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提出的“磨洋工”的问题及其原因,我的解决方法和案例

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开篇就提出工人“磨洋工”的问题,引出科学管理的方法才是解决“磨洋工”的唯一途径。他认为“磨洋工”的三个原因工人的抵触情绪,是工人认为:
1: 如果工作提高效率,在工作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他们就会被解雇而失去工作。
2: 实施计件制,如果做得多,那么管理层将会减少单价,导致干得多,但收入却没有线性增长。
3: 工人没有动力提高效率,会按照自己理解而且已经实行多年的方法做事,但这种做事的方式是不科学,不合理,还有很大的效率提升空间。

我在多年的工厂管理实践中,对以上三个问题深有感触。在解决这三个问题的过程中也尝试了很多办法。总结起来,解决这三个问题的方法分别是:
1: 提高效率的前提是先提高工作总量。订单多,才提高效率。没有更多的工作量,就不要轻易的提高工作效率。要完成多余的工作量,那么只有两种方式。要么延长工作时间,要么提高工作效率。我通常会尽量采用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 而把效率提升而完成的多出既定标准的工作量,作为绩效奖金发放给工人,使工人有充足的动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多的工作量,从而达到效率最高。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在工作时间内的工作量非常饱和,就大大减少了无效的看手机,聊天等浪费时间的事情,这样劳动纪律大大加强,所以管理这些无效事物而产生的管理费用大大降低。车间里充满了你追我赶的“正能量”。
2: 提高效率的方法来自于多个方向,我把这些方法分为两个方面:系统效率提高和工人积极性提高。比如:使用新的工具,高效的机器,自动化,新的流程等,这些提高都属于系统效率提高,于工人本人的积极性毫无关系,而主要靠公司的投资,那么这些效率的提高的利润,工人能分到的部分就比较低,甚至没有。如果效率提高主要或者全部来自于工人自己的积极性,甚至包括管理层更多的培训,甚至通过改善工人的操作动作,使用标准操作方法等,那么这些效率的提高的利润,员工能分到的部分就极高,甚至可以固定计件制的单价,让员工获得100%的回报。
3: 我注意到绝大多数的工厂由于一线操作员工的流动性很高(珠三角地区的一线员工年流失率在50%以上),导致工厂对于一线操作工的培训非常薄弱,很多“最好”的工作方法没有得到传承。对于留下来的员工,绝大多数也是完全根据自己的想法来操作,导致了大量的效率的浪费。我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主要是以下几点:
a:在试用期长,通常是3个月而不是通常的1个月,而且生产效率和质量必须达到已经转正的初级正式员工的水平,达不到的,很快的淘汰不合格,包括劳动纪律差,不服管教,学习能力不强,赚钱动力不高等的工人。这样留下来的工人都是高效,高质量,有动力,服管教,未来可以训练成为专业工人的人。
b:对于留下来的工人,长期给予绩效奖金,保持高于市场30%的到手收入。
c:拆分工作,让工作越来越细化,每个工人只专心做一件事。
d:用动作分析,标准工时等科学的方法,不断的改善这项工作,提高效率。
由于长期坚持上这些方法,让一群非常稳定,同时积极性高涨的员工,每个人都针对一件非常小的工作,不断的改善,不断的提高,而他们也知道改善和提高以后带来的收益,他们讲会获得绝大部分,甚至是100%(计件制下的单价不变),这样员工就会有极大的动力不断的提高,而公司/工厂/股东就在员工积极参与的改善和提高中,“不经意”的降低了成本,减少了浪费,赚到了利润。

案例:
工作小组1在这个工段的工序,每个工作日(9小时)的定额,超出定额的工作单价如下:

为了提高效率,工厂计划提高某工作小组9小时的日产量从13到15个。
可以选择的办法是:
1: 延长工作到10.4小时/工作日(和现在相同的工作效率),给员工按照增加的工作时间发放加班费,或者:
2: 按照单价(计件制)给员工发放超产奖励,但是不规定工作时间,做完就回家。

工厂采用了方法2。
刚开始的时候,这个小组必须延长工作时间才能完成定额。由于超产奖金与加班时间没有关系,所以小组成员自然就有很强的动力提高工作效率,这时候管理层出面通过不断的改善工装夹具,去除不必要的动作,降低返工等措施,帮组员工提高效率,员工积极参与改善计划,改善措施很快的得到了实施。所以没多久,工作时间又降低到了每日9小时。 这就是相当于日工作效率提高了15% (2/13),而不需要延长工作时间,而多赚了绩效奖金。这个制度下,所有效率提高带来好处,员工全部获得了,那么员工参与效率提高的积极性全部激发出来。

所有工人提高效率完成工作的事情,工厂/公司都不会亏本,必然是双赢的结果。这就好比经济学中的自由交易,最后导致的结果必然是社会总财富的不断上升。
在这个过程中,公司赚什么钱呢?答案是:单位时间单位产出的公摊成本降低了。比如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加班费,机器耗损,电费等等。由于这个班次只工作9小时,所有的耗损也就只有9小时,比原来计划的10.4小时工作时间减少了15%,所有的这些与工作时间有关的公摊成本都降下来了。

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最基本的假设就是:“经纪人”假设,翻成易懂的文字就是:普通一线操作工人的基本诉求是什么:
在最短的工作时间内赚最多的工钱。
我一直坚信:总经理要算大帐,要使用奖金作为激励的手段,从工人的角度为他们着想:不断的让工人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在最短的工作时间内赚最多的工钱的愿望。同时,降低公摊的成本,实现工人和公司的双赢。
在这一点上,我是非常赞同泰勒的。 那就是提高效率是唯一让公司和员工双赢的方法,而科学管理是实现这个双赢目标的唯一手段。

Comments off

再读泰勒 Taylor 的科学管理原理 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我在美国读研究生学的是工业工程专业,硕士的研究方向是工厂运营管理。其实我的本科学习的是机械工程,虽然在机械厂干过几年工程师,但对于工厂运营管理其实是门外汉。一个老师推荐了这本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 “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作为入门读物。我从图书馆借来的是英文版。 作为课外读物,不是课本,而且当时课程压力很大,就走马观花的浏览了一遍,感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印象比较深的就是三点: 1:“计件制”能大幅度提高效率,2: 效率的提高是唯一能够公司和员工都赚钱的办法。3: 古典式的英语写作,比如不用第一人称,到处都是第三人称:the writer。作者认为,作者做了,作者说到。其实,我在出国以前在国内的工厂有过一段时间的工作经验,对于记件制能提高效率是亲眼所见,毫不怀疑。后来上了一些运营管理的课,很多老师说: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是古典管理学,主要针对的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工业大发展的时代中,工人磨洋工,整个社会效率低下的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式,近百年过去了,美国的经济发展,服务业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制造业大规模外移。期间他的理论被唾弃,比如泰勒把工人只当作达到目的的简单机器,而且是一个只为利益驱动的简单“经济人“,完全不考虑人文的因素,甚至书中充满对工人的鄙视,比如:问工人:你是有价值的人吗?认为:最好的工人是身体强壮,但智力低下,能够大量重复简单的劳动等,这种识人用人的逻辑,在30年代喜剧明星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表现的淋漓尽致,专门讽刺这种高强度,大量简单重复的劳动的工作,完全剥夺了工人工作的乐趣。后来美国的管理学届虽然都直接接受了泰勒的科学管理的方法,但是在表面上确故意和其划清界限。

