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指标:人均产出比

当一个公司很小的时候(比如少于30个人),很多情况下都是一个人兼做好几个职位,人员都彼此很熟悉,规章制度也无需太完善,管理和沟通成本是很低,所以显得利润很高,小公司里面每个人好像都是一个利润中心,增加人手必然增加利润。

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公司就需要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协调员工关系,处理部门协作,制定和执行严格的规章制度,建立和管理文件和信息系统,所有的这些都会带来成本的上升。很多公司会发现,随着规模的扩大,增加人并不能带来利润的上升,反而感觉整体效率在下降。

运营管理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人均产出比。就是一个公司的单位时间里的总产出/人数。

假设:一个公司生产制造公司有25个人,每天者生产50件产品或,那么人均产出就是2件/人/工作。如果公司增加到50个人,要保证人均产出比不变,那么每天能销售或者生产的产品数量必须到100件。

又如:一个销售团队有10个人,每月销售100万元,那么人均产出就是10万元/人/月。如果月销售增加到300万元,而销售团队只增加到15个人,那么人均产出比就是20万元/人/月,增加了一倍。

人均产出比是衡量一个公司效率增加的重要指标,就是人均效率。(注意不是个人效率)。作为管理层,必须想尽一切办法不断提高人均产出比。

如何提高人均产出比?

1: 流水线的不断平衡

随着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数量的不断增加,整个系统将会发生以下两件事情:

A:工序之间可以不断的细化,可以更加精细的分工。不断细化的分工是个人效率提升的·重要条件。

B:系统将会有很大的空间来优化各个工序之间的平衡,比如某个工序一个人可以生产2件,而下一个工序一个人能生产3件,那么最好的平衡就是2和3的最小公约数6,12等等。

2: 固定员工,固定岗位,不断傻瓜式的重复

要提升个人的效率,最好的方法是:保持员工在同一个工序上长时间的做同一件事情。降低人员的流动性。随着熟练程度的不断上升,配合合理的激励体制,个人的效率会不断提高,同时减少了工序转换的时间浪费。

3: 良好的薪酬和激励体制

我比较喜欢的方法就是345薪酬制度,即用3个人,发4个人的薪水,干5个人的活。任何玩过体育的人都知道一个人的潜力是非常大的,比如一个没有训练过跑步的人,开始的时候可能连连续一公里都跑不下来。即使勉强跑下来,很有可能需要的时间在7-8分钟。经过稍微正规一点的训练,任何人都可以跑到6分钟以内,而1000米世界纪录,男子是2分11秒96。从普通人的6分钟提高到2分钟,这里面的空间是巨大的。

具体的方法是:

1: 把第四个人的薪水分配到现有的3个人的头上,即平均每个人多拿33%的工资,

2: 把这33%搞成浮动工资,配合绩效考核制度

3: 要完全拿到这33%,每个人必须多做66%的工作,也就是3个人必须完成5个人的工作

4: 长期执行这个政策,将会不断提升个人的效率,同时对于绩效好的员工也是很好的激励。

用这个思考模式马上就能看出为何农民无法致富,人均时间和土地面积的产出效益太差了。一块地用来种农作物,每年最多产出2季,而且只有一个平面,同样的土地,用来做厂房,虽然依然只有一个平面,但是可以容纳的生产工人就要成倍的增加,如果是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那么人均产出比就更高。当然如果用来建造办公楼或者公寓,可以向天上发展,那么一块土地的人均产出比就有了几何级数的增长空间。

如果这栋楼里面都是做金融或者IT的人,由于这些行业都带有巨大的延展性,(即产品一旦生产出来,无需再增加人手,既可以几何级别的增加服务的人群),那么这块土地的产出就可以从种田年入1万元,到开工厂年入100万,到盖高楼,年入1亿,到做金融或者IT公司,年入1000亿。

高的人均产出比才是高收入的前提保障。

Comments off

把中国工厂搬去美国的前提是:美国工人的平均体重降低30%

奈飞的纪录片:“美国工厂”,最近播出。这个近2小时的纪录片描述的是中国玻璃大王:曹德旺旗下的福耀玻璃2015年到2017年之间去美国开设工厂的经历。这个纪录片在中国的关注度非常高,在过去几周,自媒体里有相当多的介绍,分析和对比,这里不再赘述。

我想讲的是作为一个在中美两国的制造业都工作过的人,我对于中美两国制造业的一些看法,特别回答:制造业能不能回流美国。

先看:人工工资和效率

人工工资中美两国的对比:

中国的工厂普遍采用的是低的底薪,配合高的加班费。比如我国著名制造业中心的东莞,2018最低底薪是1720元/月。因为东莞属于第二类城市。非全日制职工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为16.4元。

加班费的计算如下:

1: 基数:以每月工作时间为21.75天和174小时进行折算,最低底薪的小时工资为:9.89元/小时。约等于10元/小时。

2: 上浮比例: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支付加班费的具体标准是:

