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学习的结果就是既不快乐,也没学习

2009年,北京的冬天很冷,我去了一个叫蟹岛的室内网球场打球。在那里遇到一个外国教练,带着4个学员训练,这些学员一看就是那种外企公司高管的夫人。年龄都不小了,估计年轻的时候也没有专业训练过。就是这样一批资质很差的学员的1小时训练课,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让我认识到要掌握任何技能都需要长期,专门,而且正规的训练。

这4个学员都提前至少10分钟到场,全部穿着正规的网球服和球鞋,随身物品比如背包都整齐的放在指定的地方。到场以后立刻开始准备热身活动。训练课是准时整点开始,一分钟都不差。教练员按照制定好的训练计划按部就班的执行。每一个击球,每一次跑动,教练都在旁边大声的指导,学员必须做到位,做不到位,马上亲自下场讲解示范,要求学员重新做。在整个一小时的训练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事情是,有一个学员在喝水休息的时候说要上厕所,结果遭到教练大声呵斥,教练说:你上厕所的这5分钟,要浪费你25块钱,因为你在这里的每一分钟,我都收你5块钱。所以我建议你下课以后再去。

2009年,一小时收费1200元的教练算很贵的了。但我看到的是训练的效果极好。这4个学员,在教练的带领下,已经打得有模有样了,而且球场上的礼仪都学到位了。教练虽然贵,但是训练效果很好,大大的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养成了学员很好的学习习惯。总体来看,就是一个字,值。

游过泳,打过网球的人会知道,这些运动都是技术活。也就是专业训练过的人和业余选手比,水平是天壤之别。比如:游泳出发的那一瞬间,从起跳入水的姿态就知道谁是专业谁是业余。网球发球的那一瞬间就能知道谁是专业谁是业余。这些专业的技巧都是经过长期反复的打磨基本功。

现在很多家长都送孩子参加各种培训,几乎把孩子每周的业余时间全部排满。现在教育培训市场良莠不齐,很多家长自己也不懂,通常是别的家的家长推荐,自己就去了。这些机构中,培训机构对于付费的家长,通常都是按照的客户来服务,自然就不能要求太高,也不能管得太严厉。这就导致教师不严格管束,培训以娱乐为主,美其名曰快乐学习。家长也不太上心,孩子在里面娱乐,家长在外面刷手机。孩子出来,马上奖励麦当劳的一个甜筒。

任何人要在任何领域有所长,都需要常年累月枯燥无味高强度的训练。不仅要有10,000小时的时间投入,还要按照自己的训练结果,不断调整训练计划,让这10,000小时的投入产出达到最大化。即使这样,也不能保证就能超过常人。但不这样的练习,不仅浪费时间和金钱,还养成很多不好的学习习惯。得不偿失。

所谓的快乐学习,素质教育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结果就是既不快乐,也没学习。

Comments off

高考和专业的经济学选择

昨天吃饭的时候和阿姨聊起来,她的大儿子今年要高考,她问我建议她儿子学什么专业。背景资料:她儿子是一个在深圳土生土长的小孩,在一个普通中学的普通班读文科,几年前他就决定不读理科了,太难,学不进去。现在班上成绩中等。孩子倒是很有理想的,想考到省外或者广州好一点的大学。

我的回答是非常简单的:选一个能考得上的深圳市大学的任何专业。
成绩好,上深圳大学,不行的话,上深圳市职业技术学院(已经转为了大学)。无论如何不要去别的城市。

1: 这个孩子的学习算中等甚至偏下,即使去外省,也无法选择名牌(211,985)的大学,考上中山大学或者华南理工大学有困难。

2:大学已经变成一个普及教育,2018年报考975万人,录取近900万人,除非能到好的学校学习专业技术,普通大学的专业都属于普及教育。毕业后还需要在工作中学习职业技能。本科毕业的文科生基本上就是一个会电脑,稍有社会常识,已经成年的普通劳动力。

3: 土生土长的深圳的孩子,未来发展地方必然是深圳,既然如此,除非能上名校的著名专业,比如清华的计算机,人大的法学等,没有必要到其他城市去转一圈,然后再回来。

4: 一个人的市场价值在于他能提供的服务或者产品的稀缺性。名校毕业生在人力市场中提供的价值是不是四年大学学到的知识,而是:长期坚持的毅力,高智商的快速学习能力,富裕家庭的资源支持,这些优势将在找第一份工作时派上用场。名校的这些优势只有在著名外企,大型国企,公务员,医院,学校之类少数一些地方发挥出来。而且绝大多数名校毕业生一辈子也将是普通人。