毕业以后,我在美国本土和中国的工厂又工作了很多年,亲身体验了两国的制造业的管理模式的不同,特别是近些年,我在中国作为外资工厂的总经理,直接负责工厂的各项管理制度,激励体制的制定。我通过不断的尝试,思考,实验,反思,对于工厂效率,质量和利润的提高,有了比学生时代更多更直接的心得体会,期间对于中美两国工厂的人文,管理模式,人员构成也有直接的比较。在不断的思考,实际操作,实验,总结的循环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管理哲学。最近又找到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的中英文版,仔细阅读。看的过程中,时而拍案叫绝,时而会心一笑。

看完觉得不吐不快,遂写此文。分为三个方面:
1: 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贡献
2: 我对于泰勒科学管理思想的思考,发现的不足以及改善方式
3: 我的工厂管理的核心思想

毫无疑问:我是泰勒科学管理理念的忠实粉丝。我自己多年实践下来的管理思路完全继承了他的多项措施,包括但不限于:用科学实验的方式找出完成一个工作最佳的方式;提高效率是工厂管理层最主要的工作;效率的提高是将工厂的效益和员工的效益绑在一起的唯一方法,也是唯一双赢的方法;必须培训工人使用标准化操作过程而不是让员工自己决定最好的操作方式;尽量使用以记件制为基础的金钱激励,而且反馈的时间要快,等等。以上的这些方法,我在中国的玩具厂,机加工厂,电子厂都亲自实验过,无论是泰勒时期的美国,还是100年后,工业化浪潮下的中国,都是工厂管理的良好建议,也是我工厂管理的核心理念。

1: 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贡献
1) 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通过科学实验把动作分解,去除多余的动作,把余下必要的动作标准化,按照标准化的动作制定出标准工作量。
2) 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人。完全按照标准工作的产出和质量来选择和培训工人,不断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
3) 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对于按照标准作用和定额完成的人,支付奖励,多劳多得,最好以计件的方法,使产出和奖金线性且直接的挂钩,而且奖金要及时发放,最好月结。
4) 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计划职能提要求,制定效率和质量指标,执行职能只保证执行到位。
5) 实行职能工长制。把管理职能细分,一个人只做简单的几件事。
6) 在管理上实行例外原则。

2: 我对于泰勒科学管理思想的思考,发现的不足以及改善方式
1) 只有坐在泰勒同样的位置上(工厂的总经理),并长期实践,才会理解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工厂总经理最考虑的实际上是:如何让工厂盈利,同时又让员工不断提高收入。这两个看是矛盾的要求的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只有效率提高了,工厂的成本才能下降,工厂才能有利润,只有工厂有了利润,才能给工人发更多的工资。所以提高效率就是工厂总经理永远追求的目标,所有的决定都是围绕这个目标来做的。
2) 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是提高个人生产效率的唯一方法,注意这里写的是个人,不是整个工厂的生产系统(这一点我会在后面再次讲到)。
a) 无论有多少心怀善意的文人墨客提出来对于工人需要人道,工作强度不能太大,把生产线的员工当作机器不好等等,都不能解决生产效率的问题。而不提高效率,就没有利润,工人就不能获得高的工资,就达不到工人来工作的目的。作为总经理,不能提高工人的工资,就不是好的总经理,中国古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b) 使用科学的手段,通过视频录像,秒表等方法去除不必要的动作,使每个动作都最省,并以此计算标准工时,做出培训用的标准工作手册(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才是提高效率最合理的方法。
c) 只有实行直接的激励,比如最直接的就是记件制,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工人的积极性,而且奖励要及时发放,我个人坚持的奖励原则是:能日发就不要周发,能周发就不要月发,能月发就不要年发,只有迅速的发放针对性的奖励,奖励就能从一个事后诸葛亮,变成一个有效的管理手段。我坚持用钱管人远比用人管人效果好的基本原则。而且只有工作相同,奖金不同,才能有效的鞭策后进,鼓励先进,给整个工厂形成一个你追我赶的场面。所谓正能量。
以上三点,都是我在长期的一线管理中的体会,和泰勒的管理思想完全一致,可以说我是泰勒管理思想的忠实信徒。要提高工厂的效率,就必须坚定不移的使用泰勒的科学管理的方法。
3) 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并不是提高生产系统的效率的好方法。
a) 生产系统是由工人,产品,机器,物料等元素组合起来的复杂系统,而工人个体只是其中一个非常小的节点,甚至可以说对于整个系统的效率来说,个人的效率其实没有那么重要,有时候,为了系统的效率最大化,个人的效率并不需要最大化。比如在一个100米的车道上,起点有很多牛车(慢速),有行人(中速),还有汽车(快速),大家从起点一起出发,目标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最多的个体通过对面100米的终点线。如果提出按照到达终点的先后给予不同的奖励,那么必然发生的事情就是一片混乱,人车互相挤压,问题频发,甚至形成一个死结。没有一人到达终点。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终点的个体(人,牛车,汽车)最多。那么我们一定会采取另外一个策略。那就是“方阵策略”。看过阅兵式的人都会被整齐划一的方阵震撼,所有在方阵中的人都采用一致的速度向一个方向前进,不能快,也不能慢,也不能向两边移动。在这样的方阵中,一定有很多人不能达到最大的个人效率,但是为了整个方阵的效率最大化,这些人会牺牲掉个人的效率。
b) 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只考虑来个人效率的最大化,对于简单且单一的工序,比如搬铁块,铲沙子等是非常有效的,但是现代化的生产往往都是非常复杂的系统,每个工序,每个工人都只是系统的一部分,而工厂的目标是是整个系统的效率最大化,就如方阵一样,这时候有不少人会被迫牺牲自己的效率,这时候的优化目标就是单个最优到系统最优。而泰勒的理论没有考虑这些问题。泰勒出版这本书是1911年,而很多系统的研究,比如排队论 (queuing theory),运营管理(operation management)的理论都是20世纪40年代才出现。后续在日本发展出来的看板系统,单元式生产或者拉动式生产都是解决系统的效率问题的。

4) 如何应用会扩展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a) 坚定不移的坚持泰勒的科学方法,如标准工时,标准工作量,有效且及时的激励,不断提高效率,等。
b) 同时要理解泰勒理论的不足,即没有考虑到系统的效率,如何提高系统的效率?几个原则:
i. 设置标准的节拍(即流水线的流动速度)
ii. 不断的改善并提高效率(节拍)
iii. 一线的工人必须实行绩效考核制度,最好是工作只与产出挂钩,而与工作时间没有太多的关系。这样就完全杜绝了泰勒书上说的“磨洋工“的问题,而且也解决了分配中的公平问题,实行了多劳多得。同时也大幅度降低了管理的成本。而管理的成本是泰勒书中没有涉及的,也是很多中底层管理人员没有考虑到的。只有坐在总经理的位置上对于整个工厂的运营利润负责,才会考虑管理的成本。

Comments off

流程管理的案例 – 内部返工率

要点:
1. 确定关键点,收集数据
2. 以数据为基础,设立考核标准,并配合激励制度
3. 不断改善细节,提高标准
4. 重复以上3步

内部返工率是大多数工厂内部管理的一项重要的指标, 内部返工率高带来的负面效应是很明显的:生产线会失去平衡,导致局部工序产品挤压,人工费用和材料费用的浪费,员工积极性的损失等等。我们的工厂一贯的目标就是:产品像国庆阅兵的方阵,步调一致的在生产线上流动,没有任何意外(返工,缺料,员工请假,产能不平衡等等)。为了这个目标,我们进行了多方努力,比如:对于内部返工率进行管理。

我管的工厂的主要产品是给客户定制玩偶。由于是定制,主要的质量标准就是要和客户提供的图片像。这个标准比较空洞,不能精确的量化,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靠团队自我的判断力。玩偶的外观主要依靠版型师的版型(相当于定制西装的版型),但要经过其他多道工序才能看到实物,等实物出现的时候,版型师就会发现设计的问题,要修改,只能返工(全部或者局部重做),我们要控制的内部返工率。