A:在标准工作日内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 即:基数*1.5=15元/小时。

B: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 即:基数*2=20元/小时。

C:法定节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即:基数*3=30元/小时。

例如:2019年8月全勤,工作22天,每天加班2小时。5个周六,每个周六加班8小时。月工作时间为:

同样的工作时间,美国福耀玻璃人工工资是(小时工资13美元):

由图可见:相同的工作时间:美国工人的人工成本是中国工人的4.2倍。美国的工人的工资近些年不仅没有上涨,而且还有下降的趋势。影片中,有工人以前在通用汽车(GM)工作的小时工资在26美元,失业后,在福耀工作的小时工资只有:12美元。虽然中国工人的工资虽然这些年上涨很快,但是短期内是不可能赶上美国工人的。

人工效率方面:以我自己在中美两国制造业工作的经历,我认同纪录片所说的,美国普通工人的劳动效率仅为中国普通工人劳动效率的60%。

由此可见:美国普通工人的性价比只有中国工人的1/6左右。

其他方面的考虑:

在一个规模化的大批量生产制造企业,人工工资只有总成本的10-15%,其他成本,包括:场地租金,水电费,白领管理人员成本(中国是美国的1/2),运输,税和费等确占大头。还有其他一些商业上的考虑,比如离客户距离近,翻译时效高,沟通成本低等等。其实这些都是玻璃大王:曹德旺投资美国建厂的主要原因。

但是:工厂的运营离不开普通一线工人,没有一线工人的操作和支持,任何工厂都无法运营。

在美国投资建厂,除了要面对性价比只有中国工人1/6的美国工人,还要面对其他的问题,比如电影里面说的:工会问题。还如:一线工人短缺的问题。等等。

总结下来:1: 美国的安全,工作时间等要求远远高于中国。2: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远远低于中国工人。3:美国工人的小时收入远远高于中国。4:部分美国工人期待工会能保证他们高的收入和低的劳动强度。(但明显忘记了正是这才导致了GM的关门和他们的失业)

1: 美国工人能改变吗?2: 工厂能回流美国吗?3: 中国工厂会发展成为美国工厂那种高福利,低效率,工会把持的“幸福社会”吗?4: 美国需要把工厂搬回去美国吗?5: 中国工厂如果要搬到东南亚或者非洲,中国政府需要出手吗?6: 工厂真的是实体经济吗?

这些问题都是制造业这些年讨论的问题。

我的感受是:

中国工人的劳动效率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1:良好的基础教育,即使小学毕业,认字和数学能力已经完全能够胜任任何工厂的操作工。2: 对于金钱的渴望,生活就是为了赚钱,而不是美国人的赚钱是为了生活。为了赚钱可以每天干12小时,每个月干28天。3: 儒家思想的精髓,崇尚的美德包括:勤奋,节俭,储蓄,投资未来(子女教育,买房)。以上这些原因才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核心原因。而这些优势美国是无法超越的。这才是国家竞争的比较优势。美国应该在其他方面,比如高科技,品牌,创新服务业等方面大力发展,而毫无必要和理由要求工厂回流美国。美国老板虽然也很爱国,但更爱利润。

我看到很多中国工厂的管理人员喜欢动不动就去欧美,特别是日本学习工厂的管理经验。但很明显他们忘记了中国才是世界的工厂。如果欧美日本那么高级的管理经验,为何早在20年前就把世界工厂的地位交给了中国呢?

欧美日的制造业管理模式从泰勒,到戴明,到丰田模式,到6西格玛,到精益生产,在中国人的劳动效率,勤奋和敬业精神面前全部不堪一击。制造业的核心是人,而不是管理模式和制度。

工厂的利润来自于效率,就是卓别林电影里面讽刺的那种机械式的重复模式才能成功,而现在的欧美日早已放弃他们工厂成功的模式(泰勒制度),而转投虚无缥缈的所谓管理大师,比如德鲁克。每隔10来年,商业世界里面就会出现一次“革命“。新的大师提出新的理论,收割一次韭菜。

上至精英,下至普通工人,全部彻底抛弃了美国立国和争霸的根本核心即”清教主义“,这就好像一个肥胖的人不想运动减肥,确相信吃各种减肥餐一样。

让中国的世界工厂生产,互相压价,美国人比价下订单,拿大头利润,这些年就是这么玩的。

纪录片《美国工厂》里的中国工人王先生说过:我的梦想就是吃饱饭,把孩子养大。

大国竞争,如果一个国家的人非常勤奋,非常节俭,投资储蓄率非常高,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就会发展很快,利息高,久而久之,其他国家的财富就会向这个国家流动,最后,很可能大部分财富都被这个国家吸附了。这就是中国过去2000年的发展核心。未来50年必将如此。

川普,默克尔,普京,任何国家的领导人任何人都没有办法让中国人不勤奋,不努力,不节俭,不投资,不。。。

后记:

美国找工作网站indeed上记录的现在和前员工对于福耀玻璃的评价:2.8/5 分基于161个评分,这个样本比较大,可以反映真实的员工评价。

工作家庭的平衡(加班时间和工作时间)。2.7/5

工资和福利 3.2/5 这项最高,说明工资和福利待遇还不错

工作保障度和晋升机会: 2.4/5

管理层和管理制度: 2.3/5

企业文化:2.5/5

从这个打分可以看出:

1: 总分在同类型制造业中偏低。通用汽车:4/5分。

2: 各个分项中打分最高的是工资和福利,说明小时工资,加班费等待遇还是不错的。

3: 分项打分最低的是管理层和管理制度,只有2.3分,一半都不到,可以说这是中国工厂和美国工厂管理文化的剧烈冲突,中国工厂讲究的完全服从,令行禁止,先执行后解释的执行文化和美国人的自我为中心,快乐工作的不适应。

仔细看评分可以看出大家普遍不满意的地方是:

1: 工作地点的安全性(工伤)。

2: 美国一线工人和中国领班之间的沟通问题。

3: 加班时间长(难以平衡工作和生活)。注:美国很多人讲究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也就是·加班时间不能太长,最好不加班。在美国下班以后,主管领导尽量避免通过电话,电邮等找员工讨论工作的事情。

4: 晋升机会不多,管理层主要提拔中国人。

大家普遍满意的几个方面:

1: 收入还可以(加班多,加班费多)

2: 发展快,新事物多,能学到知识。

可以说:福耀玻璃美国工厂继续沿用了中国工厂的管理模式。即要求效率,服从,加班。还没有完全融入美国的文化,它的商业模式和文化基因决定:也许永远不能融入美国文化。

Comments off

用钱管人-用激励手段保证制度的执行

我们还是一个很小的公司的时候,没有什么规章制度,就那么几个人,大家分工合作也很愉快,没有必要搞那么多条条框框。后来人数突破30,为了便于管理,制定了一些必要的管理制度。但没有花时间精力去保证执行。

比如我们有打卡机器,要求大家上下班打卡用来计算加班费。但有的人忘记打卡,发工资的时候和人事部门说说就过去了,既然有人不打卡没事,一段时间后,大家都不再打卡。再比如我们要求辞职的人必须提前一个月提交书面的辞职报告,在批准以后才能在双方确认的时间离职,但是我们发工资是在下月的第一个工作日,结果就是有人在拿到当月工资的第二天不辞而别。

为了保证这两项基本制度的执行,我们修订了管理制度,用金钱手段保证了制度的执行,管理效率很高,管理成本很低。

考勤制度:

1: 完全按照打卡机的记录发放工资后加班费。

2: 对于当月迟到早退或者不打卡的情况,给予相应的惩罚,如扣除全勤奖,扣除半天工资等。

3: 当月打卡记录月底打印并公开张贴。

辞职流程:

把工资推迟到下个月的10日左右发放。

Comments off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普通家庭给下一代的资产和债务

幼儿园的小孩都被老师教过一句口头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回到家里,小孩满嘴都是这句话。真做到了,小朋友满满的自豪感。

但就是这么一个简单明了的道理,很多父母就是搞不清其中的含义。

比如:

1: 接送幼儿园小孩上学的时候,父母背着小孩的书包,拿着小孩的水瓶,打着伞,小孩只需要大摇大摆的走。

2: 去北京中山公园或者深圳莲花山公园,给自己已经成年,有的都已经中年的孩子相亲。

3: 还有,给自己的孩子全款买房子。

前面两条容易理解,一说,父母就能明白。但最后一条,很多人就不同意了。给孩子全款买房,或者把自己全款买的房子直接转让给孩子。美其名曰:这样孩子就没有还贷款的压力。

首先:全款(没有贷款)买房是非常愚蠢的。要知道,房贷是国家给予普通人的最好的大额扶贫基金。目前房贷是4.9%的基本利息,上下浮动一点,差别不大,普通人只要有收入,就可以贷到百万,甚者数百万的房贷,通常30年还清。虽然每个月要还利息,但是我国通货膨胀率其实很高,大家感受到的涨幅一定是大于统计局公布的每年2%左右的数据的,而且肯定是大于4.9%的房贷利率的。这样的话,随着时间的流逝,要还的贷款被通货膨胀不断稀释,越来越不值钱。如果没有概念,可以对比一下1989年的物价和房价。

其次:子女只有权利没有义务。父母出钱,全款给子女买房,子女实际上是继承了这套房子全部的权利,确没有继承任何义务,有权利,没义务,长久来看,必然出现问题。

现代人需要读大学,甚者还需要读研究生,完成学业后年龄都来到24,5岁。刚开始工作,工资不高,很难攒出买房的首付。但是开始工作的前几年,收入上涨很快。所以较好的方式就是:

父母出首付(首付甚者可以是父母抵押自己的房产出来的),子女供房贷月供甚者支付父母抵押房产的首付月供。如果子女能够支付首付和房贷的月供,那么子女拥有房子的全部产权。如果子女只能够支付房贷的月供,那么子女拥有房子的部分产权,比如70%,直到子女可以还清父母给予的首付为止。上策的好处就是:责权利非常清楚,往往子女通过读书更换了落户的城市,通常是二线以上的城市,在新的一线或者二线城市落户买房工作,实际上是帮助家庭实现了财富的保值和增值,本身就是家庭财富传承的一部分。