5: 她家最大的优势很明显不是孩子的成绩拔尖或者智商超群,而是家族的人口数量。10年以后,她家将4代同堂,直系人口数量将超过10人。而且有两代人都是深圳的土著。由于深圳未来几十年内还将继续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口流入,她家最好的赚钱方法是充分发挥人口和先到先得的优势,把这些优势打包变现,比如深圳户口,人际关系,买车,买房,贷款的资格等等。

6: 任何一件商品,人力也好,资源也罢,市场的价格都是由稀缺性决定的。任何国家限制购买的商品都是有市场价格的。比如:北京的汽油车的牌照每年就是3万块钱租金,北京的户口就值54万,深圳的首房首贷的资格就至少值30万等等。我国的高校每年供应900万的大学生,深圳每年流入60万人,但新建商品房的供应只有五六万套。哪个更稀缺,哪个更值钱?如果你是那个有这些稀缺资源的人,何必浪费时间,去另外一个充满竞争对手的市场,用自己的劣势和别人的优势竞争呢?

Comments off

批评要隐蔽,表扬要公开

我们公司人不多,很少开大会,很多沟通都是当面进行,只有每月发奖金的时候,才开一个3分钟的会,总结一下本月的工作,展望一下未来一个月的工作情况,宣布几件事情。讲稿都是事先写好,反复精简,删除了多余的字和词,而且只念稿子。效率极高。
在大会上,通常都有一项是表扬,对于一些特别好的工作,事情或者是个人进行表扬,都是遵循4W1H的原则,就是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物,what做了什么,how如何做的。所有的表扬都会配以相应的金钱奖励,表扬完以后,当天通稿就贴在门口的公告栏,奖金就发到个人的卡上。由于我们的表扬是不会事先通知被表扬的人的,通常他们都会收到一个惊喜,这样就很好的达成了表扬的效果。
很多互联网公司宣讲的是公平文化,比如网上就流传:facebook的扎克伯格和美团的王兴是没有单独的办公室,而是和所有的人一样,坐在一个cubic(小隔间)的。我可以负责的说,制造企业是不可能这样的。主管必须有单独的办公室。原因是两点:
1: 显示权力和威严,保证执行力。
2: 进行一对一的谈话或者进行批评。
我们所有的批评都是隐蔽的,或者是一对一的。从来不会在公开的场合批评。每个人都有自尊,在公开的场合批评,必然导致被批评的人的反弹,甚至可能发生当面吵架的事件,直接影响批评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我通常的做法是:收集好所有的数据,把员工单独叫到办公室,亮出数据或者证据,告知后果,直接批评,然后提出改善的要求和期限。通常被批评的人会很快接受,然后我会简单聊一下公司的情况,利用这次机会宣传一下最近的一些措施,争取让他成为这些措施额宣传员和支持者。既达到了批评的目的,又极大的提高了效率。
有时:批评也可以是无声的。
比如:前不久有一个员工填写了一个采购需求,要买几个鼠标。过了没几天,又有人填写了另外一个采购需求,又要买相同的鼠标。采购原因是:鼠标坏了。我让她把采购申请拍照发在公司的运营管理的群里,然后我问:请把上次买的鼠标用在哪里说清楚,为何么多久又要买。回答到:XXX,XXX,和XXX领用了。
我当然沉默不语。就把采购申请凉在群里。实际上是表达了不满。未来肯定没有人会再次提出类似的要求。
因为大家知道:申请的唯一原因是:新的鼠标是光电鼠标,有人用了以后觉得好用,所以其他人马上丢弃了有线鼠标。
我通知了仓库,回收了这几个坏掉的鼠标,以后谁的鼠标真的坏了,换上这几个“坏”的就可以了。

Comments off

身边的富人(四)你才是老板,你全家是老板

广东沿海改革开放早,自由市场观念强。受香港文化的影响,现在服务业人员见到中年男士,全部尊称为:老板。就好比老北京说的:爷。

改革开放初期,香港台湾人来广东投资,主要是开厂,来料加工,对外贸易,当时劳动力供应充足,价格低廉,吃苦耐劳,只要开厂做外贸,几乎就是稳赚不赔的买卖。而且很多厂子的先期投入其实很低,只要买几台机器(比如缝纫机)就可以开干,也就是门槛很低,利润很高,开厂是个包赚不赔的生意。类似现在的房地产,国家还鼓励。很多在台湾香港的普通打工仔人带着一些积蓄就来到大陆沿海地区开厂,短短时间就发财致富。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种来料加工的生意越来越难做。几个大的趋势:
1: 劳动力人数开始下降,我国2016年后,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开始下降。
2: 年轻的劳动力不愿意进厂。(农民工二代)随便读一个技校或者大专,宁愿坐在办公室做点文秘之类的毫无技术也没有发展可言工作,拿个3千块,也不愿意去生产线做工人(一些技术工种,月入可以过万)。所以工厂招和留工人越来越困难。
3: 税收重,多重收增值税,费用高,五险一金的缴纳比例高达人工总成本的40%(见深圳社保费用一览)。员工到手工资少,工厂支出高,中间人赚很高的差价的现象。
4: 劳动法的实施造成管理困难,上班路上出车祸工厂要负责。想关闭厂子,要赔一大笔钱,很多工厂明明已经没有订单,也不能倒闭,因为根本赔不起那么多遣散费。
5: 很多来单生产的工厂一年主要订单都是圣诞节那几个月,淡季人员不能辞退,旺季也不敢大量招人。所以就用极低的底薪,赚加班费的方式,一旦订单减少,大幅度降低加班费,让员工自动辞职。这种方式导致员工流动率很高,很多工厂开春后,流失率高达80%,也就是一大半的员工就不回来了。当然也就没有什么技术的传承和工艺的提高。