1. 确定关键点,收集数据
内部返工率定义为:产品(全部或者局部重做)/ 总产品数量
全部重做算1个,局部也按照工作量折算,比如0.5.
确定了内部返工率的计算方法后,我们在激光切割(所有产品包括返工都要经过激光切割工序,设置了数据收集点),经过1个月的统计,我们掌握了全工厂的内部返工率,而且我们对于每种产品,每个班次,每个组别都进行了分类。

5. 以数据为基础,设立考核标准,并配合激励制度
1个月的统计结果就是:全公司平均内部返工率为8%。我们以此制定了考核标准,即每个工序,允许的内部返工率为8%,可以想象成在现有工艺人员能力下,允许的内部返工率。
激励制度为:低于8%,负责人:版型师能每个月绩效奖励300元,高于8%则无此奖励。对于其他辅助工序,高于8%,奖励300元,低于8%,则无此奖励。
每个月的统计结果,经过版型师,激光切割和其他辅助工序三方确认(由于版型师和其他辅助工序的激励制度指标正好相反,所以双方都有动力保证数据的精确,这样大幅度减少了数据确认的工作量),提交个生产计划和质量控制统计分析,公司按照结果每月发放绩效奖金。

6. 不断改善细节,提高标准
以上内部返工率激励制度进行了3个月后,我们对于数据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发现了很多问题,针对问题进行了改进,比如:某版型师对于某种类型的产品把握不好,选择材料不合适,等等。我们进行了多次内部讨论和改善。甚至花费大力气对于最常见的30种错误,选出最好的30种版型,依据这些版型,做出标准样板,放在陈列室,供版型师参考。
通过数据的统计(且确保了数据的精确),不断的分析和改善,我们的内部返工率从开始的8%逐渐下降到目前的5%。我们计划从明年开始就以5%作为绩效考核的基准,同时调整奖金的数量,保证激励足够有吸引力而且目标也是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对于内部返工率的控制也形成了一个制度,保证了长期的执行。我们的产线又向着国庆阅兵方阵的目标迈进了一步。

Comments off

以租养租,经济账算得过来吗?

微博上某大 V说“以租养租”:举例:
(1) 一套厦门1000万的住宅,月租金6000元,土地使用权70年。
(2) 卖掉上面那套住宅,用1000万人民币买5套东京公寓,永久产权,净租金回报率5%,一年租金50万人民币。
(3) 用50万人民币的7.2万租回原来的房产,还余下42.8万,用于日常消。
(4) 日元通胀为零,还能避险人民币。

这样的计算没有任何问题。看上去也很有诱惑力,但是落到实处确极少会有人这么干?为什么呢?
这里用动态投资回报率IRR的计算来解释。
几个假设:
1) 以中国一线城市北京(2018年一套1000万的住宅扣除管理成本和空置率后每月最少到手1.2万元)对比日本一线城市东京
2) 日元对人民币汇率永远不变
3) 本币(人民币和日元在各自的国内)没有通货膨胀

三种假设条件:
    北京 东京
保守 租金年涨幅 10.00% 0.00%
  房价10年涨幅 70.00% 0.00%
       
中等 租金年涨幅 12.00% 2.00%
  房价10年涨幅 100.00% 30.00%
       
乐观 租金年涨幅 15.00% 3.00%
  房价10年涨幅 150.00% 50.00%

    北京 东京 差别
保守 年回报率 7.15% 5.00% 2.15%
中等 年回报率 8.89% 7.53% 1.36%
乐观 年回报率 11.34% 8.92% 2.42%

很多人思考问题:只考虑到现在,没有计算未来的可能性,用存量思维而没有用增量思维。

以上计算都对于租金和房价做了预测,至于两者的涨幅的预测才是这个问题的关键点。是保守,中等,乐观还是其他,就是每个人对于北京和东京未来经济,人口等的思考了。

从宏观大势来看:
21世纪人类会发生的三件大事分别是:
1) 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且人均GDP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2) 中国的城市化率与经济水平相匹配,达到80%以上
3) 美国主导的科技大爆炸

以此为背景,在中国:
1) 大城市,特别是人口流入的一线城市的住宅的租金收入每年上涨,且价格同时上涨。这种情况下,租售比低,比如目前一线城市只有1.2% 也是合理的。
2) 人口流入的一线城市,房价每年涨幅10%,房租涨幅10%都是保守的估计。
3) 由于全国人口减少,东京人口增长缓慢,结果就是日本的经济发展缓慢,通货膨胀基本为零,这样的地方,资产升值非常慢,如果要投资,只能靠租金(现金流)。
4) 如果资产足够大(比如超过1个小目标的人民币),而且杠杆率又很高(比如30%以上),可以考虑投资国外(比如日本,或者美国),这样既可以吃到中国的资产增值又可以有充足的现金流。

资产增值和现金流好比鱼和熊掌,很难兼得。现金流好的资产比如国内的店铺,国外,比如日本,美国的房产,资产增值的速度往往很慢。而资产增值的速度很快的中国一线房产,往往都是现金流很差。

Comments off

农民工和退休金

周末看了于建嵘先生写的“底层立场”,里面分析了农民工的现状,比如:农民工的养老金问题,农民工返乡创业机会,农民工再培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主要主张就是政府必须重视农民工问题,要做得更多,要担负起“政府责任”。我在珠三角地区管理工厂多年,对“农民工”问题有多年切实的感受,也思考过解决方案,这里浅谈一二。

1: 谁是“农民工”?
按照必应百科的定义: “农民工”一词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张雨林教授1983年提出,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一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人。
如果在搜索引擎里输入“农民工”图片,出来的大多数都是建筑工地的建筑工人。
“农民工”这个词发展到今天,隐含的意思就是在城市社会底层靠出卖体力维持基本生活的贫困人口。所以于建嵘先生写的焦距“农民工”问题的书名叫做“底层立场”。也就是“农民工“就是社会底层。既然是底层,就是弱势群体,既然是弱势群体,政府就必须保护起来。
真是这样吗?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包括深圳,东莞,广州,佛山等地作为世界制造中心,外来的工作人员剧增,深圳从1978年的一个不足50万人的渔村,变发展成现在上千万人的国际大都市。 如果按照百科的定义,这千万人全部都是“外地务工人员“,由于中国1978年前,绝大多数都是”农村户口“,所以都是“农民工“。
其次:出卖体力的工作就是底层?这个定义值得商榷。中国历史上就把工作分为360行,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而在一些知识分子或者文人眼里,出卖体力的工作就是低端工作,出卖体力的人就是底层或者低端人口。这个观点短期内是改不了的,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外科医生,培训讲师算体力工作者吗?如果装修工人日收入300元,而一个办公室文员,日收入150元,哪种人算低端?其实工作其实没有贵贱之分,外企白领就一定比外卖小哥的工作高端吗?或者建筑工人就比大学教授低端?如果外卖小哥的收入是外企白领收入的2倍或者建筑工人收入高于大学教授呢?所以按照工种和收入来区别工作和人都是毫无意义的。
我个人觉得英语的翻译“migrant worker”比较合适,即:外地务工人员。就是出生地和工作地不是一个地方的人。如果按照这个定义,几乎所有珠三角工作的人:公司高级金领,海龟博士,外企CEO,海外侨胞,台湾同胞,老外都是外地务工人员。

