州每年都不一样。对于房产税怎么征收,不同的州有不同的规定,有的按季度交,有的按月交,在加州是每年需要交两次。政府对未按期纳税者,会采取罚息和罚金的措施。拖欠时间越长,罚金越高。当所欠的罚息和罚金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地方政府就可以对拖欠房产税的房产进行留置和拍卖了。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所谓的私有产权实际上是有持有成本的。而且成本并不低。百万美元的住宅,按照每年1.5%来缴纳,也就是每年1.5万美元的房产税。

我国的土地是国家的,在购买城市里的商品房住宅的时候一次性缴纳了土地出让金。土地的使用年限为70年。估计当年出这个政策的时候,谁也没有考虑到地价会如此暴涨。 这就带来了一个大bug。政府只有在卖地的时候一次性赚了钱,但:
1: 所有房价上涨(实际上是地价上涨)都于政府无关 (政府推出共有产权房的实质就是分享地价上涨的红利)。
2: 政府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如果政策调控,房地产降温,开发商不拿地了,那么地方政府的收入将锐减。

过去9年:
1: 洛杉矶评估价每年涨4%,房产税按每年1.1%计算
2: 深圳评估价每年涨15%。
3: 物业费等忽略不计。

持有成本为零的商品才算永久产权。有持有成本的商品的产权只是你能支付得起持有成本的时期。

Comments off

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收入不如小学没毕业的农民工?

我哥们,麻省理工博士,国内最好大学副教授,月到手1.2万。
我工人:小学4年级,月到手1.3万。

场景1:
当年,我刚到美国留学,英语口语很差。第一次到学校实验室,见到一个台湾来的同学,能用中文沟通,简直就像见到救世主。哥们也很豪爽,停下手上的编程,说带我去开心一下。我们去了他在Dinkytown的出租房,他开出来一辆Audi。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开关车门的砰砰的声音,那个声音就好比加了压力的香槟酒开瓶的那个声音。密封做的真好啊。德国质量!
我们去了北部的一个赌场玩,吃了海鲜自助餐,回来的路上,下起了大雪,车内的广播播放着Mariah Carey的歌曲,路上他困得不行,就把车停在高速公路休息区,说:我睡会儿,你开吧。
我憋了很久,说:哥们,我从来没开过车,但是,如果你不介意,我可以上高速试试,请问加油是踩哪里?

场景2:
他硕士毕业后,在本地一家软件公司找到工作,并在公司不远的地方租了房子。有一次叫我去吃饭,说他父母和姐姐从台湾来看他,我没有车,他来接我,去到一个香港姐妹开的中餐厅吃饭,席间,他父母说他们已经移民上海了,并在上海郊区买了一些土地,做了围墙,想在里面盖自己的房子。并给我看了土地的照片。吃完饭,送我回来的路上,他一直说:土,审美一塌糊涂,瞧那个牌坊。

场景3:
几年后,他换工作去了波士顿,然后去了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我博士毕业,父母来看我,我带他们去波士顿旅游,找到他,一起吃饭,我父亲激动得一定要和他握手,说:就想见见麻省理工的博士长啥样。

场景4:
10年前,他已经博士毕业,来到国内这所最好的大学任教。我去他的办公室看望他,他已经当上了副教授。就住在学校东门口的XX嘉园。租了一套房子,一个老婆,两个学龄孩子。我问:你到手多少钱?7000多。你房租多少?1.2万。老婆呢?在家家庭主妇,并教两个孩子。孩子呢?home school家庭教育。不上学。
走到门口,我问:你钱够吗?
没事,我母亲去世了,留下一些钱给我。
我默默的走了。

场景5:
5年前,他来深圳,我开车带他去华强北参观某创业公司,路上很堵车,天气很热,我淡淡的说:其实你来这边随便找一个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当个教授,事情不多,每月到手有近3万,你出去外面挂名,当个独立董事啥的,每月搞个3-5万是毫无疑问的啊。
哥们说:我也不是没见过钱,我的目的是赚钱吗?我希望能改变这里填鸭式的教学,让学生能学到一点真的本事。哪能这样唯利是图。
我不语。