另外在大城市限购限贷的政策背景下,子女往往拥有首房首贷的巨大优势。就是只要出30%的首付,可以贷款70%,而且房贷可以在30年还清,这样首付和月供的压力都较小。

成年子女自己出钱购买自己的资产就像是幼儿园的小朋友背自己的书包一样,父母不需要剥夺子女的完成自己该做的事情的自豪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Comments off

尽量用数据和钱盯人而少用人盯人

篮球比赛中有一种战术叫做“盯人”防守,就是己方的每一个队员死盯住对方的每一个队员防守。无论对方队员在场上的哪一个位置,都死死跟住,一旦自己负责盯住的球员拿球,马上紧逼防守。而且自己只盯住这个人,对方其他的队员无论干什么,基本不管。

很多民营企业老板把这种盯人方式应用到企业管理,鼓吹公司内部也采用“盯人”的战术,就是让管理人员死盯住每一个员工,通过随时随地的给予员工反馈,以达到提高执行力和达成公司业绩的目的。

有一次,我拜访了一个韩国制造企业,在总经理办公室,我看到一面墙上全是铺天盖地的屏幕,实时播放的是全公司各个角落的监控录像。来自韩国的总经理自豪的说:我随时随地掌握员工的一举一动,谁的手脚快,我给奖励,只要看到谁偷懒,我就马上打电话给领班。

我不知道在这个厂里工作的每一个人随时随地都在摄像头的监控下工作是何种感受。我个人是不喜欢这种管理方式的,主要是管理成本太高,搞不好会引起员工的反感和反弹。我比较喜欢的方式是:尽量用钱管人,而不是人盯人。

总结起来就是以下几点:

1: 抓大放小。

2: 关键指标数据化

3: 把公司大目标分解为员工个人能实现的小目标

4: 把员工的工作结果和他本人的收入直接挂钩

1: 抓大放小

只抓住必须完成的关键指标,其他无关紧要的指标尽量放弃。每个人的思维带宽有限,要把一件事情做好,必须专注。另外管理是有成本的,很多情况下,成本还很高。任何制度的制定,实施,都是人来执行的,太多太细的制度只能加大管理成本,对于关键指标没有太多好处。甚者这些管理带来的好处还赶不上管理本身的成本。这种管理浪费在现代企业里面比比皆是。由于管理者花费的不是自己的钱,所以很多人没有成本意识。

2: 关键指标数据化

目标必须数据化。不要用任何无法量化的形容词作为目标。比如梦想成真就不如:1年内订单总量提高30%。又如:炒股发财就不如1年内投资回报率达到10%。

3: 把公司大目标分解为员工个人能实现的小目标

我强烈反对给员工上班时间洗脑,浪费时间,毫无意义。管理人员要干的就是分解大目标成为小目标。员工只关心自己能控制和达到的小目标,比如在洗脑会上高喊我们公司今年的目标是:年销售额翻一倍。最好变成:小王,你今天需要完成30个电话回访。 小李,你今天需要完成200个产品的出货量。

4: 把员工的工作结果和他本人的收入直接挂钩

员工只为自己奋斗,无需考虑公司的大目标。 让每一个员工为自己的收入而奋斗的同时,顺便完成了公司的大目标。这才是应该执行的良好的政策。

真正跑步的人是不会在朋友圈发自己跑步装备的照片的。 最多会发一张路线图,上面显示某次跑步:5公里的路线,20分钟完成。

真正游泳的人是不会发一张自己在游泳池的半裸的照片的。100米自由泳,55秒完成。或者开放水域的游泳路线图和完成时间。

任何不能数字化的KPI考核都会带来巨大的副作用,比如腐败,作假等。

Comments off

他们是劣质父母,你就是劣质巨婴

最近几年网上流一个说法:要与“劣质父母”划清界限。言者振振有词,似乎自己所有生活不如意都是“劣质父母”造成的。比如但不限于:

  1. 父母不认识IBM总裁,不能给你的“大生意”搭桥引线。所以你不能在35岁就成为世界首富。
  2. 父母出不起数百万的留学费用或者京沪城市中心区学区房大平层的首付,所以你去不了清华大学当教授,或者娶不了那个能靠美貌赚钱的美女。
  3. 父母没有退休金或者没有基本医疗保险。不仅不能给你提供任何“有价值”的资源,每个月还要你“孝敬”父母几千块,所以你老公(老婆)怨声不断,影响你在家里的地位。
  4. 父母生了个不争气的弟弟(姐姐),才疏学浅,好逸恶劳,所以他们结婚还要你出彩礼或者婚房的首付。给你增添经济上和精神上的烦恼。

但,你已经成年,父母如果还是你眼中的“劣质父母”,只能说明你是还未成年的小孩或者劣质巨婴。

1: 父母就是普通人,你也是普通人,孩子也是普通人。越早意识到这点越好。

2: 父母在你成年(大学毕业或者有能力赚钱)后就没有任何义务再给你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他们有能力帮忙且愿意帮忙,很好,不用客气。但他们没有必须帮忙的义务,不帮忙也绝对不代表他们是劣质父母。