2: 农民工群体需要特殊对待吗?
在媒体的众多报道中,农民工群体被描绘成一个不懂为自己争取权利的群体,比如每年春节,就出现“农民工”讨薪的事件,就是“黑心”老板压榨“农民工”,干活不给钱。但是好像没有太多的人关注p2p暴雷后的办公室白领讨薪,外企撤离时白领员工的赔偿方案。
“欠薪”或者“干活不给钱”或者不支付合同”里规定的报酬,当然是不对,但是既然工作不分高低贵贱,也就没有必要特殊对待农民工这个群体,或者叫“外地务工人员”这个群体。违法就按照法律办。

3: 解决农民工养老金的方法是在自愿和自由的前提下,减少政府管制。
关于社保,以深圳为例,目前国家实施的政策是所有企业必须给每一个全职员工购买社保,保费按照本人上一个年度的平均工资收入为基础,个人缴纳缴纳8%,公司缴纳13%或者14%作为养老金。这些钱由公司代扣以后直接缴纳到社保局。累计缴纳15年后,在参保人60岁后,可以享受退休金一直到离世。如果缴纳时间不满15年或者缴纳过程中离开珠三角,可以退保,但是只能取走自己缴纳的8%的部分(相当于零存整取,基本没有利息),公司缴纳的13%或者14%不能取走,只能充公。对,你没听错,充公!
于建嵘先生在书里写到“有调查表明。83.2%的农民工不愿意购买目前推行的要老保险,80%的企业主不赞成为农民工购买养老保险。那么,一项宣称对农民工有利的制度为何反遭农民工的冷遇呢?”
核心就在于上面说的公司缴纳的13%或者14%不能取走,只能充公“充公”。由于珠三角的就业人口流动性很大,一个制造业的厂,每年一线工人的流动率超过50%是常态,而养老金是每个城市自己管理,政府当然是没有任何动力让大家轻易取走已经收上来的养老金。极其困难的养老关系转移,才是农民工不愿意缴纳的主要原因,这一点我在一线的操作中观察到的现象和于先生书上写的一致。
但是我提出的解决方法实际上正好于于先生的相反,不是增加政府的管制或者“领导”,而是减少政府的干预。
在实际工作中操作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是:
1: 让外地务工人员自愿选择购买,养老保险。
2: 把养老保险,医保,失业保险分开卖,不要搭售。
国家实施了农村医保,到2018年,所有的农村户口的人已经在户口所在地有力农村医保,所以绝大多数农村户口的外地务工人员没有购买当地医保的动力。
如果外地务工人员自愿不买社保,可以通过签订自愿放弃的协议,不购买社保,而公司也无需为其购买社保。
目前的制度下,社保局是不认自愿放弃的协议的,如果外地务工人员离职以后投诉雇主,那么不管当时是否自愿,是否有自愿放弃协议,雇主都将面临高额罚款。
既然农民工不愿意,企业也不愿意,政府没有必要强迫双方执行。
有的人会说:企业不给员工买社保,能省钱,当然能省就省。没错,企业的钱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在众多制造业利润只有几个百分点的情况下,节省成本是每个企业家必须做的。
还有人会说: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会强迫员工“自愿”放弃。没有操作过的人就喜欢多虑。在一个自由竞争,自由迁移的劳动力市场,每个人自己内心都有一杆秤。如果自己的到手收入低于市场价,或者福利低于市场价,或者性价比:劳动收入比不合适,员工自然会离职,跳槽。所以政府要做的只是保障劳动力市场的公平和公正,无需制定一个规则干预市场或者由于一个规则的出现要另外一个规则来堵上漏洞,比如各地的最低工资早已低于实际到手收入,而各地每年提升最低工资的实际作用只有提高社保的基准。
上面两点建议实施起来都非常困难。基本不可能实现。原因非常简单:每一条都会损害政府的利益,不管是分开缴纳退休,医保等带来的额外工作,还是允许员工自由参保后带来的参保人数必然急剧减少,导致社保金的急剧减少,政府都没有任何动力允许这样的操作。特别是作为一个增加罚款收入的方法,强迫购买员工,企业都不愿意都买的社保,也是一个创收的好方法。

4: 三六九等的农民工。
农民工也不全是工作辛苦,收入低廉的“底层”。
我在北京管理过一个外企,在亦庄经济开发区。我们企业雇佣了不少本地人,由于历史上亦庄是农村户口,所以本地人都是农民工。但是由于靠近北京,这些年开发区拆迁,给本地人带来了丰厚的补偿金,我们公司就有几个年轻农民工开着宝马车上下班的。这些人家里的财富早就可以无忧无虑的吃喝玩乐一辈子,由于家里老人认为在外企工作有面子,而且白天有个地方有人管起来总比在家吃喝玩乐强,所以还是来上班。这些人的财富远比公司高管多,但是依然干着一线的体力活。
由于这些年的人力成本急剧上涨,我在东莞管理的工厂的农民工呈现出:年龄越来越大,收入越来越高的趋势,现在一线的普通工人的月到手收入超过了5000元,而且必须包吃包住,稍微有一些技术的员工都超过7000元。比很多大学毕业的办公室白领都高。
而且这些年的经济发展,很多工厂的工作环境早已实现了夏天有空调,车间窗明几净的工作环境,并不比办公室差。
我们公司目前1/3的一线工人开车上下班,1/10的人在老家县城买了商品房,所有的人在老家都有宅基地,上面都修建了大“别墅”。
这样描述,是不是和传统“农民工”的形象大相径庭呢?

总体来说:
1. “农民工”不再是工作辛苦,工资低,受委屈的底层群体。
2. 如果较真,用“外地务工人员“比较好。
3. 最好让“农民工”这个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4. 工作没有高低贵贱,工作群体没有等级之分。
5. 只要自愿,自由,劳动力市场会自己解决公平的问题。
6. 解决外地人的养老保险的方式不是政府加强管理,反而是减少政府的管制。

遵循自愿,自由的原则,让“农民工”群体自己选择想要的人生,让“外地人”自己处理自己的钱。

Comments off

在不触及底线的情况下,不与员工争利

1. 每个公司应该有自己的底线
2. 员工的利益有时候会和公司的冲突
3. 在不触及底线的情况下,一定要让员工占金钱上的便宜

1: 每个公司应该有自己的底线
至少是能写到纸上的,比如谷歌公司的“不作恶”。有的公司的口号是“科技改变人类”就显得很虚。不管如何,每个公司都会有自己的底线,有时候就是创始人的个性,甚至是家教决定的。

2: 员工的利益有时候会和公司的冲突
员工的目标就是用最少的付出(时间,体力和脑力)获得最大的回报(总收入和好处)。
公司的目标就是用最少的付出(金钱)获得最大的回报(员工的付出)。
这是两个正好矛盾的目标,那么在执行的过程中,必然有很多情况下,两个目标发生冲突。
而管理者要做的就是平衡好这两个目标。

3: 在不触及底线的情况下,一定要让员工占金钱上的便宜
我一直认为,公司就是为了某个商业目的而组织一群人在一起的临时性组织。绝大多数情况下,公司唯一的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股东赚钱,在这个前提下,任何能用钱处理掉的问题都是小问题。
我们公司实行绩效工资,有的时候有的绩效考核的指标会有不清楚的地方,比如产品的质量不合格的原因,有的时候没有那么清楚,这个时候,我通常是先执行绩效考核,遇到问题,慢慢完善,如果遇到由于标准不清晰,而员工的利益受到损失的情况,我一向执行的是:让员工占金钱上的便宜,然后完善标准。
这样做的好处很多:
A:很多事情可以先做再慢慢完善,摸着石头过河,员工知道摸的过程中,他们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所以也就积极的参与。
B:员工知道公司会在不触及底线的情况下,尽量让员工占到金钱的便宜,也就是公司永远不欠员工的人情,金钱等,所以没有任何怨言和理由做不利于公司的事情。