现在东南沿海的小老板的形象是这样的:
1: 分工:夫妻双方,一方是销售,客服和跟单,另外一方是工厂管理,财务和技术。一方管外,一方管内,和谐社会。
2: 资产:所有资产就是厂子里的几台机器和大量的积压货物。厂子是租的,工人是流动的,积压的货物是贬值的。
3: 房子和贷款:规模上不去,很多供应商要求现款交易,先交钱,后给货。但是销售商的帐期可是3-6个月,中间这几个月的时间是要老板垫资的,还要支付工人工资,厂子租金等等费用。所以经济条件好一点的老板家在城里的房子早就抵押给了银行,换取一些流动资金。虽然国家鼓励中小企业发展,但是没有抵押物,哪家银行愿意贷款给你啊。制造业小老板在银行贷款人排名清单上的排名不是最后也是靠后。有的刚干没多久,干脆也不租房子了,住厂里,兼职保安,这样可以监控员工加班不偷懒,没有人偷公司的东西。
4: 车子:通常的汽车都是进口的,越是破烂的厂子,老板越要开好车。你一看自己开着奔驰500的老板一定是200人左右的厂子的老板,账上没钱了,这个月工资还要发100多万,房子都抵押给银行了,全靠这辆车来和你谈赊账。工厂的老板是没有人开保时捷之类的毫无用处的跑车,因为不能拉货,而且下班会发现油漆被挂掉了。心中怨气的工人很多。
5: 穿衣: 20年前广东老板喜欢穿鳄鱼T恤,白色布裤子,右手手腕上挂着一个皮尔卡丹的小包,来说明本老板还是赚了点钱的。这些老板现在都已经倒闭或者退休了。新的老板都是一些农民工干了一些年,加上一些机会吗,比如老板出事了,退休了等,直接拉出来以前的工友,继续接原来客户的订单做起来的,客户都是固定的,只要把成本做下去,就有钱赚,无需再搞些花花草草的衣服。有的甚至是上班下班都是一双趿拉板儿。当然这种厂子无论报价多么低,你也是不能给他下单,他自己都管不好,也就是工厂没有任何管理能力,如何能保证质量和交期呢?
6: 眼神:一个成语:贼眉鼠眼。20年前的老板都是大腹便便,气宇轩昂,眉间满满的自信,满眼无限的欲望。现在的老板:上有各种科长要对付,中间有各种员工要打官司,还有很多客户要赊账,供应商要现金。每天烦心事多如牛毛,不停的思考对策。相由心生,这些老板你和他说话,他总是不敢看你,眼球滴溜乱转,要想啊,前面的谎话要说圆了,不能露馅儿。

下次有服务员尊称您:老板,千万别高兴,在你心目中应该迅速闪过上面这个猥琐的老板形象。简直就是骂人。你才是老板,你全家都是老板。

Comments off

身边的富人 (二) 通往不同富裕层次的道路

按照胡润百富榜,2018年财富总额在20亿的人在中国可以排名进入前1800名。这些人都是上市企业的股东,按照股份的占比和股票的价格,算出身价。这张表里说的都是明面上的财富,不公开的财富是不算的。

我身边的富人都是白手起家,一点一点积累财富,如果把个人财富10倍为一个阶层区分,可以看看他们通往各个不同阶层的道路。

1: 10亿以上。 都是创业成功的大老板比如上市公司的股东。无论公司多大,在没有上市或者卖掉以前,是很难估计个人资产的,而且是纸面财富,无法变现。公司上市,股份就有了定价,可以交易,再过一些年,股票解禁,通过出售交换质押股票的方式。持有一些现金或者其他公司的股份。从创业到公司上市到股票解禁的路可能很长,通常都是赶上趋势的红利。比如90年代沿海地区开厂做外贸以及后来的转型做自主品牌,后来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等。