3: 只要你经济独立,就无需听父母的任何意见。一定要顶住这样的压力,中国社会变化很快,父母的思路大概率是跟不上时代的,而且父母对你的决策的结果是不能负责一辈子的。成年人必须对自己的决策带来的后果负责。早点变成成年人。

4: 你没有义务再经济上支持兄弟姐妹。

5: 中国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尊敬长辈是传统美德,而德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立足之本。嘴里全是与劣质父母划清界限的人不但不会被社会同情,反而会被社会甚者自己的子女唾弃。不成功极大可能是你的思想太恶劣。

6: 子女成年以后,虽然你没有任何帮忙的义务。但是你要奋力拼搏,积累财富,给下一代奠定基础,让下一代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再上一层,最好做个优质父母。

Comments off

子女教育的5个层次

最近高考放榜了,网上和群里都是各种学校的高考排名。高考是一个可以量化,相对公平的指标。由于可以量化,各种排名很多。但孩子的教育很多是难以量化的,比如绝大多数课外能力的教育。

我觉得在任何领域,高考也好,爱好也罢,或者其他专业技能上,要培养一个出类拔萃的孩子,父母都需要达到这5个层次。

1: 不仅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而且了解不同阶段的学习重点。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都极力提倡学习,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口头上说,我们希望孩子多读点书。但很多家庭父母从来不看任何书,学任何新的知识,家中一本书都没有。根本不知道孩子应该读哪些书?来这种现象在隔代教育,比如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尤甚。来来回回就只是这句:还不去读书。Or还不去做作业。但自己确去打麻将(刷手机)了。

2: 理解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区别

公立学校的目的是扫盲。学校的任务就是传授基本的书本上的知识,附加的就是让你的孩子在白天不出去惹是生非。公立学校的一个班有50人左右,老师哪里可能单独培养你的孩子?

如果希望孩子在任何领域出类拔萃,必须采用家庭教育。

好比是游泳培训班和专业游泳队的区别。培训班的目的是让你熟悉水性,掉到水池里,能扑通20米,不淹死。如果你要想培养运动员,需要你自己花钱请私教或者去专业的游泳队训练。

3: 知道合格私教的标准

现在很多家长知道家庭教的重要性,也愿意花钱请私教。但是根本不知道私教的标准。在中国培训私教是个大产业,每到周末四处开花的培训机构门口,大量的父母带孩子来,然后自己在门口坐着玩手机,一下课,买个冰激凌甜筒,作为奖励,完全不知道也不关心上课的内容。入门是老师的事,但出类拔萃就是家长和孩子的事了。

4: 理解任何出类拔萃的孩子都是一个资金和时间消耗巨大的投资

大家都能上的入门培训班,很便宜。好的私教是稀缺资源,大家都需要,自然就很贵。私教随着你孩子水平的提高,越来越贵。也许你的孩子有孙杨的天赋,但你支付不了孙杨那种训练费用,花不起那个时间,也是不可能培养出奥运冠军的。

5: 最好还能在相应的领域有专长

看过奥运游泳冠军傅园慧的一个采访视频,傅园慧把她的游泳教练成为老爸。这不是随口说说的。要成为顶尖高手,除了训练,还有在心理健康,体能恢复,日常生活等多方面给予照顾。不过不是每个人都能游出国家队的水平,然后国家出钱给你配备教练。在这条越来越陡峭的爬升道路上,最好就是父母自己就在专业领域有专长,比如姚明。

世界上最没有免费的午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要想你的孩子出类拔萃,你愿意而且能够付出多大的代价?

我觉得在任何领域,高考,业余爱好,或者其他专业技能上,培养一个出类拔萃的孩子都有5个层次。

1: 父母不仅学习的重要性,而且知道在不同阶段的学习重点。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都极力提倡学习,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口头上说,我们希望孩子多读点书。但很多家庭父母从来不看任何书,学任何新的知识,家中一本书都没有。根本不知道孩子应该读哪些书?来这种现象在隔代教育,比如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尤甚。来来回回就只是这句:还不去读书。Or还不去做作业。但自己确去打麻将(刷手机)了。

2: 理解学校教育目的和家庭教育的区别

公立学校的目的是扫盲。学校的任务就是传授基本的书本上的知识,附加的就是让你的孩子在白天不出去惹是生非。公立学校的一个班有50人左右,老师哪里可能单独培养你的孩子?