Comments off

人力资源的浪费

  1. 未能正确理解人的能力,兴趣,努力程度等的天生和后天的区别
  2. 未能采用有效和可量化的激励机制
  3. 过份强调和夸大虚无缥缈的企业文化的作用
  4. 过份团队建设
  5. 正常上班时间进行无聊的洗脑
  6. 未能把公司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很好的结合起来
  7. 过份强调公平的结果或待遇,导致高效高能员工的不满,劣币驱逐良币
  8. 过份承担了员工本来应该承担的责任
  9. 未能严格按劳分配
  10. 未能按人定岗(主要采用按岗招人)
  11. 未能灵活采用合适的商业规则和逻辑。比如承包,外包等手段有效达成商业目的
  12. 晋升机制死板,无明确的职位和收入上升通道
  13. 按照工作年限而不是工作结果给予不合理的休假和奖励
  14. 奖励和惩罚力度太小
  15. 过份考虑员工的感受,过份纠结于群众的“呼声”
  16. 遇事无底线,无原则的和稀泥
  17. 拉帮结伙,明显的偏袒某些员工
  18. 任人唯亲,招亲属进公司工作
  19. 想在公司内部交朋友
  20. 无谓福利,比如年会,年终旅游,中秋月饼之类
  21. 妄想用所有人都有的福利代替明确的绩效考核的奖金
  22. 换岗换班时间太长
  23. 上下班没有仪式感,比如工作服,打卡,清洁工作等
  24. 厕所太脏
  25. 员工精神面貌差
  26. 工作台布局不合理,工装夹具不合适,走动次数太多,距离太长
  27. 开会没有会议记录,时间长,而无效
  28. 会议结果不能落实
  29. 找不相关的人开会
  30. 找太多人做决定
  31. Email抄送太多人
  32. 不做决定
  33. 规章制度太多,太细
  34. 出台无法强制执行的制度
  35. 非黑即白,不允许灰度
  36. 承诺太多,不敢说不
  37. 要求员工像自己一样“贡献”
  38. 不能抓住主要矛盾
  39. 靠直觉,而不是财务分析做决定,比如制定规定而没算管理成本
  40. 凡事不算ROI

Comments off

南昌,庐山记行 2018-11-8 到 11

南门是我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09年到12年毕业的研究生组成的一小团体,毕业以后,从14年开始,每年都在11月初举行一次聚会。过去的5年,分别是14年北京,15年成都,16年杭州,17年上海,今年去的是南昌和庐山。

有一个学生在南昌工作,他先去了长春的一汽做制造工程师,过了2年半“吃喝等死”的生活。由于毕业旅行去了杭州,在灵隐寺门口,遇到了现在的老婆,而那时女朋友在南昌工作,为了在事业上有所长进,南下南昌,进入招商银行工作之间,短短5年,已经成为部门经理。

我是周四下午乘高铁到南昌的,从深圳出发的高铁经过长沙以后转向东,大约5小时半到达南昌。到达南昌西站的时候是晚场10点多,从高铁站出来,坐上出租车,直奔酒店,一路上能看到赣江两岸高楼大厦的灯光秀,非常壮观。我下榻的是南昌瑞颐大酒店,这是一栋在滕王阁边的超高层建筑,我住在58楼,楼下就是滕王阁和赣江,对岸就是南昌新区,可谓一线江景。入住以后,我去了楼下的一家仍然开门的长沙米粉店吃了些东西。回到酒店休息。

第二天一早,我开窗一看,发现楼下被浓浓的雾气覆盖,由于房间非常高,在云山雾罩之上,能看到对岸的绿地大厦以及几个超高层建筑的顶端沐浴在金色的朝阳下,下面就是云海,蔚为壮观。这是我第一次在房间里看到云海的壮观景色。在酒店里吃过早饭,我先去了位于老城区的八一公园和八一广场,八一广场体量很大,有八一纪念碑,碑上刻有解放军的创业历程,由于是周五,游客并不多。八一公园离八一广场不远,骑共享单车很快就到,其实就是一个湖区组成的,类似昆明的翠湖,我猜是以前赣江的一个支流形成的。看完这两个景点,我去到八一纪念馆,但是被门卫告知,中午休息,要下午2点才上班,公共场所午休是内地的一个特点,通常是政府部门,但公共纪念馆还要午休,也是少见。我没有等待,而是直接回到酒店休息,等待雾气散去。

下午5点,日薄西山,这时候笼罩南昌一天的雾气已经消失,我带上无人机,去了南昌博物馆附近的赣江边一处无人的河岸放飞。这个地方离滕王阁有500米左右的直线距离,夕阳西下,在镜头里,金色的夕阳慢慢下沉到西岸高楼大厦组成的天际线后面,市区和街道上的灯光渐渐亮起来,6点整,滕王阁的彩灯初上,远处的夕阳,对岸高楼大厦的灯光,江上的反光,滕王阁的灯火,构成了古城南昌焕发现代光芒的壮丽景色。

航拍结束,南昌的学生开车来接我,一起去了酒店附近的一个赣菜餐厅吃饭,聊了他这些年的发展和未来的计划,10点过后,其他的小伙伴纷纷到达,大家又去酒店附近的一个江西瓦罐汤店吃了夜宵,回到酒店房间,看着对岸的灯光,边喝啤酒边聊天,大家讲述这一年来的变化,我发现在二线城市的同学们全部已经买房,结婚了,大多数已经有了孩子或者有了孩子的计划。而在上海的同学也都买了房子,虽然面积很小,由于过去三年全国房价普遍上涨近一倍,所以在北京三年前没有买房的同学,由于结婚生子,必须考虑学区房,而能够居住的三室一厅的学区房,在北京要近千万。算上各种费用加上百分之三十的首付,要买千万的学区房,要一次性拿出啊近四百万的现金,即使算上男女双方父母的“六个钱包”的支持,也是一个天文数字。可谓“长安居,大不易”啊。

第二天早上,又有一些同学来到南昌,大家9:30在酒店大堂汇合,然后去了附近的一家米粉店吃饭,各种米粉的做法,加上南昌地道的瓦罐汤,很好吃。吃过早饭,我们一行8个大人和一个小孩,分乘两辆车,驱车前往庐山。南昌到庐山的车程是1个半小时。今天天气不太好,路上下起了小雨,到达庐山的南门,发现游客很少,庐山是5A景区,门票要160元,景区内的旅游大巴要90元。我们把车留在了南门的停车场,坐景区大巴上山,大约40分钟,我们来到了牯岭镇。我们预定的酒店就在美卢公馆傍边。

放下行李,我们坐庐山的旅游公交车去了五老峰景区,天公不作美,路上大雾弥漫,爬上第二峰,大约有20分钟,雾气散去,能看到周边的山峰和山下的村庄,大家兴奋的拍摄庐山的云海。很快大雾又翻滚过来。

回到牯岭镇,我们去了著名的“杨厨”吃饭,是改良的赣菜,菜量很大,价格不贵,我们一行8人,大家吃的酒足饭饱,除去酒水,价格也就500多元。对于元一个在5A景区内的餐厅,这个价格是非常实惠了。

吃过晚饭,我们在牯岭镇上走了走,买了些小吃和黄酒,回到酒店,大家聚在一起聊天,谈论各自这些年的发展,工作,生活上的挑战,未来的计划等。讨论了宏观经济,中美贸易战,职业生涯,中国房地产走势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所有的同学,在毕业后的5年内,基本上已经选择了长期发展的城市,选定了自己的职业,绝大多数已经结婚,部分已经有了小孩。这些年的努力,大家在家庭和事业上都有很好的发展。