2: 1亿以上。我身边时没有单靠工资收入能创造这么多财富的。这里的人的财富主要是靠投资,就是利用别人的钱,比如银行的贷款或者投资者的钱,赶上一两次资产的上涨周期。08年后,中国货币超发,信贷爆炸,在信贷规模的推动下一线城市的房价节节上升,10年翻上涨最少5倍,使用杠杆后的投资回报率远超股神巴菲特。无论通过什么途径赚到的第一桶金,比如海归金领,独角兽企业的前50名员工,早年的外贸小老板,如果进行投资,赶上这次资产的升幅,资产即可过亿。但再往上走,就会遇到信贷,限购等诸多的问题,也就是职业房地产·投资人的资产超过1亿以后,再往上走就很困难。要到上一个阶层,比如突破10亿,看来看去只有上市公司创始人这一条路。这些年来公开市场操作股票的回报是很低的,我身边没有炒股能到这个级别。有的人据说炒比特币发财,但都是和佛主一样,谁都听说过,谁都没见过。

3: 1千万以上。这里的人就很多了。主要有小老板,金领,小规模职业投资人,其实都不用太专注,有的几乎在不知不觉的前提下就达到了这个财富规模,比如一线几套房的金领,小型投资基金经理,甚至城市城中村的拆迁户等等。这些人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一线或者强二线城市。也就是他们的财富主要得益于城市的发展红利。比如外来人口和资金的购买力,高薪的机会,快速流动的信息等等。
我身边的人主要集中在这个区域。观察时间长了,就会发现到达这个层次其实不难,但绝大多数人在这个阶层被卡住,无法上升到1个亿资产,总结经验:主要问题就是不能专注,他们会不断的尝试新的财富增长方法,而不是在自己已经尝试过并确认能·赚的地方下到足够的功夫。这就像一个业余的运动员去参加比赛,刚开始能取得一些名次,但只要和专业的运动员一比就知道差距有多大。一个人要从1千万到1个亿,必须要专业化。就是找到一条适合于自己的赚钱的道路,无论是高薪的金领,职业投资人,还是小公司老板,要做的就是不断的打磨现有的赚钱利器,不断的重复,不断的优化,凭借超过业余选手一点的的回报率,坚持10年以上,依靠复利带来的财富也许可以上去一个阶层。

4: 1百万以上。有点个人资产的城里人基本都是这个阶层。有一份工作,不折腾,省下一些钱买入可以增值的资产,坚持几年,资产过百万是非常容易的。
这些人的主要特点就是都是在城市里面,在一线的一套老破小房最少也有300万。而在三线可以到100万,但无论如何,只有把资金投入城市,才能享受财富的增长,城市越发达,资产越大。任何远离城市,或者没有资产只有现金的都在下一个阶层。

5: 10万以上。大量的农民工和城市贫民处于这个阶层。最大的特点就是手上全是现金,但是没有银行认可的资产,也没有什么信用。所有的钱吃光用光或者省吃俭用后又胡乱借钱给别人。最近5年,人工费用跳跃式上涨。只要努力工作,一线城市一个月可以到手可以达到6000元以上,有的更高。很多的工作是包吃包住的,也就是这6000元绝大部分是可以用于投资的。6000元月供大约可以撬动100万的资产,只要坚持投资几年,不浪费钱,资产可以过百万。
这个阶层的人要上一个阶层实际上要改变的主要是思路。要尽量避免以下这些陷阱:
A:花几十万回老家修宅基地上的老宅子(一年最多春节回去几天)。要知道这几十万可是出来省吃俭用打工数年节省下来的。投到老家的房子里,就算完全打水漂了。
B:赌博。如麻将,大量浪费工余时间。其实拿出打麻将的功夫和努力,随便干啥都能赚不少钱。
C:买彩票。花大量的钱购买概率极低的彩票。其实也是赌博的一种。
D:不交社保,没有退休金和基本医保。注意这里都是自己不交的,认为浪费钱。或者一旦离职,马上退保。这就导致了没有养老保险和基本医保,未来要给自己留一大笔钱养老。而自己存钱的速度远远赶不上通货膨胀。
E:借钱给亲朋好友做生意。思维还是一种熟人社会,只相信熟人,不相信合同和法律。借给熟人的钱基本都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话说回来,都是一个村里的人,你要意思去要钱?