2019了,据说他每个月到手能有1.2万了,也从XX嘉园搬走了,租了附近一个更便宜的房子。老婆依然在家教着两个孩子。

Comments off

以人定岗还是以岗定人

小程辞职了,我很郁闷。

小程来公司5年了,曾经是公司的明星员工,公认的领头大哥,但最近半年,很明显已经没有任何动力了。自己在公司外面接私活,上班的时候私人电话不停,干活不上心,同事的关系也很紧张。大约3个月前,提出了辞职,我找他谈话,发现他去意已决, 加上同事对他的工作态度意见很大,也就没有强留,干到年底,过完年春节后开工就没来了。

他自己说的离职的主要原因是:外面的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翻译:自己干,能赚更多的钱)。

网上说:每个人离职谈话时,都会说出各种各样的借口。但核心就是两条:钱不够和心凉了。真是这样吗?
比如:钱不够?什么叫钱不够?
所有的人都希望钱更多,绝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的市场价值高于现在的收入(所谓怀才不遇),但公司不是学校,没办法为你不用的才能付钱。比如你有单口相声的业余爱好,这个才对于开车床,那是毫无意义的,当然公司不会多付你钱。而且:多数人自己对自身的市场价值没有合理的认识,好比几何所有的人都评价自己的长相高于平均值。
心凉了,也是一个无法量化的指标。啥叫心凉了?无外乎:受到不公平待遇,上级主管是头猪,等等。

说到底:就是自己现在的收入不能和期望值匹配。

离职后的小程还与我们保持联系。小道消息说他自己开公司并不顺利,看好的几个生意也没有起色,接了一些小小的私活,维持基本的生活,收入肯定比不上在公司里面,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我的计划:
1: 再给他一些时间做自己的商业尝试,所有的人都是不见棺材不落泪,不撞南墙不回头,积累一些商业的经验,也对他的人生是一次有益的磨练。
2: 保持联系,未来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合作方式,比如:咨询服务,单个项目结算,一些工序承包等等的方式,让他有做老板的威严,却免除做老板的风险。
3: 如果愿意回公司全职工作,我们可以创造新的岗位:按照他的能力以人定岗。尽量安排一些富有挑战的工作,从日常杂事中解脱出来。

其实公司大到一定的规模,比如100人以上,就有了冗余的可能,可以对于某些人采用以人定岗的办法,为这些人创造一些岗位。

Comments off

为何到手的工资这么少?

珠三角的制造业大多数人(办公室白领和一线蓝领工人一样)都是外地流动人口,来这里只有一个目的,打工赚钱,所以和公司谈薪水都是谈的到手月薪,很多人感觉每月到手的钱远远没有劳动合同上的年薪感觉的那么高。而公司总是抱怨用工成本太高。

下就是一个正规深圳的公司的账本:

可以看出:
1: 收入低的时候社保占比高,个税低,而收入高的时候,社保占比低,个税高。
2: 无论什么收入,个人到手的收入只占公司总支出的60%左右。
3: 公司要支付另外的40%费用到各种其他的账户里面。

公司的社保和公积金支出比例高,这个部分的支出员工看不到。加上新的劳动法让解聘变得异常困难,劳动纠纷层出不穷。制造业的周期性很强,比如出口外销型企业每年大量的订单都是圣诞订单,十月前订单很满,但是十月后,圣诞节赶工结束,工厂也就没什么事情了。

制造业竞争充分,利润不高,通常净利润都在10%以下。对于用工成本非常敏感,而制造业用工人数多,为国家解决了大量的就业。员工,企业,政府都有自己的需求,就形成了以下默许的变通方式。

1: 企业减少固定工的数量,使用临时工,劳务派遣,外包等方式。
2: 企业采用低的社保基数减少社保支出。
3: 采用低的底薪和高额加班费的方式增加用工灵活性(底薪太低,如果没有订单,就没有加班,人员自动辞职)。

刚刚开完的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明显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负担。下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各地可降至16%。加上去年底实施的上调纳税起征点和允许个人减免额度等方法,在降低企业用工成本的同时也增加了个人的到手收入。企业积极性提高,个人消费能力增强,国家税基增加。