由于大家聊天一直到凌晨两点,第二天上午是自由活动的时间,大家约好了早上10:30在美卢的公交车站集合,我和大部队去了美卢公馆参观,是当年宋美龄和蒋介石夏天避暑的地方,后来很多名人,如毛泽东等都在此下榻过。

参观完美卢,我们坐公交车下山,大约40分钟,车回到南门,在那里,我们开上了自己的车,回南昌,由于高速公路到处都在维修,加上一起车祸,导致回南昌的高速路大堵车,耽误了近1个半小时,所以我们直接去了机场,在机场附近吃了午饭,一部分同学乘飞机离开,余下的乘车回到南昌。

我的飞机是晚上10点的,所以我和余下的几个人,去了滕王阁游玩,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始建而得名,又因初唐诗人王勃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流芳后世。历史上重修了29次,现在的滕王阁是1989年建好的,据说在唐朝的滕王阁旧址以西100米处,也就是向赣江江岸移动了100米。

游玩滕王阁后,我们去了江对岸的秋水广场,与江东岸的老区低矮破败的房子不同,这里到处是高楼,秋水广场很大,每天晚上有音乐喷泉表演,我们走去江边的沙滩,在那里升起了无人机,在高空,观看了音乐喷泉的壮观表演。

江西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庐山,三清山,武功山,井冈山,鄱阳湖,婺源,景德镇等。这次南昌庐山的旅游时间很紧,主要是见了学生,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我乘坐机场大巴,从市区到昌北机场,坐上9:50的飞机,顺利回到深圳。

总结:

南昌缺乏经济的活力,民营企业很少,和无数内地的城市一样,最好的工作就是在体制内旱涝保收的工作

  1. 由于江西的经济不发达,作为省会的南昌经济也很一般。
  2. 南昌的工资水平较低,房价也很低,消费水平低,算一个弱三线城市。
  3. 南昌的老城区非常破败,但赣江西面的新区高楼林立,有20年前上海浦东发展的气势。未来南昌的中心毫无疑问就在这里。

Comments off

处理员工矛盾的方法

要点:

  1. 对事不对人
  2. 激励和晋升系统最大限度只按照可量化的数据
  3. 理解1/3的人喜欢你,1/3的人讨厌你,1/3的人不关心你是谁
  4. 凡事都有两面,一定要听完所有人的陈述
  5. 不要现场做决定,多数情况,员工只想要一个听众

1: 对事不对人

管理就是管事,管人,管钱,既然要管人,处理员工的矛盾就是一个重要的技能。我对于员工之间的矛盾,向来的态度是对事不对人,我批评,表演,奖励都是针对某一件事情的,绝对不会针对某一个人。

2: 激励和晋升系统最大限度只按照可量化的数据

所谓同事,就是一起共事的人,一群毫无关系的人,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公司的商业目标)一起做事,所以我从来不在公司里面拉帮结伙,所有的人都是临时拼凑在一起的,一旦离开公司,大家都是路人。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对于所有公司内部的激励和晋升都只看数据,而与各人和我的感情毫无关系。这样就大大简化了公司的管理流程,也大幅度降低了员工之间的互相猜忌,同时大幅度降低了管理的成本。

3: 理解1/3的人喜欢你,1/3的人讨厌你,1/3的人不关心你是谁

把公司的人分为三种:1/3的人喜欢你,1/3的人讨厌你,1/3的人不关心你是谁,同时,我也会喜欢1/3的人,讨厌1/3的人,根本不关心另外1/3的人。

这就是生活和工作的本质。

我在不同的场合讲述以上的论点,同时,我也会要求员工按照这个标准衡量同事之间的关系。

所以有员工来抱怨或者投诉,我都会先重复上面这句话,然后再仔细听陈述的事实。

4:凡事都有两面,一定要听完所有人的陈述

每次员工来找我处理员工之间的矛盾,都会带着很强烈的感情色彩,比如某某某一直对我。。。特别。。。永远,之类的形容词,我是一概不听的,我会拿出一支笔,一张纸,记下员工的陈述的主要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具体的表达,结果等等,所有的关键点都记下来,好像一个案情陈述一样。

记录完结,我会给员工一行一行的看,看完以后,我会说:这是你说的全部事实?是的话,请你签字。

然后我会找到另外的一方,同样的方法记录事情的经过。

在听完双方陈述的事实以后,我会形成一个自己心目中的事实。

5: 不要现场做决定

所有的员工都会希望你现场表态,永远不要这样。

很多情况下,员工只想找一个人倾述一下,过一会儿就没有关系了,或者情绪激动,夸大其词。所以永远不要现场做任何决定,通常要考虑考虑。

在了解了事实以后,就可以把问题分为两个部分:

1: 员工自己的问题

2: 管理的问题。

如果是员工自己的问题,比如就是不喜欢某人,可以考虑换岗,要求以职业人士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等等。

如果是管理的问题,比如分配的任务或者激励体制不合理,就需要管理人员想出处理的方法了。

Comments off

西安记行 2018-8-5 到 12

我是西安交通大学毕业的,对于学生时代的西安还是比较熟悉的,毕业这么多年没有回过西安,这次趁着孩子暑假,和家人一起去西安度过一周时间。

我们乘坐飞机直飞咸阳机场,出了机场叫了出租车,奔向预先订好的酒店,西安的机场在咸阳市,在西安城西北面,离市区很远,我订的酒店在交大东南门的对面,打车过去大约45公里,要170元。下了高速公路,就进入西安的二环路和兴庆路,酒店其实在一个居民楼里,其实是一个大的airbnb,是一个交大的博士开的公司,公司租下很多套房子,装修以后然后再按照天,周,月登不同的时间段租客人,由于是居民楼,所以房间比较大,而且厨房,冰箱,洗衣机等一应俱全,房间就在交大的东南门口,所以去交大非常方便。

住下以后,我们去附近的一个砂锅店吃饭,这家砂锅不是我印象中的浓汤足料,而是有很多味精,并不好吃,是我在西安吃过唯一不满意的餐饮。吃过饭,我迫不及待的去了交大校园。东南门进去就是运动场,当年经常在操场跑步,操场周围的建筑和当年一模一样,连操场旁边放器材的房子都没有任何变化。在交大里面,我还去了当年自己住过的23舍和门口的食堂,现在的23舍改名叫西11舍,楼房和房间都没有任何变化,107房间里面依然摆放着4张高低高低床,不过现在下铺是一张桌子和一个柜子,里面只能住4个人。门口的食堂房子依旧,已经不是食堂,而改为办公室了。23舍门口的空地以前是篮球场,现在修建成为食堂。

第二天早上,吃过早饭,我们去了小雁塔。小雁塔位于唐长安城安仁坊,西安市南郊,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塔形秀丽,是唐代佛教建筑艺术遗产,小雁塔年久失修,普通游客是不能上去的,所以转一圈也没花多少时间,西安市博物馆就在小雁塔旁边,就走过去参观。印象最深的就是地下唐代长安城的微缩模型,非常震撼。唐代的长安城远远大于明朝修建的城墙的范围。甚至和现在的西安二环路以内的城区差不多大。

游完小雁塔,我们去了西安城墙南门永宁门附近的网红西安餐馆吃饭,等待的人很多,下午2点左右还有人等位,菜品很好,价格实惠,非常满意。西安下午天气很热,室外的温度达到37度,实在不是出游的好时间,所以全家回到酒店休息。傍晚的时候,走过去兴庆公园附近的“来小酌”吃饭,大众点评上推荐的餐厅,还是非常不错的,典型的西安菜肴。美味可口,价格不贵。每个人大约40-50元。