中国正在从发展中国家步入初级发达国家。
未来的趋势是:
1: 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
2: 信贷爆炸带来的资产价格飞涨。超发的货币主要通过信贷进入资产市场,而没有进入实物市场,这就是资产价格飙升,而通货膨胀不明显的原因。
3: 城市化进行到下半段,就是大城市化。未来20年,中国只有不多的地区(比如20个中心城市)将继续吸引未来人口的流入。
在劳动力价格迅速上升的今天,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收入差别越来越小,一个维修工人月收入超过一流大学教授并不新鲜。但要靠工资致富是绝对不可能的,试想要通过工资存下1千万人民币的难度,好比中彩票大奖一样困难,即使可以存那么多,在存钱的过程中。,通货膨胀将把购买力稀释掉。

要想富裕:
1: 必须进入城市,城市越发达越好,最好是一线城市。这里有高薪的·就业机会,有各种投资渠道,有千奇百怪的人和他们的需求,有世界各地来到资金和信息。
2: 必须把所有投资投入到城市,享受城市发展的红利。
3: 必须迅速搞清楚投资和消费的区别,比如回老家修宅基地就是完全的消费,一个3毛钱的垃圾袋都省的人会毫不迟疑的浪费30万修老家的房子,这种心态,赚多少钱都会消失。
4: 必须投资。现在是一个财产性收入远大于工资收入的年代。工资的上涨永远跟不上资产价格的飙升。
5: 必须专注,无论是什么途径,都必须不断的精进。变成世界级的专业选手。
6: 必须利用杠杆,在信贷超发,资产价格飞涨的年代,只有通过信贷买入资产,再通过升值后资产取得更多的信贷,来回往复,才是资产指数级别上涨的唯一渠道。也是阶层跃升的唯一方法。

Comments off

教育,学区和人 (二)

美国的住宅每年要缴纳房产税(property tax)。税基就是房屋的评估价格(和市场价成正比),房价高的地区房产税也越高,房产税是本地区的税种,收上来以后,可以用于公立学校开支,所以房价高的地方公立学校的资金充沛,可以请好的老师,而且房价高的地方,家长的社会阶层高,重视教育,所以学生的质量也高。就形成了良性循环。由此给人的错觉是学区房价高,其实是房价高才是学区好的原因而不是反过来。
美国的好学区和差学区的房价差别比中国一线城市还要厉害。比如硅谷中心的帕罗阿图市,人口六七万人,这里的独立屋的中间值房价在300万美元以上,而和它只隔着一条马路的东帕罗阿图市(对,只差一个东字),独立屋的中间值房价不到100万美元。这是为什么呢?
帕罗阿图市位于硅谷的核心区,这里住着谷歌的创始人拉里佩奇,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和很多斯坦福大学的教授,脸书的创始人扎克伯格也在这里置业。这里的生活环境,治安环境好,人均收入高,房产税高,公立学校的学区好。
东帕罗阿图市住着很多墨西哥裔移民,生活环境,治安环境都不太好,房价低,房产税低,学校就不太好,而且学生的家庭环境差,父母很多本身就是非法移民,谈不上重视教育。

帕罗阿图市的一栋3房2卫的独立屋的价格和配套学区(分数越高越好)
2018年房产税:$17,553


东帕罗阿图市的一栋3房1卫的独立屋的价格和配套学区(分数越高越好)
2018年房产税$2,604

我国是没有房地产税的,一旦房子出售了,业主支付的房价分为两个部分,居住部分和学区溢价。学校越好,学区溢价越高,比如在深圳一套一千两百万的房子,其中一千万是居住部分的价格,可能另外的两百万是学区溢价。

居住部分的价格是位置,小区管理,居住人群等等的因素决定的,由于这些因素都很难改变,而且产权受到政府法律保证,所以居住部分的价值是很有保障的。

学区溢价从根本上说,其实是小区业主和子女拼命努力学习的结果。我们可以看两个极端的例子。
第一:2017年北京有一处有房产证的过道,完全不能住人,但是可以“对口师大附中、实验一小前门分校学区”,开价150万。由于这个过道完全没有居住属性,实际上这150万完全就是这里的学区溢价。
第二:假设某学区的学生100%都能考上清华北大,大家可以心理计算一下,这个学区房的学区溢价是多少?也就是读清华北大的门票市场价是多少?稍微思考一下就可以知道,只是好学区(不能保证上清北都要150万),能保证上的学区房,学区溢价将轻松过千万。

我在上一篇文章里面说过,教育的核心是人。一个好的学校是学生努力学习,老师认真教学,教育局领导有方的结果。这三方的利益和目标实际上是一致的。也就是只要学生继续努力学习,老师继续认真教学,学校只会越办越好。作为一个副产品,学区溢价也会越来越高。学区房价只是学生努力学习的结果。

公平,正义是我们国家都目标,这里的公平实际上是指机会公平,而不是结果公平,比如:我国实行的高考制度,就是每个学生高考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绝对不代表每个人都可以进清华。

试想某学区房20年前刚开始办学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这所学校的好坏,但经过20年学生和学校的努力,已经证明成绩斐然,由于学生的成绩很好,学区房的溢价很高。

这时候有人或者有管理机构(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比如很多人想象中的结果公平,例如让所有人都上清华)。忽然剥夺了好学生上这所学校的资格。比如:剥夺帕罗阿图市孩子上本地优质学校的资格,而让东帕罗阿图市的墨西哥移民的孩子来马路这边上学,会发生什么呢?