如果希望孩子在任何领域出类拔萃,必须采用家庭教育。

好比是游泳培训班和专业游泳队的区别。培训班的目的是让你熟悉水性,掉到水池里,能扑通20米,不淹死。如果你要想培养运动员,需要你自己花钱请私教或者去专业的游泳队训练。

3: 父母知道合格私教的标准

现在很多家长知道家庭教的重要性,也愿意花钱请私教。但是根本不知道私教的标准。在中国培训私教是个大产业,每到周末四处开花的培训机构门口,大量的父母带孩子来,然后自己在门口坐着玩手机,一下课,买个冰激凌甜筒,作为奖励,完全不知道也不关心上课的内容。入门是老师的事,但出类拔萃就是家长和孩子的事了。

4: 父母舍得花钱请合格的家教,理解这是一个资金和时间消耗巨大的投资。

大家都能上的入门培训班,很便宜。好的私教是稀缺资源,大家都需要,自然就很贵。私教随着你孩子水平的提高,越来越贵。也许你的孩子有孙杨的天赋,但你支付不了孙杨那种训练费用,花不起那个时间,也是不可能培养出奥运冠军的。

5: 父母最好还能在相应的领域有专长

看过奥运游泳冠军傅园慧的一个采访视频,傅园慧把她的游泳教练成为老爸。这不是随口说说的。要成为顶尖高手,除了训练,还有在心理健康,体能恢复,日常生活等多方面给予照顾。不过不是每个人都能游出国家队的水平,然后国家出钱给你配备教练。在这条越来越陡峭的爬升道路上,最好就是父母自己就在专业领域有专长,比如姚明。

世界上最没有免费的午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要想你的孩子出类拔萃,你愿意而且能够付出多大的代价?

Comments off

留学的投资回报和资产的保值增值

留学是人生的一次重要投资。 20-30年前,中国很穷,去西方发达国家留学很贵,所以留学生几乎全部是靠自己筹集资金,也就是留学的时候除了读书,更主要的事情是筹集学费和生活费,留学的过程中既要完成学业,还要赚钱养活自己,甚者还要多赚钱寄给在国内的家人。

最近10年,国人富裕了,留学的目的各不一样,有的是镀金,有的干脆是国内考不上大学,去海外混个文凭,留学生也展现出来低龄化的趋势。很多人留学完全是靠国内父母寄钱。即使学成归国,很多人的工作起薪和留学的花费相比根本微不足道,也就是投资孩子留学是一项完全亏本买卖。

如何处理好:

1: 留学的资金有来源。

2: 留学的资金的保值增值。

3: 留学回国后工作的地点的婚房问题。

4: 留学回国后的责任和义务问题。

这里有三个案例。

A:

小王是广西某地级市官员的孩子,家庭在当地是富裕阶层。他成绩一般,就没有走高考道路,而是通过中介在2009年去美国加州的一所还不错的公立大学攻读本科学位,先读了一年预科提高英语,然后又花了5年时间,前后共6年完成了学业,这6年中,学费生活费等,共计花费家庭200万人民币,2014年秋天回国,在深圳的某外企找到一份工作,起薪1万元。到2019年,工资已经上涨到2万,有车无房,自己的工资基本月光。而立之年,谈了个女朋友,准备结婚,小两口看上一套1000万的3房2厅的二手学区房,小王要父母再出400万(30%首付,外加税费加装修等)。小王自己很努力上进,学业按时完成,回国后的工作也还可以,但是短短10年,家里就要花费600万支付留学和婚房的费用,对于一个广西地级市的家的富裕家庭,也是一个天文数字,好在小王是家里的独子,父母决定把一辈子的积蓄和积攒下来的房产全部拿出来了,给来小王,只在本地留下一套小房子,供自己退休养老。每当说到10年留学和结婚要花费父母一辈子的积蓄,小王心中充满了沮丧。

B:

小李是北京土著,2007年,小李高考考上了北京的一所985大学,2011年大学毕业后,花了一年在家准备托福,次年去了美国宾夕法尼亚的一所大学攻读硕士,前后2年,开始的第一年小李的学费和生活费全部是家里提供。小李自己也很上进,很快适应了留学的生活, 硕士的第2年在学校找到助研的工作,免除了学费,还可以得到一些生活费,2年学习期间,只有第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完全靠家里提供,留学期间花费了家里30万。2014年秋季回国以后,在北京的一个外企工作,月薪2万起,到2019年,月薪已经到了3万。2016年,谈婚论嫁,由于父母双方的单位都各分了一套三环内的小房子,所以卖掉了一套市区的老破小房子,拿到近200万作为首付,买了一套2016年的时候700万市值的100多平方米的市区学区房,结婚生孩子,到2019年,这套房子市值1100万。小李这12年的学习,留学,工作,结婚生子,共花费父母30万元。加上房子的首付200万,但房价上涨了400万。

C:

小张是深圳土著,90年代末,父母从内地南下深圳,在这里打拼了近30年。小张2007年考入北京的一所985大学,2011年毕业,去美国留学,父母把在深圳的一套房子抵押给了银行,消费贷款,共贷款了60万,10年期,利率6%,月供约6000元,父母支付月供。小张2年留学,全部的费用都是父母支持,共花费父母60万元,2013年毕业,回到深圳,找了一份工作,月薪2万,2019年,月薪已经到了3万,回国以后,小张开始支付消费贷款的月供。2018年,小张要结婚,父母把这套房子再次抵押,这套房子已经从2011年的100万涨到2019年的900万,还掉还余下的30万消费贷,小张获得了600万的资金,自己再贷款,买下了1000万的学区房,其中600万的抵押贷款(首付)月供3.8万,父母支付,房贷400万,月供2万,小张支付。小张这12年的学习,留学,工作,结婚,父母从口袋里掏出的钱一分都没有,只是支付了银行的利息,而家庭的净资产(资产室900+1000 = 1900万,贷款是1000万,净资产900万)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大幅度上涨(从2011年的100万涨到了2019年的900万)。小张家里越来越富裕。