吃过晚饭,走过去交大,夜色下的交大在暑假假期中也没有什么人,去了机械系的系馆,和当年一模一样,连系办公室在二楼的位置都没有任何变化。

第二天我起个大早,沿着较大的外墙跑了一圈,交大的北门和当年没有任何变化。西面的村子现在已经建立了高楼大厦,而且西门也通了,南门那里修建了学生活动中心,是江泽民题词的。环绕交大跑一圈大约3.5公里。当年读书的时候从来没有环绕学校跑过步,都是去的校操场。

今天是去大雁塔。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从交大东南门打车过去也不远。大雁塔南门那里修建了很多商业,比如星巴克咖啡,门口就是网上约票的旅行团的集散地。大雁塔门口的广场上竖立着三藏法师的雕像。在雕像前就是拍照的好地方了,可以把雕像和后面的大雁塔拍到一张照片里面。

大雁塔最早是玄奘法师取经归来以后按照印度佛塔的样板修建的。但是现在看到的大雁塔是7层建筑,已经没有一点印度建筑的风格。我上网查了信息,发现大雁塔实际上改建了4次。

第一次:

大雁塔最初的建筑图样是模仿印度著名的、也是唯一的礼佛高塔——佛陀伽耶(大觉塔),共有5层,高60米。后来,唐高宗李治觉得这座印度式样的建筑与长安城的总体建筑风格比起来有些不协调,于是进行了改建,大雁塔被加高至9层。

第二次:

长安年间(701年—704年),朝廷又对大雁塔进行了第三次修建,武则天打破了唐朝佛塔业已形成的阳性奇数层高的惯例,将大雁塔加高增至偶数10层。(另一说,武则天和王公贵族捐资在原址上重新建造,新建为七层青砖塔。)

第三次:

五代后唐长兴二年(931年),后唐王朝对大雁塔进行了第四次改建,大雁塔再次被恢复到7层。后来西安地区发生了几次大地震,大雁塔的塔顶震落,塔身震裂。

第四次: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大雁塔第五次修葺,这是一次重大的维修加固工程。在维持了唐代塔体基本造型的基础上,外表完整地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层。塔高64.5米,塔基底边长25米,占地2061平方米,这便是如今看到的大雁塔。

大雁塔是可以登塔的,但要另收30元,而且排队等待的人很多,夏日炎炎,烈日当空,我们就没有登塔。

我们从大雁塔(大慈恩寺)西门出来,去了陕西省博物馆,到了门口发现排队领票的人已经排起了长达数百米的长队,门票是免费的,但是要身份证领取,排队的人非常多,要3个小时,唯一不排队的办法就是通过网上预约VIP单独讲解的团队票,但是需要提前几天预约,我们决定不去了,算是一个小小的遗憾吧。

没有去成陕西省博物馆,我们改去了碑林,当年读书的时候,我经常去碑林门口找老外做导游,赚取外快和练习英语,所有对于里面的一些石碑还是非常熟悉的,碑林门口和里面没有任何的变化,只是当年裸露在外的很多碑已经装上了保护的玻璃,而且直接从碑上做的拓片也要价不菲,一张拓片要数千元,当年的几十块钱,简直天壤之别。

碑林其实就是唐代的孔庙,国子监。里面陈列着汉代到清代著名书法家和历史著名的碑刻。我比较熟悉的就是“大秦景教流传中国碑“,很多外国游客对这块碑非常感兴趣。也是问题最多的一块。这块碑讲的是唐朝基督教的一支在中国流传的故事。在唐朝以后的1500多年中,景教逐渐退出了中国,不过现在中国还留存有一个景教的塔。对书法感兴趣的人来到碑林可以说是刘姥姥进大观园了,这里有著名书法家比如颜真卿,柳公权,王羲之,张旭的真迹。可以好好临摹体会,碑林还有一室,陈列宋、元、明、清各代的地方史料碑石。

著名的昭陵六骏中没有流落到海外的四骏就在碑林,不过我这次没有去雕刻展馆,就没有看到,留到下次来看了。

看完碑林,我们走去了碑林附近的餐厅醉长安吃饭,典型的陕西菜,价格相对于沿海地区是非常便宜的,平均一个人只有60多块钱。吃完饭回到旅馆休息,西安夏天非常炎热,下午的气温达到37度,在室外走动非常辛苦,所以我们一般都是下午休息。

晚上的时候,我们去了永兴坊吃饭,这个地方类似于北京的王府井小吃一条街,甚至比那里还热闹,人头攒动,我们找了一家吃拉面和肉夹馍,不好吃。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就是游客聚集,热闹非凡。酒足饭饱,回酒店休息。这几天换下来的衣服,房间里有洗衣机和洗衣液,一次洗了。

早上起来,照例出去跑步,由于住在交大旁边,直接进了交大跑步。清晨的交大人烟稀少,图书馆前的水池上漂浮着一些荷叶,叶下的小鱼在游动,非常惬意。仿佛回到了读书的时代。在图书馆的广场上,有一大群人在拍摄纪念照,好像是来交大短期培训的人,留下美好的回忆。当年是没有这个新的图书馆的,所以拍照都是在喷水池边上或者北门前面。

吃过早饭,我们去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公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太华南路,大明宫地处长安城北部的龙首原上,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平面略呈梯形。1961年就作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但是我在西安的时候,是没有去过的,当时这里是一片村庄,村里的人基本都是当年沿着陇海铁路从河南逃难过来的难民,所以80,90年代这里就是平民窟。

遗址公园这几年修建得很好。并且把原来遗址上的村民搬迁了。进入公园的感觉就是一个字:大。简直太大了,比北京的紫禁城大很多,由于地面建筑早已毁坏,现在大家能看见的都是一些遗址,所以显得特别空旷。公园内部是需要坐电瓶车的,走路的话,耗时太长,而且途中没有景点。

套票包含一个30分钟的IMAX电影,描写唐朝公主远嫁康国的故事。环境,服饰,故事,人物描写等拍摄得非常到位,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参观完大明宫遗址公园,回到酒店休息,傍晚时分,去了西安城墙,我们从南门上去,本来是计划租赁自行车的,但是双人自行车是不能带小孩的,所以做罢。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古都,灯火亮起,从城墙上看出去,城墙上的阁楼金碧辉煌,南门外的商业街人头攒动,好不热闹。

下来城墙,我们走去窄巷子饭店吃饭,这不是成都的宽窄巷子,之所以叫窄巷子,就是因为门口要通过一条窄巷子。典型的西安菜,再次,好吃不贵。

今天早上起来,我独自一人,骑车去了碑林傍边的城墙,从那里上去,租赁了一辆自行车,沿着城墙,骑了一圈,一圈大约13公里,到北门的时候,可以从上向下看到西安火车站,当年每年4次从这里来回家乡。西安城区的变化不大,没有任何高楼,老城里面也不允许大规模修建,所以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回到酒店,租车公司送来了早已订好的汽车,就在楼下交车,非常方便,后来还车的时候,我们是直接开到火车北站,就留在了地下停车场,租车公司派人去取,也非常方便,可以说是非常满意的一次租车。

今天的主要景点就是东线:兵马俑,秦始皇陵,华清池,很多年前,我是从交大骑车过去的,来回80公里,现在有了高速公路,不过高速路下来的一段路,不到5公里,居然由于兵马俑那里的一个丁字路口没有红绿灯,导致堵车近30分钟,这种小的地方,比如各个旅游风景点的管理,解说员和商品的销售等都不尽人意。