Comments off

教育,学区和人 (一)

场景一:
2015年,我站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的遗址,穿过平淡无奇的校门,进入一排黄色的土坯房,这就是当年大师云集,人才辈出的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址。我看着人去楼空的教室,当年一个个热血青年在教授的指导下奋发图强的读书场景就在眼前。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失去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的学生和老师,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就只能叫做遗址,留下了空空的教室和抹不掉的历史记忆。

场景二:
2018年秋天,在深圳某著名小学的新生典礼上,校长动情的说的:这里毕业的学生对于这所学校是有感情的,很多人毕业多年都会时常回来看看。他们都是我的孩子。看着他们毕业后的茁壮成长,取得成就,我非常欣慰。

场景三: 1931年12月2日,教育家梅贻琦就任清华大学校长。在就职演讲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的意思是:教育的本质是人,是优秀的老师,也是优秀的学生。学校和学生是相互成就。相辅相成。优秀的学生吸引优秀的老师,优秀的老师教育优秀的学生。如此往复,形成良性循环。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孟母三迁。意思是为了后代的教育,作为母亲的要不断迁移,去最适合子女教育的地方。小的时候,听奶奶说,她小的时候都是读的私塾,那时候是没有公立学校的。

如今有了学区房的概念。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学区房的溢价部分就是家长支付的学费(6年学费的总和)。学区越好,溢价越高。而愿意支付高溢价的家长就是现代的孟母们。学校和学生家长才努力学习的过程中,不知觉的助长了学区房的溢价。这个溢价其实是努力学习的结果。

如果一个优秀的学校,有优秀的老师和学生,被外力拆散。将会发生以下几件事:
1: 这批学生会去其他的学校求学,哪个学校收了这些学生,哪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在不用做任何努力的情况下,就会变好。
2: 收了这些学生的学校附近的房价马上上涨,他们的迁移,就会带动他们去的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校附近的房价。
3: 失去优秀学生的学校,教育质量必然迅速打折,优秀的老师也会离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论请什么样的校长都将无法扭转局面。
4: 假设学生不迁移,还住在现有的房子(学区房)里面,无论换了哪个学校来办学,有这些学生在,这些房子的学区溢价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教育的核心是人。学校和学位都不是稀缺资源,而学校的优秀学生才是真正的稀缺资源。学区房的溢价实际上是学生的质量,而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质量主要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和课外教育。

最近深圳福田多处爆发学位争端,政策的制定者应该首先考虑: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用暴力强拆即不是政策的初衷也将导致惨烈的结果。

望学校,家长,教育局三方深思。

Comments off

身边的富人

这几天整理照片,看到一张2006年饭局的合影。时光飞驰,一转眼13年过去了。这张照片里的人都沿着自己的道路走完了一半,目前主要分为以下这几种:

1: 大老板。 年销售超过10亿,1000多人的工厂的创始人。自己的生活是不愁的,车和吃基本全部公司走账,但是大公司财务很严,而且为了以后上市,要拿现金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买不了深圳湾一号豪宅,拿不出首付。常看上去平还没有公司的一般员工富裕。他们开这个厂已经20年了,从一开始到现在基本都是这样子,厂子的利润全图再投入公司,所有的资产都在公司里面,什么时候才能把钱放到自己的口袋里呢?老总说:也许等公司上市的几年后吧。

2: 小老板。有几十上百人的公司。这么多年,利润有时好有时坏,公司有时人多有时人少。现金流当然是充分的,但是员工,场地租金,各种费用也是刚需,而且国家说了,员工收入要连年涨。反正公司就是自己的,账上拿些钱到自己的账户上是可以的,但自己住的房子早已抵押给了银行。这几年,人工费上涨厉害,公司元老都等着分红,很多时候产品的价格也涨不上去,厂子里面值钱的都是固定资产,比如机器和库存,这些东西,如果公司倒闭,不值几文。但都是花了自己真金白银的。有时候也很焦虑。一次大环境不好,也就直接倒闭了。遣散员工要给钱,房子抵押给银行要赎回,这些都是固定的花销。卖掉厂子里的机器和库存,都不一定够。也就是这么多年打拼,如果不能上市,最后就是为员工发了工资,为国家交了税款,自己也没落下啥。