我国的人口老化现象严重,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多人口流出和老化的地区,比如东北的社保金已经空转。企业的负担减轻,个人的收入增加,那么国家的收入必然下降,加上房地产调控,地方政府的财政吃紧(包括北京)。如果支出不能显著下降,钱从那里来呢?无外乎:新的税种(东边下去,西边上来),国企利润划拨社保(或者社保转移支付),重启房地产增加地方政府的收入和通货膨胀。

Comments off

牛肉多少钱一斤?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盲人摸象,意思是盲人靠触觉只能摸到事物的一部分,不能看到全部。事实上,就算是视力正常的人,也不能看到大象的全部。看但是没看见。

人的眼睛其实是一个焦距范围很短很小的高速摄像机,在焦段上看到的东西很少。人一睁开眼睛,海量的视觉信号蜂拥而至,为了避免信息过载,眼睛只选择很少的一些东西焦距,其他的信息全部略去,需要的时候,靠大脑图像组合拼接,也就是“看不是看见”,看见主要靠想象。

中国很大,太大了,一个省就比很多国家还大,广东省的GDP就和苏联差不多。如果把中国的城市群想象为一个一个的国家,中国是一个第一世界到第三世界并存的地方,有北上广深这种世界级的发达城市,也有边远地区比如甘肃云南大山里面的穷山僻壤。

和北京对标的城市不是美国中部的明尼阿波利斯,而是纽约,巴黎这种世界顶级城市,和深圳对标的是洛杉矶,新加坡这样的世界级大型城市。

任何按照全国平均(GDP,人均收入)的比较都只能带来错误的认知。

Comments off

在中国,唯一可靠的退休金就是大城市的房租


40年前,国人是没有退休金这个概念的。一切靠单位。退休了,单位要养你到死。
现在,我国的退休金基本可以用两个字描述:双轨。即城里和农村,公务员和企业职工。
城里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极少企业)+个人养老保险金
城里人(公务员):职业年金+个人养老保险金
农村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金(很低)

我国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中,“第一支柱”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二支柱”是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第三支柱”就是个人养老保险金制度。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第一支柱占比74%,第二支柱占比23.1%,第三支柱占比0.29%。
这就是说:接近3/4的中国人退休后的收入来源只有社保的养老金。

如果你经常世界各地旅游,会很快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世界各地的旅游景点的外国人,很多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而中国人中,主要是年轻人,老年人很少。为啥?不是中国老人没兴趣,而是中国老年人钱不够多。有时间,但没钱。或者说社保养老金只能维持基本生活,不够支付出国旅行之类的高消费。

关于社保,很多人有理解的误区,最大的误区就是认为自己的养老金账户里面的钱全部属于自己,比如:多交多拿,自己交的钱自己拿,政府有职责给我涨养老金,等等。
社保宣传里说:退休后领取的养老保险金多少,是直接与个人缴费年限相关。但是有多相关是没有说清楚的。也就是没有一个公式可以计算出来,我现在交了这么多,退休后可以拿这么多,还有缴纳的部分如何跑得过通货膨胀,也是不能问的。

关于社保的缴纳和使用,基本是一团迷雾,但先给出几点核心的概念:
1: 社保的钱不是空气变出来的,现在退休的人拿的钱是现在工作的人缴纳的。
2: 由于中国人口迅速老龄化和寿命迅速延长,拿钱的人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长,同时,交的人越来越少,那么社保养老金的缺口会越来越大。比如:2015年开始,黑龙江等省市的养老金已经空转,政府不输血,无法正常支付,未来这种情况必然越来越严重。
3: 解决社保不足的问题无外乎开源节流。开源就是让交社保的人数更多,基数变大,强制执行,让缴纳的数量更大;或者转移支付(把结余省市的社保钱先划拨给空转的省市);或者国家从财政里面拨款(但政府哪来的钱呢)。节流的方法主要就是长期退休金不涨或者慢慢涨但涨幅必须低于通货膨胀率。
4: 国家会考虑基本的通涨,使得退休金的和通涨的幅度差别不要太大,特别是大米蔬菜等。保证基本的生活,饿不死。但想过得好,比如有钱去出国旅游,那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了。
5: 过去15年,我国通货膨胀率,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3%。实际的通货膨胀是多少?网上多数人认为:10-12%。当然,这个问题和我国的气功一样,是个玄学,信不信由你,信多少也由你。
6: 要保持一定的退休生活水平,就要1:退休金替代率至少70%。2:退休金涨幅要跑得过通货膨胀。替代率就是退休后的现金流和退休金的现金流的比例。退休后的现金流涨幅每年要至少跟上通货膨胀。