结论:

1: 留学是一个成本极高的奢侈品,需要提前计划。

2: 留学,特别是出国读本科是一项投资回报率很低的行为。

3: 国内完成本科,而去国外读2年的硕士,从时间和金钱的投资回报率看,高于出国读本科。

4: 有留学计划的家庭,最好把留学的资金先放在国内的一线城市,比如落户很容易的深圳,买下房产,然后把房产抵押给银行,获得资金,用这笔资金供孩子在海外读书

5: 等几年后孩子毕业回国,把有贷款的房产给孩子作为婚房。

这样既可以获得利息很低的贷款,又享受了国内房价上涨的红利,还一举解决了孩子毕业后婚房的问题,甚者还能保证孩子未来要努力工作还贷款。

具体做法是:

1: 在孩子留学计划实施前4,5年,比如刚进大学的时候,父母一方落户深圳(或者其他一线或强二线城市,在子女毕业后将要工作的城市)。

2: 把留学的资金买入这里的房产。支付首付,尽量贷款买。

3: 孩子留学期间,等候增值,在此过程中,需要留学的资金的话,把房子二次抵押,把增值部分抵押给银行,出资金。

4: 这部分抵押出来的资金供孩子在国外读书。父母支付月供。

5: 孩子毕业后回国,大概率事件就是房子的增值部分远超孩子留学的费用,这样资产不会缩水。

6: 回国几年后,孩子必然结婚,房子就是孩子未来结婚的婚房,或者可以再次抵押出首付,甚者还可以卖掉出首付。

Comments off

农村的诗和远方遍地都是,一线的四合院房十分稀缺

按照:“中国的人口与城市”一书的统计和推演,影响一个国家生育率的主要因素只有两个:
a:女性的教育水平:年轻女性(20-24岁)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每提高1年,生育率下降0.36
b: 儿童死亡率:儿童死亡率每下降10%,生育率将下降1。

中国出生率从1955年的5.59降到现在1.73, 其主要的原因不是计划生育政策,而是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比如现在每年在1700万适龄学生中就有900万大学生),和医疗水平大幅提高带来的儿童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从来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的斯里兰卡的出生率在过去50年从5.7降到现在1.88。可见计划生育政策并不是我国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趋势:
1: 我国人口红利和经济增长: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比例,从改革开放78年以来一直上涨,到2012年结束后持续下降,随着劳动力人口比例的下降加快,必然导致经济增速放缓。
2: 工作年龄的人口中大学生比较过高,导致以下两个趋势:
A:普通操作工人数量减少,工资迅速提高必然导致劳动密集型企业难以维系,产业向附加值高(资金密集,技术密集)转变。
B: 大学生人数迅速提高,必然带来新的白领,工程师等红利。
3: 随着女性教育水平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生育率将继续下降,趋势不可逆转。日本今天的人口和、,经济,城市化等情况就是20年后的中国。
4: 你只可以牵着马去河边,但不可能强迫马喝水。鼓励生育的政策即使大力推广也很难逆转人口减少的趋势。
5: 我国经济将持续发展。中国创新程度在中等发达国家属于上等的水平,经济学家梁建章及美国商业周刊估算,我国的创新程度约相当于人均20,000美元的国家的水平。即中国发展到人均gdp到20,000,美元以上毫无悬念。按照18年,人均9,000美元,年均增长6.5%来算,还有最少8年的持续高速增长。
6: 按照人均20,000美元的世界城市化率来看,中国的城市化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现在的60%到80%。劳动力人口的下降和城市化率的提升,必然导致:
a:人口向大城市集群聚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
b:除上述地区的外,其他二线城市的人口增加缓慢,而县城和农村的人口必然下降。中国大地上诗和远方到处都是,而一线城市的四合院房确十分稀缺。

对策;
1: 把自己和家庭及资产转移到发达城市里去(能去一线不去二线,能去二线不去三线,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2: 在一线和二线城市里等候经济等发展和人口的流入,从而分享红利
3: 人和资产在大城市就是享受大城市发展的红利。由于红利(比如各种城市分红的资格:房票,车票,子女入学,发展及发财机会等)都是与人头数量有关, 家庭应该把孩子当作资产,先考虑数量再考虑质量。比如一个有5个·成年孩子,夫妻双方父母都健在的一线城市户口的家庭,就有至少18张城市的房票和9张车票。经济学上,所有稀缺资源都可以变现,光这些人头数量的分红资格就是一大笔财富。经营得当的话,家庭可以完全衣食无忧。
4: 农业化时代:人头(特别是男劳力)就是资产。工业化时代:资本,机器和能操作机器和控制资本的高素质人才才是资产,而现在这种后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人头(男女都一样)就是资产。每个层次的人有自己的需求,满足这些需求的过程都能创造财富。所以孩子的数量比质量更重要。人口密度和数量比质量重要得多。
5: 达不到父母眼中标准的子女不是失败。在这个前提下,对于孩子不计成本的投入毫无必要。对于一个家庭,这种自杀式的投入随着孩子数量减少而增加,独生子女达到疯狂的程度。任何事情成为唯一的选择就会导致疯狂。而解决这种疯狂的方法就是多生。