3: 金领。早年回国的,赶上国家发展,都在高处占上了位置,到手一年税后200个是有的。家里大都有一套或者两套一线的房子,一套自己住,一套出租出去。这个收入孩子可以上国际学校的,每年全家可以去瑞士滑雪,美国购物,出门可以头等舱。但是很多都是50多,年龄大了,马上也要面临退休的问题。如果退休,要维持这种生活是不太可能的。大概率是手停嘴停,一旦不干了,被动收入是不可能赶上消费的,必须要消费降级,好在孩子基本都已经上大学了,过几年也可以自立。只要自己控制花销,后半辈子活着是没有问题的。

4: 囤房的。如果10年前开始购入一线的商品房,这些人资产是很大的,半个小目标是没有问题的。这里的资产都是银行认可的。所谓银行认可就是拿去银行马上可以换到真金白银。但这些人往往都有很大的银行贷款,每月要还的银行贷款就是一笔巨大的数字。虽然身价不菲,早已过了很多人心目中的财务自由的数字,但有的还在上班,赚还贷款的现金流。也有的已经变成了职业投资人,不停的奔波于银行,房客,中介,看房现场之间。他们的愿望就是过些年,卖掉手上的一两套房子,还掉部分银行贷款,上手上的现金流变成正数,就可以退休养老了。收个租也要不了多少时间。但是这些人早已养成了节俭的习惯,而且深入骨髓。有的天天一双趿拉板儿,连一辆像样点的车都没有。家里的那位抱怨不停。

我说的这些人可都是金字塔尖上的那一部分人,远远离开大众的生活,但是这些人在生活中,也看不出比你我普通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甚至生活还比普通人节俭。

厂里的普通工人,如果一个月拼命加班的话也能拿到1万块·,绩效奖金部分是发现金的,这样就可以自己留存不需要交给老婆。有的拿到现金以后马上去买了一份彩票和一包芙蓉王,蹲在门口大口大口的抽起来,彩票当然是永远中不了的,口中愤愤不平的骂了几句,然后露出一丝快乐的微笑:老子的这根烟是砖石的!

快乐就是用老婆不知道的钱买包芙蓉王,蹲在地上抽到爽。

Comments off

管理的主要职责是提高效率而不是让员工加班

员工的诉求是什么?用最少的时间,赚最多的钱。
公司的诉求是什么?用最少的钱,出最多的活。

管理层既代表公司的利益,又代表员工的利益。要让公司和员工都双赢的唯一办法是不断的提高效率,使两个诉求成为一个方向。首先让员工实现用最少的时间,赚最多的钱的目标。在这个前提下,顺便完成公司利润的最大化。

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就是100多年前泰勒提倡的科学管理。既以标准工时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制度。就是一个工作日8的标准产能,以此为基础制定激励机制。举个简单的例子。没有实行标准工时以前,某工序每天8小时的产出是10件,工价300元/天,那么工价就是30元/件或者是37.5元/小时。
经过工程师的计算,按照标准工时,实际上每8小时的产能可以达到10件。这时候,管理层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让员工自愿的提高效率。首先:管理层宣布今天要干12件,按照360元给工资,但不打卡考勤。由于员工不知道标准(正确的工作方式),刚开始员工自愿加班,才能完成了12件,然后管理层给大家培训正确的工作方法,大家自觉的提高效率,开始不熟练,要加班30分钟,几个月后,标准化实施了,效率再次提升,8小时内不加班也能完成12件了。也就是员工不加班,8小时照样拿360元,小时工资涨到40元/小时。在这个过程中,员工实现了以最少的工作时间,赚了最多的钱的目标。公司也实现了以最短的时间,出最多的活,公司节约的费用来源于overhead,比如管理成本,场地租金,水电气等等。

由此可见,管理层最主要的工作不是给员工说些没用的大道理或者打鸡血,而是学会计算并灵活使用标准工时。

管理的核心就是不断使用标准工时的科学管理方法,并不断让利给员工,让员工上班时效率不断提高。极大的满足员工用最少的时间赚最多的钱的需求,大家小时工资不断提高,同时上班时间大家齐心协力,努力把活干好,这样就无需讨厌的监工。公司也省下大量的管理成本,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这样公司盈利上升,也可以给员工更好的工资,进入良性循环。

公司的诉求是性价比高。要实现,应该先提高效率,只增加工作时间而不提高效率。实际上是管理层的懒政。由于没有工作的衡量标准,所以加班就等于多产出,就等于干得多,这是管理的问题。没有核定标准工时。

加班的时间效率很低的,在加班时间胡思乱想或者进行网购,就为了赚加班费是毫无意义并且是有害无益的。

有人会说:蓝领工人是这样算的,白领的基本都是固定工资制度。对于白领工作,可以采用项目管理的思路:1: 强力压制招人的冲动。通常只批准1/3的招人指标(实践表面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很强的). 2:不断找出更好的做事方法,去除内部浪费。3: 极高的项目奖金,远远高于固定的收入。