兵马俑是世界有名,当然游客众多,当年我从交大骑自行车40多公里,可以直接骑到离2号馆只有几十米的地方,现在不同了,修建了巨大的缓冲带,汽车停放的地方,离兵马俑坑有近1公里,需要走路过去。我们在门口请了一个解说员,就完全跟着她走了。首先去的是博物馆,里面展出了出土的铜车马和一些出土的箭头。然后,我们去了一号坑。一号坑一点变化都没有,没有空调,里面的游人很多,加上钢架的屋顶,和37度的气温,里面基本不通风,估计温度高达45度以上,每个人都是汗流浃背。只能快速走出去了。解说员说过节的时候,比如10月1日国庆节,这里游人多到完全没有办法进入场馆,只能趴在玻璃窗上看看。想想都可怕。据说上次克林顿总统来,想下到坑内看看,未获允许,只能在一号坑后面的修复地方看了看,要求带回几个去美国展览,也没获得同意,不过博物馆还是用当地的夯土,新做了几个高仿,送给他。记得当年兵马俑和秦始皇陵门口全部是这种卖高仿兵马俑的,非常便宜。不过估计克林顿总统拿到高仿也是高兴得很了。虽然国家总统都不能进入坑内,但是有一个小保安就坐在坑里,保证没有人擅自下坑毁坏文物,天天可以近距离观看兵马俑,待遇比国家总统好很多。

看完一号坑,就去了二号坑,当然没有一号坑那么雄伟壮观,大多数都没有开发。

参观完兵马俑,我们开车去了秦始皇陵,当年皇陵下有一条秦陵北路,而且有一条土路是可以爬到陵墓顶上的,土路的两边都是柿子树。现在是不允许登顶了,秦陵园区扩大了很多,全部保护起来,门口的秦陵北路还在,不过已经不能通车,园区四周修建了高墙,从门口进来还要走很远。由于不能登顶,所以其实秦始皇陵变得没有什么看头了。当年的外围城墙已经变成了一堆土,还是高于地面,笔直伸展,可见当年是一道围墙。

最后我们来到华清池,但是到的时候非常晚,只能赶快走了一遍。我们决定看晚上8点的:“长恨歌”表演,所以也没有什么遗憾。离表演还有一段时间,所以我们去了旁边的一个饭店吃饭,饭店居然没有火(煤气坏了),只能吃点凉皮之类,但是价格不菲,旅游景点就是这样了。也没有什么意外。

晚上的长恨歌”表演非常震撼,演员非常卖力,而且灯光布景都非常到位,唯一不足就是下起了雨,表演在室外,给大家发了雨衣。演员就在大雨中表演,很感动。

看完表演,开车回到西安。汽车在高速路上飞驰,其实两边没有路灯,村子里也没有灯光,漆黑一团,只有汽车的远光灯和轮胎的噪音。远处西安市区的灯火越来愈近。

今天的线路是西安的西线,就是茂陵和乾陵,传统线路还有法门寺,但是由于我们出发的时间太晚,所以没有时间去法门寺了。先到的是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历史悠久,超过2000年了,其实离西安不远,虽然建立了博物馆,但是周围非常荒凉。茂陵于建元二年(前139年)至后元二年(前087年)间建成,历时53年。陪葬墓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茂陵参观主要分为参观文物陈列室和登上茂陵远眺,文物陈列都在陵区内,主要是石雕,最有名的就是马踏匈奴,这些石雕都是后人在茂陵考古的时候在陵墓附近挖掘出来的,陵墓上的各种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只有石雕历经2000多年依然存在。登上茂陵可以清楚的看到周围的陪葬陵寝,比如西北面的李夫人陵,东北面的卫青,霍去病陵。陵寝不在人口密集的区域,附近的村庄也不向东南沿海那样人口密集,所以附近人口稀少,停在门口路边的车不超过10辆。

从茂陵出来,我们开车去了乾陵,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部6公里的梁山上,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景区很大,我们先坐景区的旅游车去了唐懿德太子墓博物馆,由于历史上墓地被盗,所以考古人员进行了发掘,一些历史文物陈列在博物馆里面,主要有石雕,壁画,和唐三彩。墓冢是可以登顶的,登上墓冢可以看到远处的乾陵山头。

最后我们坐景区的游览车去了乾陵,开车到东停车场,下车以后步行登山,沿路是神道,就是宽阔的大道两边立着的石雕像,最著名的是六十一蕃臣像,经过考古人员的发现,基本可以认定,最初的设计是六十四蕃臣像,南北各三十二尊,但是有三尊由于石料有瑕疵,没有完工,考古人员在附近找到了三尊为完工的石雕,而所有的石雕的头,现在都没有了,推断大部分是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的强烈地震,雕像倒塌,考古人员曾经在70年代在附近找到一尊雕像的半个头颅。乾陵依山而建,是可以登顶的。不过登顶的道路,到最后一段非常陡峭。登顶以后,居高临下,看到大片的黄土地,人烟稀少,么有什么村庄,让人感受不到14亿人口的密度。好像美国中部大片荒地一样。

傍晚时分,我们下山,开上车,去了不远的一家饭店“盛唐府”,名字很大,其实是一家小饭馆,典型的陕西风味,很好吃,很便宜。

今天我们先开车去了汉景帝的阳陵,汉景帝刘启陵墓,位于咸阳市渭城区张家湾机场汽车专用公路西侧。游客很少,也不能登顶,有一个新修的建筑保护当年的城墙遗址,有一个博物馆,陈列了一些陪葬坑里出土的陶俑,弩机等。总的来说,游客非常稀少,很荒凉。

然后我们去了安吴堡,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北45公里处泾阳县安吴镇安吴堡村。之所以这家年有名起来:

1: 在当时的国民党统治区陕西省泾阳县安吴堡举办的培训青年干部的重要场所。

2: 去年大热的电视剧描写前房主,安吴寡妇,姓周名莹,曾经是陕西首富,当年慈禧太后仓皇逃到西安,吴家寡妇向慈禧太后捐献了十万两白银,以及一个价值连城的楠木屏风,慈禧十分高兴,因此被慈禧认作干女儿,并封为“一品夫人”。

当然现在人去楼空,世代更替,朝代变换,这里早就充公了,是一座博物馆,只有几座老建筑,据说其实当年整个村子都是安吴堡,现在参观的只是其中几间房子而已。不仅感叹,只有稳定的社会结构才能财富传承。

在去茯茶小镇的路上,我们经过了大地原点,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北流村,具体位置在:北纬34°32′27.00″,东经108°55′25.00″,但是我们到达的时间太晚,已经关门了。

茯茶小镇主要就是卖陕西的茯砖茶,旅游购物点,适合游客,估计没有什么本地人会来买,尝鲜了一点,不好喝。

今天我们结束了西安的6天旅游,要离开了,和租车公司越好在西安北站停车场交接还车,但我们到了,他们还没到,所以留下钥匙和车在停车场,微信发去照片,就直接上火车走了,大约半小时后,对方发来微信,已经提车,结账了。非常方便。

总结:

1: 西安城区变化非常小,其实比较破败。

2: 西安交大校园内基本没有太大变化,一切都是熟悉的味道。

3: 整个城市的富人区在曲江池附近,有点像深圳的香蜜湖或者北京的朝阳公园南门。

4: 西安整个经济不发达,物价较低,有能力的人喜欢去东南沿海发展,位置不太好,不过对弈西北地区来说,还是当之无愧的核心。

5: 出西安以后,就发现中国西部其实是地广人稀,有点美国中部农业州比如阿拉巴马的感觉。大片的黄土地,没有什么村落,即使有,晚上也没有灯火。到了晚上漆黑一片,远远不是东南沿海地区城区连着城区的那种感觉。

Comments (1)

« 上一页 Previous entries « 上一页 · 下一页 » Next entries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