如果你相信通货膨胀率超过10-12%,而世界上无风险,而且不需要花自己很多时间研究和管理,投资回报率常年保持高于10%的,看来看去,只有一个,那就是,你懂的。

所以:个人社保缴纳的策略就是:
1: 按照最低限度,缴纳社保,最好在户口以的地方缴纳。主要目的是获得不同城市的房票。不缴是不可取的,多缴也是没有必要的。
2: 把除去必要的消费以外的,所有可以投资的钱,加上最大限度的贷款,全部投入一线(含环一线)和强二线的住宅中。
3: 买一定数量的消费型保险(只是消费)
4: 退休后的消费主要靠房产的租金。由于资产总值不断增长,租金不断增长,这两项合计基本可以跑得过通涨,这是前提。
5: 即使退休也要保持一定的资产负债率,让通涨不断稀释贷款。
6: 租金大于月供的部分就是可以消费的部分。

你退休后去卢浮宫拍照的机票钱是肯定不是你的社保养老金。

Comments off

生命不息,运动不止

35年前,我在长沙市的韶山路上奔跑,父亲骑着他那辆28寸的永久自行车领跑,我从东塘的电报大楼出发,跑到袁家岭再跑回到东塘,来回大约5公里。除此之外,我还经常和同学一起,去烈士公园环湖跑。

35年后,我在深圳的香蜜湖公园外面奔跑,儿子骑着自行车领跑,我从西南门出发,沿着公园外墙,跑一圈,回到出发点,一圈大约3.7公里,然后去湖边拉伸。

这35年中,我居住过很多不同国家的城市,一直坚持健身跑。甚至在旅游的城市也带着跑鞋,有机会就出去跑。没有人逼我,完全是自动自发的,而且多数情况下都是自己一个人,陪伴我的就是摇曳的路灯和一双运动鞋。10年前,有了带有GPS的手机和佳明的运动手表,才有了准确的距离和配速的纪录。
有了智能手机后,我使用过的手机app有runkeeper,运动手表有:佳明飞耐时系列,现在使用华为GT。

有了孩子以后,家庭的琐事越来越多,为了节省时间,我通常是和孩子一起跑,孩子很小的时候,他就滑板车,大一点,他就自行车,再大一点,他就和我一起跑,开始的时候,他跑得很慢,就让他先起跑,我过几分钟再起跑去追他,再长大,就和我一起跑。

这些年,我以这样的配速平常锻炼(不是比赛)的:

我喜欢并玩得比较好的运动有:篮球(高中校队,大学系代表队),游泳(大学校队,100米自由泳最好成绩1分12秒,现在1500米自由泳成绩28分20秒),网球(美国NTRP分级3.5)。我还参加其他的一些运动,比如自行车。单一的运动项目有时会厌倦,所以我每周都是2-3种不同的项目轮换。

我不是专业的运动员,在年轻的时候接受了一些半专业的训练。这些年来,我已经养成了运动的习惯,甚至身体已经形成了对于运动的依赖。如果停止运动,大约2周,我就会生病,比如感冒。

这么多年来,运动对于我来说的好处是:
生理:
1. 保持体型
2. 增强骨骼肌肉功能,延缓衰老
3. 维持精力水平
心理:
1. 提高自信心
2. 培养坚强和不懈的品质
3. 增加抗压的能力
4. 调节情绪
5. 对于自己和世界有更客观的认知

Comments off

« 上一页 Previous entries « 上一页 · 下一页 » Next entries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