对于不同类型的人;
一线执行层面的人员的主要驱动就是钱,使用经纪人假设。采用计件工资。
管理人员都是固定工资,配合极高的项目奖金。而且配合很多职务,能力,晋升等精神激励。
管理工程研发的主管要有计算标准工时的能力。没有这个能力是做不了研发主管的。

我认为好的工资制度应该分为三个部分的:
1: 基本工资:买的是955的时间,可以出工不出力。占50%
2: 绩效奖金:是买的出力的那部分,出了力,结果达到要求。占30%
3: 其他的奖金:是买的超出预期的结果。占20%

按照这个思路,白领蓝领的管理都一样。

Comments off

996的工作给996的工资就是合理


网上最近比较火的讨论是互联网公司实行996工作制,即早上9上班,晚上9点下班,(去除吃饭1-2小时),每天工作10-11小时,每周工作6天。
很多人愤怒的指责公司压榨程序员,号称这种工作制度违法等等。一时间这些公司的老板就成了半夜鸡叫里的周扒皮。

当然也有不少人指出只要公司给发996的工资,那么996的工作无可厚非。同时指出如果员工不愿意,可以用脚投票啊,离职就是了。还有人说这个工作制度下,公司的待遇高,能让贫寒家庭的员工段时间内赚到不错的收入,并在“几年内杭州这样的地方支付首付买房买车”。

996工作制度绝非新鲜事。早就在沿海地区制造业实行了30年,是所有工厂默认的工作制度。工厂的招工启示都是:本厂订单充足,加班多。注意:加班多的意思就是起码的工作时间是:996。或者8116(早上8点上班,晚上11点下班,一周6天)。如果某工厂说我们这里实行955(早9晚5,5天工作),将没有一个工人会来这里上班。这是因为:这样的工作只能拿到国家规定的最低的底薪,比如深圳2200元/月,即使是管吃管住,收入实在太低。
对于制造业流水线上的工人,好工厂就是两条:加班多(收入高),不欠薪(准时发工资)。就能招到工人。很多坐在办公室的人很难理解为何被标榜成“血汗“工厂的富士康确是很多农民工心目中的好工厂。
对于工厂里的白领,很多情况下是要支持产线的,产线工作,这些人就必须在场,由于白领实行的是固定工资制度,也就是没有加班费等,所以实际上就是996工时下的固定工资制度,和互联网公司一样。

每个人,无论是清华的教授,还是阿里的程序员,还是富士康流水线的工人来谈工资,心目中都会有两个尺度,一个是小时工资,一个是月总工资。从员工的角度,第一个代表着自己工作的性价比(每小时能赚多少钱),第二个代表着自己每个月到手的购买力(支付房贷车贷和其他各种费用)。

劳资问题层出不穷的关键问题实际上是:劳动法。

比如一家在深圳的外贸企业,每年50%的订单都要在圣诞节前那两个月完成。而其他的十个月只完成50%的·订单。那么比较好的工资制度就是员工在这十个月拿一个保证生活的相对较高的工资,其实工作量很低,而只有圣诞节前后,拼命的加班,同时大幅度提高工作量。由于平时工作量很低,小时工资很高,这样圣诞节赶工的那个月就不可能按照加班1.5倍或者2倍的工资支付。如果强制按照1.5倍工资执行,公司必然按照深圳最低工资2200元计算基本工资。由于全年有10个月没有加班,那么员工10个月的收入就只能是2200元。无法维持基本生活,员工被迫离职,公司被迫倒闭,形成双输的局面。

类似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劳动法根本无法面面俱到。最后就变成一种无法执行,而又经常被别有用心的人拿出来搞事的依据。劳动力市场上的“外派”,“辅助人员“等等怪异现象都是劳动法的结果。

“外派”就是解决企业临时人力需求,不能签订长期劳动合同,遂通过和外派公司签订短期用人协议,实际上就是人力的共享机制,本质上和共享单车或者共享汽车没有区别。用人单位给外派公司,除了给予人力的薪水以外,另外支付10%的费用,来获得随时解聘的灵活性。

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最大红利是劳动力的自由迁移,劳动力完全市场化。在这个前提下,才有了春运的大潮,大量以前穷山僻壤里的人走出大山,参与到全球化的浪潮中,接入了全球产业链的分配,结果就是中国以世界上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让数亿赤贫人口脱离贫困,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全国的经济高速增长。

只要让劳资双方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里,一只看不见的手必然保证:没有员工是被逼的,没有劳动合同是不合理的。

Comments off

« 上一页 Previous entries « 上一页 · 下一页 » Next entries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