Comments off

每一个为梦想压上所有拼死一搏的人都值得尊敬

80年代改变人生的奋力一跃
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刚恢复高考,文革停考十年的学子集中在头几届考大学,由于大学容量有限,考生人数众多,开始的时候大学的录取率只有4%,名牌大学的录取率只有1%。也就是100个考生中只有4个人能进入大学,只有1个能进入名校。可谓百里挑一。进入80年代,随着招生人数的提高,录取率慢慢爬升,但整个80年代,录取率也只有报考人数的20%,而报考人数只有适龄考生(出生人数约2500万,报考人数约200万)的10%。所以能考上大学的比例只有适龄考生的2%。由于国家以计划经济为主,而大学毕业包分配,那么考上大学也就成为进入体制的保证。所以考上大学就是阶层上升的唯一通道。

我进入初中以后,父母就不停的讲述高考的重要性,在晚餐餐桌上除了工作的事,就是讨论单位里谁家的孩子高考没考上,参加补习班,谁家的孩子考上了重点大学等等。

中学期间,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两件事。1:对面楼二楼的一个孩子每天晚上都在灯下学习到深夜。我每次偷懒不好好学,父母都会说:你看内谁谁(对面的那个孩子)还在学习,后来这个孩子考上了西安交大。2: 有个孩子连续6年没考上大学,也连续补习了6年,第7年终于考上了本地的一个普通大学,算是圆了大学得梦想。这个孩子大学毕业以后回到父母的单位顶了父母退休后的职位,现在也是国家级大型单位的中层领导。所以6年的复读,心血没有白花,也算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10年代的普惠教育
这些年高考的报名和录取人数也年年上涨,2018年全国适龄考生约1700万,高考报考人数975万,录取了791万,录取率高达81%,高考早已不是选拔人中龙凤,百里挑一的制度,而是一个普惠教育的过程,但是在报考的考生中依然有19%的人没有考上大学或者没有考上心仪的大学。其中部分人走上了复读的道路。

高考制度虽然遭到很多人的吐槽,但是高考的唯分数论是一项经过长期实践检验,标准单一而且明确,公平而且公正的选拔制度。结果科学,可以重复和验证。也就是如果一个人高考失利,再复读,极大的可能,复读以后的第二次考试在考生中的排名依然很低。高考的分数线其实是一个动态平衡,能不能录取,不是你的成绩,而是你在全省考生中的排名。这个排名是很难通过一年的补习,而提高的。

那些送孩子去毛坦厂复读的家长,明明知道投入巨大的时间和金钱,牺牲一年的时间,很大的可能性依然考不上大学,或者只能勉强进入一个最差的学校。但是为了梦想,或者为了改变人生,或者就是为了光宗耀祖,压上了所有,拼死一搏,无论结果如何,这样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为他们鼓掌加油。

名牌大学本科学生都是什么样的?

也许毛坦厂的复读生从来没有想过能考上前2所大学。

前2所大学的本科学子,典型的学生的背景是这样的:一二三线(最少是不发达地区省会,发达地区中等偏上城市)中产阶级和以上家庭的孩子。父母一方受过大学的教育(部分还是很好的学校,比如欧美名校留学,国内985),家庭一方从事公务员、教授,企业高管,自营技术企业之类的工作。这些城市最好的高中毕业,绝大部分有业余爱好,比如音乐,球类,业余爱好获得过全国至少是省内比赛的奖项。有的在全国某类比赛有名次:比如奥数,化学竞赛等。大部分人上大学前已经知道毕业后的道路,比如考哪个学校研究生,是否留学或者去哪个城市工作,等等。

前2所大学毕业后大概率事件是在核心城市,一线,最不济也是父母关系强硬的二线城市的各个领域。这一切的核心都来自于父母的三观。而不是学校的知识。名校的学位只是进入这些岗位的敲门砖。但是没有这个学位,就没了进门的钥匙。

高考的意义

高考是一项已经被验证可以考察一个人勤奋,智商 世界观,个人野心等等的课验证可重复的科学计量方法。其他的任何标准都如同气功。中医,信则灵,不信不灵。

高考对于我真正教育意义不是高考本身,甚至不是大学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做事和努力的方式。如果人生的某几次关键时刻,都能像高考一样,压上所有,奋力一搏,大概率是可以登上巅峰。可惜的是,绝大部分人除了高考,再也没有这么努力。大学毕业典礼也许就是这辈子最高光的时刻。

Comments off

« 上一页 Previous entries « 上一页 · 下一页 » Next entries 下一页 »